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爱情故事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悲剧爱情故事篇一: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 《孟姜女》、 《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但他们的爱情被父母的反对、马家的势力以及官官相护的现实因素所阻扰,最终,自由恋爱的两人在“祭坟化蝶”一幕中追求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爱情是幸福的渊源,通过比照,两部作品都是为爱情而展开,分别反映了男女主人公为自由爱情而不懈努力追求的精神,可以说两部作品都是以对爱情的自由向往为主线,从而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共同点。

二、两部作品都表现出悲喜交融,起伏跌宕的特点

《罗》剧在第一幕中首先揭示了悲剧发生的原因,格调沉重。第二幕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见钟情、互诉衷肠之后便立即举办了婚礼,气氛由悲转喜,节奏欢快,充满了热情与甜蜜的色彩。接下来的几幕又将气氛转向了悲的一面。刚刚新婚的罗密欧被迫杀了朱丽叶的堂哥提伯尔特,被放逐城外,两人生死别离。同时,朱丽叶的父母逼迫她答应贵族帕里斯的求婚,朱丽叶处于进退两难之中。这时神父巧施计策,给朱丽叶带来生机,又出现了一丝喜剧色彩,正当读者期许欢欣鼓舞的结局时,结果又以两人的死去而抹上了浓烈的悲剧色彩。最终有着世仇的双方父母在一旁的神父缓慢的陈述之中,为两位年轻人动人爱情所感动,终于冰释前嫌,并修建了两座铜像来纪念这对恋人,悲情中又透露出一丝“喜”的愿望。《梁》剧一开始描写了聪明伶俐的祝英台为了能外出读书,假扮算命先生骗过了老父的眼睛,让其不得不答应她女扮男装去读书的情节,充满了喜剧色彩。求学途中邂逅会稽书生梁山伯,与其义结金兰,从此两人同窗三年,情深意重。三年期间,木讷的梁山伯不知英台乃女子,喜剧色彩充斥其中。后英台因故返乡,依依不舍的十‘八相送之中,英台沿途指物位喻,借景传情,而梁山伯却不解其意,英台只得谎称家有九妹,愿与为媒。可是山伯未能如期而至,后知悉英台为女儿身之后,英台已被家父许配给马文才为妻。楼台一会中,悲痛的两人立下盟誓: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此时悲剧色彩愈为浓烈,最后山伯病亡,英台惊闻噩耗,意决以身殉情,祭坟化蝶,从此相依相伴,在人间翩翩起舞。实现了两人的死要同穴的诺言。整个故事从喜到悲,再由悲到喜。悲喜交加,情节跌宕,成为两部作品的第三个相似点。然而由于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两部作品又在自身样式和所反映的爱情伦理思想上有

很大不同。

三、从作品的样式与写作的背景来看两部作品的差异

《罗》,它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莎士比皿根据布鲁克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哀史》并且参照了许多关于这对青年男女的不幸故事和传说而写成的一部早期悲剧,因此它基本属于个体文人创作。《罗》剧是一出五幕话剧,是由莎士比亚改编的一部伟大的戏剧,它自十九世纪以来开始在世界流行,这段凄美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另外由于它是作者年轻时的创作,所以整个戏剧都充满青春的气息。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纯真自然,不加掩饰,它反抗着所有的异己力量。他们爱得纯粹,爱得直接,爱得自然,丝毫不考虑其它因素。而《梁祝》的创作属于全民众的集体创作。它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据有些文献记载,它最初也是来自民间的真实故事。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郧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日义妇冢。”(见翟灏《通俗篇》《白仁甫祝英台剧》条所引)由此可以看出统治阶级曾经还将此当作礼教宣传的工具。梁祝传说尽管在口头传播中添加了诸如“化蝶”等生动的情节,但核心的情节还是主要由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以及祭坟化蝶组成。《梁祝》传说并没有类似莎士比亚这样的文人进行专门的艺术创作,一直都主要以口头传承的形式流传于世,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

四、从悲剧的原因来看中西悲剧的不同侧重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不顾家族的世仇,私自结合,但是又因为人物偶然的失误而走向死亡,这反映了中西悲剧在情节构思上的不同。西方悲剧通常强调情节的偶然性及个人原因造成的后果,而中国悲剧似乎更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社会势力的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偶然性的见面,随即一见钟情,迅速陷入爱河并秘密结婚,接着罗密欧又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出手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兄,导致两人的家族阻力扩大化,之后意外事件又导致了罗密欧没有及时收到信,误以为爱妻已死。自己也在朱丽叶坟前服药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拔剑自杀。命运如此捉弄人,使得两个年轻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先后追随死神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本人性格的急躁冲动也不无关系。可以说,这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性格上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正如,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再的人”。在《罗》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而在《梁祝》中,自由爱情在现实中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梁祝的自由爱情本来就为当时整个社会不容,加上牢固的封建家长专制和封建婚姻思想,甚至连男女主人公自身的表现也从某种程度上在遵从传统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制度。比如祝英台在面对父母之命时的沉默遵从,梁山伯得知心上人许配给他人后的空留遗憾。两个人的自由爱情最终在人间没有实现,只得“化蝶”在另一个世界相爱。有先进思想的弱势力量与封建思想的强势势力之间的对抗最终以弱势一方的死去收场,这其实也是是一种社会悲剧。

