【开创白云辉煌,,爱心遍洒神州】 神州租车加盟费多少钱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首推“江高模式”   搞活农村经济   李治元出生在广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李治元被分配到广州中苏友协和前苏联对外文协担任编译和科长,一干就是8年。1962年,他被调到了广州郊区(后更名为白云区)委工作,从宣传部负责人、办公室主任一直做到连任三届区委书记,一干又是30年。期间,李治元有过许多调出白云升迁的机会,但他的心愿是要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白云区不是广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方吗,不正是创业的大舞台吗?”
  李治元出任区委常委和区委书记时,正值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日益汹涌,面对郊区农村过去因单一农村经济造成的贫困现状,从上任伊始,就把搞活农村经济当成首要任务。为此,他与区委领导班子一起制定了“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方针,让农民放开手脚,大搞种养业,把新鲜的肉、禽、蛋、奶、菜、果、鱼、花等鲜活农产品运入广州市区,卖给城里人,引出了白云区农民“八仙(鲜)过海,各显神通”的佳话。
  1980年,敢为天下先的广州郊区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其中畜禽业生产更是迅猛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单家独户的经营逐渐受到了冲击,许多种养专业户遇到了养殖难、卖更难的问题。在紧迫感的驱动下,1983年,李治元决定从解决江高镇江村大队的养鸡难问题开始,为养殖户们寻找出路。于是,他大胆实践,指导江高镇把长期亏损的镇办鸡场承包给镇兽医站,并完善了江村鸡场的责任制,由这两个经济实体充当“龙头”,面向千家万户的农户,用包种苗、包防疫、包销售,还有包出口等办法与农民“挂钩”,赚了钱再分成给农民。
  这一做法的效果十分明显――农民富裕了,养殖的科技含量也提高了。这种新型的经济组合,很快就得到了省、市和全国的认可。为此,《人民日报》还在1988年7月27日发表了专题报道,率先把江高镇的经验称为“江高模式”,在全国介绍推广。此后,许多地方纷纷仿效,建立了类似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商品基地,农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快。
  “江高模式”实际上就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让个体农民联结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江高模式”不仅对白云区整个农村商品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对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该模式从畜牧业延伸到水果、蔬菜、水产等后,使得畜牧、水产、蔬果成了白云区农业的三大支柱,也成了广州市“菜篮子”的主要供应基地,并能源源不断地销售往香港,打入国际市场。
  
  创设白云新区,促经济上台阶
  在1975年以前,广州郊区面积为1200多平方公里。眼见黄埔、天河、芳村的大片成熟土地相继被划走,新?镇也划给了海珠区,李治元与区委领导班子一致向上级申报,以辖内的白云山、白云机场为依托,将郊区改为白云区。1987年1月,将广州郊区易名为“白云区”的城区建制获得了国务院正式行文批准。与此同时,原已被划入天河区的同和镇也重新回归“白云”的怀抱。白云区逐步走向城市化,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换成以工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架构,跨上了经济发展的新台阶。
  在李治元的眼里,广州郊区大片荒芜的山丘野地只要能招商引资,“这片广阔的天地也是能创造出辉煌来的”。于是,石井工业区、云埔工业区和美林21世纪三大片工业区的伟业蓝图,就被勾勒出来了。1986年和1987年,李治元先后发起成立了香港穗郊同乡会和白云海外联谊会,加强对港澳台同胞和华侨的联谊工作,为他们解除思想顾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1988年,1992年李治元两次亲自率团到香港招商,大力推介白云区。
  石井工业区筹备建设时,李治元根据台商“候鸟带飞”的习惯,首先说服台湾经济界最有影响力的王永庆之子王文洋前来发展。最终,在香港注册再“曲线”进入大陆的宏宇集团落户在了石井工业区(后迁去云埔工业区)。之后在石井鞋城就有40多家台商陆续进驻,留下了一批骨干企业,有力地繁荣了石井街的经济。1994年,白云区成为全国“百强县(区)”之一,进入广州市乡镇企业超亿万元行列,其中更有一批“亿元村”“亿元企业”甚至“十亿元镇”崛起。
  
