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的冷战余波:后冷战时期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美欧俄围绕南奥塞梯事件的斗争已发展成为一场牵动国际战略全局的政治角逐。这场角逐是冷战时期大国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继续,是后冷战时期的冷战余波。其发展成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经过反复斗争、较量,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性较大。这一场战略角逐表明世界向多极格局的转型已经接近其最后阶段。
  关键词冷战余波 争夺势力范围 南奥塞梯事件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8)06-0001-05
  
  自2008年8月8日至8月12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南奥塞梯事件而发生短暂的军事冲突以来,美、欧、俄之间爆发了新一轮激烈争斗。参与各方唇枪舌剑,严厉指责对方,甚至一度出动军舰,在黑海俨然形成了某种军事对峙的形势。这场斗争事实上已发展成为一场牵动国际战略全局的政治角逐,世界形势骤然趋紧。西方有些舆论惊呼“冷战再起”,或“新冷战逼近”。
  如何看待和评估当前大国间出现的这场战略角逐?这里需要回顾一下冷战后美欧俄之间关系的历史。只要简略重温一下这段历史就可以看到,这一场斗争酝酿已久,完全是意料中事。此次冲突不是新冷战,而是老冷战的一个余波。
  
  一
  
  冷战是以前苏联为首的苏东集团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一场长达40多年,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多方面的不流血的战争。冷战的结果,东欧巨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东败西胜。近代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大规模战争后大国总要根据战后各自实力对比的变化,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十八世纪初欧洲反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都是如此。
  资本主义大国争夺势力范围首先是为了争夺市场、资源和资本输出场所。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已经集中到这样的程度,以至它们如果不能控制一定的市场、资源和资本输出场所,就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站住脚,不仅不能发展,甚至无法生存。因此这种争夺往往是很激烈的、尖锐的。争夺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战争。为了在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夺取胜利,资本主义大国除了扩军备战外,还要极力在国境外控制战略要地、要道,建立“安全地带”(或称为“战略空间”)。这样争夺势力范围又成为它们 “国家安全”的需要。二战以后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投资等问题建立了一套游戏规则和全球协调机制,市场、投资方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由于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对能源的争夺变得更加突出、尖锐。近年来一些较大规模的战争,如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发生在石油储藏量最丰富的中东海湾地区,这决不是偶然的。
  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凭的是实力。冷战终结,大国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是必然的。但冷战不同于一战、二战这样的热战。一战、二战都是在战争基础上通过战胜国会议,重新确定政治版图,划分势力范围。例如一战后通过召开凡尔赛会议划分了势力范围,二战后期美英苏通过雅尔塔会议划分了势力范围。而冷战的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实现的,不可能像一战、二战那样召开战胜国会议,干净利落地重新划定势力范围。这样就出现了冷战虽然宣告终结,世界进入了后冷战时期,但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却没有结束,争夺仍在继续的情况。这正是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东西德统一时,美国总统老布什和德国总理科尔曾向苏联保证决不搞北约东扩。但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体制下按实力分配势力范围是铁的法则。在这个铁的法则下,任何领导人的许诺都是靠不住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把前苏地区的其他共和国定位为与俄利益攸关的“近邻”地区,而且立即发起组建了独联体,以保持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对拒绝加入独联体的波罗的海三国、东欧国家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国家,俄罗斯虽然没有力量再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也反对北约向这些国家扩展。俄希望这些国家能成为它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
  然而客观现实的发展却无情地粉碎了俄罗斯政治家们的如意算盘。苏联解体后,俄在经济转型初期经济实力急剧下降,国力一落千丈。1997年俄罗斯的GNP下降到4053亿美元,仅为美国的5.2%,不到日本的10%。[1] 俄国际地位也大幅下降。当时俄罗斯的衰落程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对此笔者在1999年初东京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获得极深的印象。在会上讨论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时,美国斯丹福大学的一个年青研究员在大会发言中盛气凌人地说,俄罗斯现在还能算是大国吗?俄国的GDP在世界上落到了第12位,在西班牙、韩国之后,俄罗斯已经成为“欧亚病夫”了,根本不能称大国。会上只有笔者发言从俄的巨大潜力、俄历史、俄人民的坚强性格等方面,警告美国人不要小瞧俄罗斯。而与会的十几个资深的俄教授、学者都噤若寒蝉,不吱一声。这也反映了当时俄国内士气的低落。
  在此情况下,原来不搞东扩的神圣诺言早被西方的战略家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在美国的推动下,1997年至2004年北约先后搞了两轮东扩,把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都纳入了北约。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不仅进一步肢解了南斯拉夫, 而且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在前南地区以至整个东欧的影响。然而美国还不满足,继续步步紧逼。在前苏地区一些国家策动颜色革命,企图把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家扩入北约,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策划在波兰、捷克建立反导弹基地,意在削弱俄的核遏制力;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修建绕过俄罗斯通向西欧的油气管道,与俄争夺里海能源的主导权;同时,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承认科索沃独立。一系列事件逼得俄罗斯忍无可忍,自政府到人民都憋了一肚子气,早就想奋起反击了。
  
