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 中国与中东地区合作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 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能源短缺不是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高层领导为此积极开展了能源外交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在当前条件下,开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中国同中东产油国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政治上互助,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交融。从而为中国开发中东能源,获取中东石油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至于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开展中东能源合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则应该予以认真解决和勇敢面对。
  关键词 中国 中东 能源 合作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8)06-0045-50
  
  一、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与中东石油
  
  多元发展、加强国际互利合作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之一。在中国的能源发展中,石油产业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能源的发展及利用。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2005年占68.7%,油气占24%,水电和核电等占7.3%。石油与煤炭之比接近1:3,但两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不言而喻的。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表明我们直到现在仍处在低效率和低效益的煤炭时代,游离于世界能源的发展潮流之外,这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能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都不利。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能源短缺不是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从能源储藏结构看,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近年来,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石油供应缺口,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也随之水涨船高,对外依存度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近况如下表所示:
  
  以上的原油进口不包括成品油进口,否则依存度还要高。英国BP石油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的能源消费增长了2.4%,而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了8.4%,其中石油消费增长了6.7%,接近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这一年,中国从10月起正式实施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注油。2007年中国的原油进口再创历史新高,仅上半年就达9959万吨(包括成品油),进口金额达426.63亿美元。据预测,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3.6亿吨,同比增长约5.78%。相对石油消费的增长,国内石油生产的增速却相对缓慢,近年来的产量增幅大致维持在1.5%-2%。
  促使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的原因,除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外,石油生产的资源条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院士估计,中国的石油消费到2050年将超过8亿吨,而国内产量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将稳定在年产2亿吨左右,进口依赖程度将达75%。中国目前的原油年产量已接近2亿吨,增产空间已微乎其微。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岁月里,要切实解决好日益扩大的石油供应缺口问题,继续加大与海外石油生产国家的能源合作几乎是中国唯一的选择。
  从海外搞石油的首选之道是合作开发,其次才是进口贸易。对于开发利用中东的油气资源问题,我国国内一直存在歧见。由于中东地区局势错综复杂,反复多变,长期动荡不安,国内不少业内专家都主张尽快实现石油来源多元化,不要过分依赖中东油气。他们还主张,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应控制在1/3的范围内,分别从俄罗斯、中亚、中东予以解决。这一方案实际上有点理想化,从当前情况看,俄罗斯和中亚要实现专家们的近期目标都存在距离,更不用说随着国内石油需求上升而不断提高的远期目标。特别是中亚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量,无论如何都满足不了中国的1/3对外石油需求。由此可见,在当前条件下,把开展石油合作的基点放在中东产油国或将中东石油列为我国的主要石油来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实际上目前我国的主要油源就是来自中东产油国。
  从原油进口地区看,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仍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其进口量达6073万吨(不包括北非阿拉伯产油国),比上年增长1.5%;占全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1.8%。其次是非洲地区,原油进口量为4351万吨,比上年增长13.5%;占全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0.0%,与上年基本持平。来自前苏联地区的原油进口增长较快,进口量为1865万吨,比上年增长32.6%;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12.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从原油进口国来看,2006年我国主要从沙特、安哥拉、俄罗斯、伊朗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各国的原油进口量,均超过1000万吨,合计9324万吨,比上年增加20.3%,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4.2%,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其中,沙特2387万吨,增长7.6%;安哥拉2345万吨,增长34.3%;伊朗1677万吨,增长17.5%;俄罗斯1597万吨,增长24.9%;阿曼1318万吨,增长21.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原油进口国仍相对集中。主要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格局基本未变。
  2006年中东产油国的探明剩余石油储量为1098.71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0.88%.其中西亚产油国的探明剩余石油储量为1012.64亿吨,北非产油国为86.08亿吨;石油总产量为13.3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6.92%,同比增长0.7%,其中西亚部分产量为11.34亿吨,北非产油国的产量为2.04亿吨。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政策,从能源供应现实看,中东石油已是中国的海外主要来源,其他地区资源只是战略性的多元化补充资源。
  与中东产油国加强能源合作不仅有必然性,而且有安全性。中东产油国以阿拉伯国家为主,以往的阿拉伯民族向心力和穆斯林民众特有的凝聚力,一直是过分集中能源来源的软肋,但如今中东的地缘政治早已物是人非,阿拉伯国家原有的民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在西方强权政治与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已涣散殆尽,再加之原本就与另一个中东产油大国伊朗的关系长期不睦,所以当今与中东产油国搞合作,不应把中东看成是一个严密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坚持各自利益的独立国家。现在的中东产油国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采取联合行动对付西方世界的时代已属历史。在这样条件下开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完全不必为不断增大的对外依存度多虑,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力度,做好开发利用中东石油的大文章。从中东获取石油,本身就应该被视为石油来源多元化的一个有效举措。现在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从中东获取石油,都应是相对安全的。
  