  统筹全面发展,谱写白云辉煌
  从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在李治元的心里,是“最有成就感的15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为这位倾注了无限心血、锐意进取的“白云之子”骄傲。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不会忘记李治元主政白云期间,在经济建设、造林绿化、教育工作、“双拥”、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斐然成绩――
  抓好绿化,造福全市人民:从1986年起,李治元号召开展了以消灭荒山为目标的造林活动,于1991年如期实现绿化达标,后又一鼓作气对全区公路和两重山范围内的林相进行改造,1993年全面完成了改造任务,从而使拥有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白云区绿化率达到94.3%,区内白云山被称为广州市的“市肺”。
  白云区驻军较多,身兼区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的李治元,深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拥”工作的重要性,组织专门力量解决了部队和地方历史遗留问题,使得白云区多年来被省市评为“双拥”模范区,李治元也被授予“人武之星”的称号。
  早在当年育才学校就读时,李治元就深刻领会到了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教育思想,从政后一直不忘发展教育。在任职白云区委书记后,他更亲抓教育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管理体制,在全区掀起了重教兴学的热潮。短短几年间,全区230多所初中、小学新建了教学楼,成为当地最漂亮最高雅的建筑物。每座新校落成,李治元必挤出时间出席典礼,发表讲话,亲切会见捐资办学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此外,他还专门选了一间中学试办白云行知职业中专,以“行”与“知”探索“校企共同办学”的路子,成功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成为全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先进典型。
  李治元还十分重视区内的文化建设,曾主持编写出版了《白云发展战略》一书和介绍白云区全貌的画册《白云锦绣》;在他的推动下,区内的文艺活动活跃,文学杂志《花地》、香雪书画社、羊城粤剧团一度被誉为白云区的三朵奇葩;他还亲自带领区的农民摄影家到北京举办作品展,又带领书画家到福州、厦门等地举办展览,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白云区人民的风采。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李治元身体力行,带头在白云区推行“廉洁、勤政、高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1989年,时任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的谢非,曾亲自到白云区蹲点抓廉政建设。在省委、市委的关注下,李治元专门成立了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亲自任组长,把廉政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为此,《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还专门推出了“白云区廉政建设”的系列报道,评价白云区的廉政建设是“扬清激浊,人民高兴”。
  此外,切实搞好治安,让进来投资、打工的人有安全感、安居乐业,配合好国防建设等也是李治元主抓的核心内容,他一直认为这“是责任,也是需要”。为此,他提出了枪杆子(民兵组织)、刀把子(警察队伍)“两手抓”的方针,并开创由民兵武装巡逻队配合公安干警维持地方治安的先河。1987年,李治元还主持兴建了当时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县区级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区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情系慈善公益,演绎完美人生
   “永不言退”是李治元对自己的承诺,“奉献永远”是李治元对社会的承诺。
  1998年6月,李治元出任著名玩具企业镇泰集团的慈善基金会主席,担当起镇泰回报社会的重大使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镇泰的兴学、办医、赈灾、扶贫、助残等慈善事业中去:为了响应党中央“东部帮西部”的号召,他走遍了大西北和祖国边陲;为了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能够上大学,他先后在十几所高等院校设立了镇泰奖、助学金;为了回报员工,他在每个镇泰工厂所在地及员工家乡都建起配套学校……
  现今,在镇泰集团慈善基金会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中国大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一面面小红旗和小蓝旗,这是镇泰集团捐资、李治元亲手经办的学校分布示意图。其中,以镇泰命名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楼有90所(座),并在全国11所大专院校设立镇泰奖助学金。这些旗帜大部分飘扬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这都是镇泰集团资助贫困地区的真实记录,是李治元默默播种的爱心希望。在兴教助学的同时,镇泰基金会还大力开展办医、赈灾、扶贫、助残等慈善公益活动。十多年来,累计捐出的善款已超过1个多亿。在祖国各地传播着镇泰“爱人如己”精神的李治元,也因此被人们誉为镇泰的“爱心大使”。
  为了支持我国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智力扶贫”,李治元还身体力行,积极参与香港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组织的“海鸥助学团”,专门资助西部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助学团成员从1999年开始的13人,发展到现在150多人,先后四赴甘肃兰州、两赴陕西西安、一赴贵州贵阳、一赴内蒙古呼和浩特、两赴新疆乌鲁木齐,共捐出善款2350多万元,帮助2700多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带给他们未来最美最真的希望。这爱与希望犹如一支旋律,弹奏出人民公仆李治元心系百姓、情归教育、爱洒神州的完美人生。

相关热词搜索:神州 开创 爱心 开创白云辉煌 爱心遍洒神州 开创白云辉煌 爱心遍洒神州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