  三
  
  在西方向俄罗斯步步进逼的同时,俄国内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2000年普京上台为标志,俄罗斯逐步摆脱了国内危机,进入恢复、复兴时期。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也为俄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俄GDP每年以7%左右的速度上升,2007年GDP已上升到1.35万亿美元。[2] 俄国内政局稳定,领导人威信高,软实力也有很大提高。当然,目前俄罗斯的GDP仍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3]国力还远不及美国。但美国面临全球反恐斗争,战线长,战略重点在中东,2003年以来又深陷伊拉克至今尚未脱身;俄罗斯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又拥有能与美国抗衡的核武库。在对前苏地区的争夺中,俄还是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大国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俄罗斯也跃跃欲试对西方对其战略空间的挤压发起反击。不久前俄罗斯恢复苏联时期战机、战舰在全球的巡航就是重要的信号。西方国家对此已注意。而恰在这个时候,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派兵进入南奥塞梯,并攻打了南奥军队和根据有关协议驻扎在那里的俄维和部队。
  南奥塞梯问题和另一个要求脱离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原是苏联解体时的历史遗留问题。南奥塞梯人和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人属于同一个民族。沙俄时期奥塞梯归附俄国。苏联成立后把高加索山脉以南的南奥塞梯划给格鲁吉亚共和国,山脉以北的北奥塞梯划给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当时因为格、俄都属于苏联,所以没有发生什么问题。苏联解体时矛盾立即爆发,南奥塞梯自行宣布独立,脱离格鲁吉亚。格政府出兵镇压,与南奥发生战争。1992年经俄罗斯斡旋,格、俄、南奥、北奥四方签订停战协议,并决定由俄、格、南奥组织维和部队,在南奥维持秩序。阿布哈兹是前苏境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苏联时期划给格鲁吉亚。苏联解体后阿布哈兹要求脱离格鲁吉亚。1992年阿布哈兹宣布独立,要求并入俄罗斯,与格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近万人在冲突中丧身。1994年,经俄罗斯斡旋,格、阿签订停火协议,并由俄以独联体名义派维和部队入驻。这两个停战协议形成的和平局面当然是脆弱的,但在当时形势下恰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唯一办法。
  萨卡什维利以“整顿宪法秩序”为名出兵,企图用武力控制南奥,打破了脆弱的平衡,造成上千人死亡和大批难民。萨卡什维利可能认为北约会支持他,因而有恃无恐。这完全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萨卡什维利的冒失行为,不仅受到俄罗斯的严厉抨击,也受到西方舆论和政界的广泛批评。俄立即抓住时机出兵反击,打垮了格鲁吉亚军队。俄的矛头不仅是针对格鲁吉亚的,而且是针对大力支持格的北约,针对大力推动北约东扩的美国,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这场斗争是冷战时期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继续,是后冷战时期的冷战余波,是迟早要爆发的。
  