  二、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的新进展
  
  2004年7月以来,中国一直在同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展开谈判。2005年12月底,科威特石油大臣率领欧佩克代表团访华。2006年1月,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接踵而至。4月,胡锦涛主席率团先后回访了沙特以及欧佩克另一重要成员国尼日利亚。通过双方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不难看出,在能源合作领域,中国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得中东的 石油供给,而中东产油国则想牢牢抓住中国这一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增加能源输出的安全度。中国高层领导的能源外交活动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中石化在对沙特某沙漠地带开发天然气的项目招标中,一举击败美国公司,成为该区域有权开采的4家公司之一。另外,中国石油企业在中(国)缅(甸)石油管线久议不决的情况下,决定另辟蹊径,经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将沙特、伊朗石油输入中国新疆,以此缓解马六甲海峡海运安全困境。在中国福建,一项由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石油公司共同投资35亿美元的炼油厂已动工修建,此外,沙特还准备对海南、青岛、大连的一些石油储备和炼油项目进行投资,这些项目构成了中沙能源合作的基本框架。2005年前,沙特石油在美国的总进口额中约占20%,在中国约占17%。是美中两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2005年底,科威特和中国方面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拟在广州附近兴建一座日加工30万桶原油、投资额高达50亿美元的合资炼油厂,用来加工来自科威特的原油。这一炼油项目一旦达成协议,将超过总投资为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2006年3月29日,科威特石油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中国石油企业。这是个双赢结果,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到产油国搞开发合作,也可以同时引进产油国的资金和技术,从事中国的石化项目,由此形成与石油输出国“共生”的依存关系。科威特无视美国脸色,投资中国,大搞能源合作,在中东产油国中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导致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纷纷紧跟,涉足东方,促使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不断升温。2007年5月22日,中国燃气集团与其战略性股东阿曼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协议,从中东进口能源产品,帮助中国燃气集团稳定获取能源供应。合资公司的法定资本4000万美元,双方各持合资公司的50%权益。5月23日,世界级的乙烯供应商卡塔尔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继北京、上海、台湾和香港之后,在广州设立了它在中国地区的第5个办事处,其主打产品乙烯目前在华南市场正供不应求。6月20日,伊拉克总统贾拉勒?塔巴拉尼访华,在随团访问期间,伊石油部长就中国在伊拉克石油领域里的投资与中方进行了协商。这次协商虽未导致产生具体的协议,但伊拉克驻华大使明确表示,即将诞生的伊拉克《石油法》将向国际公司开放伊拉克油田,中国将成为受惠国之一,伊中之间一份被冻结的、签署于1997年的石油合同将很快被激活。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事实说明,中国与中东产油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已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三、中国开展中东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中东局势历来变化无常,地区矛盾异常复杂.世界大国在中东地区的争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能源角逐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深化,日趋激烈,中国在推进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越来越复杂的制约因素。
  1.大国竞相介入中东,对我国开展中东能源合作形成掣肘。当前中东地区的形势发展充满变数。在此背景下,受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利益的驱使,大国竞相介入中东,加大了争夺力度,把中东当作它们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着眼于建立由其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其总体目标是依托美洲、称雄亚洲、控制中东,它通过“一张路线图”、“两个战场”、“三个外交支点”,对中东步步紧逼。欧盟亦以经济为主导,能源合作为切入点,积极介入中东事务,将中东视为其谋求世界一极地位的重要依托。一年多来,欧盟在中东的外交异常活跃,在伊核问题、巴以冲突等中东事务中与美适度拉开距离,突出独立性,力图打破美国的独霸局面,拓展自己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则视中东为其总体战略的纵深,是缓解和平衡美在中亚地区挤压其战略空间的重要场所,打好中东牌,有望有效改善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处境,牵制北约和欧盟。俄以伊核、巴以问题等为切入点,展开中东务实外交,在一些问题上明显站在与美以对立的立场上,抵制西方的渗透、控制和压力。近年来,美国对中东能源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这一格局对中国十分不利,因为这为美国增加了在能源上直接遏制中国的砝码,使中国利用与该地区国家良好的政治关系开展正常的能源合作更加困难。
  2.复杂多变的地区局势增大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风险。中东既是全球的“能源库”,也是世界的“火药桶”,是连绵半个多世纪冲突的漩涡,更是民族、宗教、政治等纷争的是非地。这都给中东的安全和稳定构成强烈冲击,使地区格局孕育着深刻复杂的嬗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安全隐患凸显,中国对此应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对应措施。
  3.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威胁。个别中东国家对“东突”等分裂中国的势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只要不危及本国政权,就放任“东突”分子在其境内自由活动。这种态度助长了民族分裂势力的能量和气焰,对我国国内的稳定产生了潜在的影响。此外,中东地区的局部战乱和动荡,对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投资以及劳务和商品的出口等也起破坏作用。
  4.中东产油大国沙特、科威特等虽都有与我国进行能源合作的愿望,但要使其能源出口潜力变成现实还须解决诸多问题。由于多方面原因,除个别“问题国家”如苏丹、伊朗以外.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的能源合作进展得十分艰难,得到的多是些小项目。即便是伊朗,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也存在利用能源牌的倾向,缺乏实质性的合同或订单。
  5.中国石油企业与外交驻外机构尚需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沟通,密切合作。新世纪初,前外长唐家璇曾说,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外交将是石油外交。自此,随着中国高层领导的适时出访,中国的石油外交便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6年中国的能源外交更是达到了高潮,四大外交开局皆为石油,随后的一系列外交部署也与之密切相关。中国的石油外交战略追求和谐世界下的良性竞争,一方面要与欧佩克、俄罗斯和美国等能源领域的强势者“连横”,分享现行国际规则的好处,另一方面,也要同伊朗、苏丹、安哥拉以及印度这样的弱势者“合纵”,促进新规则的建立。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涉外石油企业与驻外机构的合作缺乏默契与沟通,彼此互有抱怨,这是中国开展石油外交和中东能源合作中不应出现的一个不和谐因素。
  6.中国政府对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能源合作项目的地位和影响力估计不足。宏观指导不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和行情变化迅速的条件下,显现出经验不多,反应迟缓甚至互相拆台等低级失误,导致合作项目见效较慢。某些企业缺乏对资源供应国认真的调查研究,获取真实信息的办法和途径不多,常常轻信西方代理商提供的信息,结果导致上当受骗。部分参与谈判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外事经验,从而使谈判效果大打折扣。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中国开展中东能源合作的历史性机遇
  