  四
  
  那么,美欧俄之间这场政治角逐会不会导致新的冷战呢?从目前种种情况来看,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斗争的双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
  俄罗斯的战略意图主要是遏制北约东扩至前苏地区,确保自己的战略空间以维护国家安全,并没有像西方某些人说的重新恢复苏联帝国那种想法。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最近宣布的俄外交政策五项原则中明确声明,俄“尊重确定文明社会之间关系的国际法基本准则”,“不希望和任何国家对抗”,俄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是保护本国公民的生命和尊严”,“俄罗斯关注自己在友好地区的利益”。[4] 这表明俄关心的主要是自己在前苏地区的影响和利益,包括居住在前苏地区一些国家的数以千万计的俄罗斯人的安全和利益,并无意与美、欧等大国对抗。俄在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并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执行与欧盟达成的协议从格鲁吉亚撤军,也表明它没有用武力来改变周边国家现状的企图。
  在西方国家方面,欧盟与美国不同。欧盟国家毗邻俄罗斯,30%的石油、50%的天然气都靠俄供应,出于安全和经济的考虑,多数国家,特别是法、德、意等几个大国,都不愿与俄罗斯的关系搞得太紧张。英国和有些东欧国家对俄态度较强硬,但它们的主张没有获得欧盟多数的支持。欧盟首脑、外长几次会议,欧盟轮值国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两次赴莫斯科进行外交斡旋,都表明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温和派在欧盟占上风。
  美国态度强硬。美国援助格鲁吉亚10亿美元,帮助格重建军队,并以人道主义援助为名派军舰进入格鲁吉亚港口,副总统切尼还扬言要把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吸收入北约。美国之所以采取强硬态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原来推动北约东扩最起劲。它为了把乌克兰、格鲁吉亚等拉入北约,积极帮助它们训练军队和改善武器装备,并且还开了不少“支票”表示可以保障它们的安全。如今俄军一出动就把格鲁吉亚军队打垮了,美国却无可奈何。如果完全无所作为,会令其他盟国大失所望,对美失去信心,所以美国必须做出强硬姿态并采取一些实际动作。但美国在防止核扩散、遏制伊朗、朝鲜发展核武器、控制阿富汗局势等问题上仍有求于俄,因此美国也不愿完全与俄罗斯闹翻。在对俄关系问题上,美国也不能不考虑西欧盟国的意见。迄今为止,美国除了停止与俄的联合军事演习、冻结美俄民用核合作协议等象征性动作外,并没有对俄实施什么实质性的制裁。当前美国内又爆发了金融危机,国内外矛盾一大堆,又正值总统选举,恐怕也难以有什么大的动作。
  所以从总体上看这场斗争发展为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当然目前双方某些对抗性的行动和言论还在升级,如在俄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并决定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后,美迅即与波兰签订了在波部署反弹道导弹协议,并承诺保证波安全;北约秘书长重申要把北约东扩至乌克兰、格鲁吉亚,最近俄又派战机、战舰至拉美与委内瑞拉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等等。事态尚在发展中,有待进一步观察。如果西方真的把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扩入北约,那么俄与西方的全面对抗,也即新的冷战就难以避免。这种可能性也不能绝对排除。
  较大的可能是双方经过反复斗争、较量,艰难的外交折冲,最后在欧亚地区新的力量对比相对平衡的基础上达成某种妥协。西方不再向前苏地区搞北约东扩,承认俄罗斯在近邻“友好地区”的利益;俄罗斯也得好就收,注意尊重前苏地区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日前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法国总统萨科齐达成的俄从格鲁吉亚撤军、格鲁吉亚不再尝试以武力控制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协议,也许可以成为这种妥协的开始。如能最终达成妥协,这个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就得以维护。这对双方国家和人民都是有利的,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有利的。
  
  五
  
  自从1989年下半年波兰团结工会夺权和柏林墙事件发生后,世界就进入了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在经历了初期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先后发生巨变,两个德国统一,苏联垮台和解体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大事变、大动荡后,过渡时期就发展到从旧格局终结到新格局逐渐形成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个地区力量中心并存,单级倾向与多极化趋势并存并反复进行交锋。这个阶段开始的若干年内,由于美国在以信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中一马当先,在经济、军事上拥有巨大优势,也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段时间里一蹶不振,世界战略力量严重失衡,因此单级倾向显得强大有力,多极化趋势受到抑制,发展迟缓。特别是美国在海湾、科索沃、阿富汗等几次战争获胜后更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布什政府一度奉行的新保守主义战略就是要用美国模式改造世界,首先是改造阿拉伯世界。然而物极必反,2003年美国终于陷入了伊拉克的泥坑,在阿富汗也处于被动境地,反恐战争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近来美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更表明美国已从其发展的高峰上回落,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上升,欧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欧元已成为能与美元叫板的世界性货币。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单极倾向受挫,不得不有所收敛。当前这一场美欧俄围绕南奥塞梯事件的争斗,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界形势大背景下发生的。
  俄罗斯借南奥塞梯事件对北约东扩进行反击,而美国却无可奈何。这件事本身就是多极化趋势的突出表现。这一场战略角逐的结果,将会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再向前推进一步。西方有些舆论认为这一事件标志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这恐怕是说得太早了。但这一场战略角逐确实表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世界向多极格局的转型已经接近其最后阶段,即从新的多极格局基本形成到定型,适应新格局需要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建立、调整好的阶段。
  
  注释:
  [1] 根据世界银行发表的《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上的数据推算,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年鉴199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俄国家统计局报告,新华网,2008年1月31日。
  [3] 根据世界银行发表的《2006/2007世界发展报告》,2007年美国GDP为13.8万亿美元,世界银行网,2008年9月12日。
  [4] 《解放日报》,2008年9月1日。
  (作者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200240)
  收稿日期:2008年9月

相关热词搜索:冷战 时期 余波 后冷战时期的冷战余波 后冷战时期 特朗普 国际上说的冷战时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