  “9.11”事件以后,美国和沙特等中东国家的关系出现裂隙,伊拉克战争更使中东产油国与美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给了中国石油企业同中东产油国加强能源开发合作的最佳机 会。一方面,伊战严重激化了中东的民族和宗教情绪,美国的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使中东各国不仅担心西方式民主改革会动摇他们的君主制政权基础,还担心受美国操纵的后萨政权有可能恢复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前日产原油约500万桶的能力,甚至超过沙特成为全球第一的产油大国,从而在欧佩克内主宰石油定价和份额分配,危及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这点上,美国与沙特等中东产油大国的利益并不一致,因此,这些产油大国亟欲另寻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中东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正在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巨大,市场潜力诱人,而且与中东国家一直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和友谊。目前,沙特、科威特、伊朗等中东产油大国,都在逐步打破国家对能源部门的垄断,对本国的能源项目进行国际招标。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与中东产油国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的时机到了。
  除上述条件外,中国开展中东能源合作还受以下两个条件支持:
  1.中国奉行不偏不倚的中东政策,受到该地区国家的普遍好评。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和中东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多数阿拉伯国家的赞赏与支持。迄今为止,中国已同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与各国都保持着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展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为我国成功地从中东进口石油营造了良好的大气候和整体环境。
  2.中国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事实,令中东国家感到羡慕,他们对与中国合作充满信心,乐意看到石油流向中国市场。中东产油国普遍看好中国巨大的石油需求市场,尤其是9?11事件后,一些阿拉伯产油国出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力图改变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西方大国、在经济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遂提出“能源东向”的经济能源发展合作战略。其主要考虑是确保能源输出安全,通过扩大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石油等领域的合作,努力实现石油勘探、开发、生产、销售体系和市场流向等方面的多元化,借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力量牵制美国的霸权行径,缓解来自美国的压力,实现其政治目的。
  
  五、中国开展中东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1.积极贯彻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外交理念,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创造良好条件,为加强双方石油企业间的能源合作铺平道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之下,中方应密切注意中东形势,抓住有利时机,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动态与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战略、策略,同时深化改革,建立责权利一致、反应快捷敏锐的相应管理机制。此外,还应认真研究美国长期的总体战略和地区战略,及时了解其策略的变化和实质,建立自己的综合应对机制,在政治、安全、外交和经济方面及时采取相应的战略和策略,利用矛盾,运用智慧,作好自我防范,尽量避免陷入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围困、堵截、排斥和遏制的窘境。
  2.改变思路,确立新的利益观和安全观,要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合作方利益乃至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要在考虑本国安全的同时,兼顾合作方安全乃至国际社会的整体安全。双赢才是确保双边能源合作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3.在中东产油国中,石油资源量和产量参差不齐,有多有少。在当前条件下,中国搞能源合作不能以量小而不为。某些中东产油国出于政治目的,希望中国能够在中东问题上仗义执言,因而在能源问题上对中国表示出愿意加强合作的倾向,对此,中国方面应保持清醒的认识,采取灵活、务实的对策。当前,马上进人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国拿大项目存在难度,应首先坚守阵地,保持已有的基础,再求发展。像苏丹就是一例,2006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788.10%,这对中国石油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利好消息。
  4.中国石油企业参与中东能源的合作开发,中国政府应给予外交上的支持,并加强宏观指导。在这方面,中国首先需要尽快制定从中央到地方协调一致的、面向世界市场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尽快建立相对独立的能源管理部门。对于中国石油企业在工作、运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政府应给予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同时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确保中国企业把参与项目的风险降至最低,以减少国家利益的损失。
  5.涉外石油企业与外交机构应加强协调和合作,特别应该引入适当、灵活、必要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外交机构的中介桥梁作用。在此激励机制下,中国的外交部门和驻外机构应紧跟高层领导的步伐,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大力促进中国的中东能源合作。
  6.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脚走路的方针,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源合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中东产油国的石油资金,用于国内石油项目的投资,从而大大减少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

相关热词搜索:中东 中国 能源 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 中东能源 中东能源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