五、从作品呈现的社会心态来看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

莎士比亚曾言: “我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就是‘爱’。我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罗》正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1]罗密欧与朱丽叶追求爱情是出于爱欲,其余任何阻碍成分

都被抛弃。他们追求与自我的爱恋,道德和自我的选择中,他们都毫无疑问地选择了自我。在西方文化当中,个体具有独立性,人是整个伦理的主体,此外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相信原罪说,因此尽管爱情如此轰轰烈烈,但骨子里并不相信真的能看到希望。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为了心中的爱情奉献出青春生命,并且这种生命悲剧反而使得爱的力量得以升腾,《梁祝》既是民众的集体创作,自然会呈现出来当时的社会心态,正如朱光潜在谈及文学作品这种创作情况时所说的:“这种文学作品最能表现一个全社会的人生观感。”[2]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来看,儒家的伦理道德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梁祝》所体现的爱情内敛、婉约、无奈,“它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持中不仅作为道德的尺度,而且作为社会和万物的本源和价值标准。达到中和境界的主要途径是内在修养、以寡欲、尽心和养性的‘身心收敛’来达到目的”。[3]难怪民间流传的《梁祝》也只能是如此。对爱情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不可有越轨之举。在这种伦理价值观的导向下,梁山伯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愚钝、懦弱也就不难理解。他无力去反抗“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他完全是整个礼教社会的附属和牺牲品。祝英台身上的确具有一定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从她女扮男装去求学、吊孝哭灵中便可见一斑。但是她并没有完全摆脱“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训言。当梁山伯和祝英台执意去追求心中的爱时,他们这种叛道离经的行为和札法常规构成了对抗,最后又被这种封建伦理观念所吞噬。“因为悲剧的故事,总是要表现生活中最为严肃的斗争,常以死亡来加强斗争的严肃性,借以引起观众(或听众)的怜悯与 恐惧的感情,从而使郁闷的感情获得健康的宣泄。”[4]这也是梁祝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之处i从上述的比照当中,可见《罗》和《粱》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试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异同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是根据我国流传于东晋年间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演绎了梁祝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且,由其改编的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已成为享誉世界艺苑的杰作,可称得上是中国民间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是英国戏剧大师莎翁根据意大利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品,剧中也歌颂了同样的主题——爱情,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双双殉情,其情可感,其状可悲。历年来<梁祝>和《罗朱》被誉为爱情的楷模,情侣的颂歌,受到了不少人士的关注,他们大多是从这两部剧的人物性格特征、悲剧结尾的意义以及悲剧的根源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的,讴歌了男女主人公敢于冲破封建伦理枷锁、大胆追求个人美满爱情的悲壮故事。本文拟从中西悲剧的差异这个角度来解读这两部剧本,剖析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中西悲剧的相同点

(一)在主题上都追求一种严肃性这种严肃性与喜剧轻松的风格相比,更显得庄重、沉重。《梁祝>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与梁山伯同窗三载,山伯居然不知道她是个女儿身。分别之际荚台利用比目鱼、鸳鸯戏水、金童玉女、月下老人等意象几经暗示,山伯还是像只呆头鹅一样不解其中意,这种愚钝、傻乎乎的憨相让人啼笑皆非。聪明机灵的丫鬟银心和憨厚老实的书童四九也演绎了许多逸闻趣事,让观众沐浴在欢快的氛围中。<罗朱)中充满了许多比喻意象的唱词;朱丽叶之父凯普莱特在家里举行舞会对来宾说:“足趾上不生茧子的小姐太太们要跟你们跳一区舞呢。”还有朱丽叶的奶妈那个小人物,说话虽颠三倒四,老朽迂腐,但不乏风趣与幽默的表演让观众在紧。张、悲壮的氛围中偷偷地乐上一乐,偶尔笑出一两声,但与喜剧轻松的风格相比,悲剧更显得庄重、严肃、沉重。

(二)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的主题是靠情节的步步推进而表现出来的,这与喜剧的情节结构是不一样的。‘梁祝>中从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英台抗婚、楼台相会、绝望殉情到双双化蝶;<罗朱>中从二人一见钟情、热烈相恋、秘密结婚、流放外地、服药假死、服毒殉情到两家和解,故事的主题是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步步推进而表现出来的。<梁祝》的结局“化蝶”和<罗朱>的结局“血染墓穴”并不就此结束,而是引发观众去思考更多的闯题。

(三)在道德观念上都追求一种认同感

<梁祝>中的主人公山伯老实厚道,与人友善,勤奋好学。英台聪颖伶俐,恪守妇道,虽对山伯爱慕有加,但并未挑明自己的身份。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临行前,她在庭院里亲手栽了一棵树,并起誓自己一定能保持贞洁,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家里的树就要枯萎。实际上她是带着一份“保证书”外出求学的。“十八里相送”英台敞开千百年来女子重锁紧闭的心扉,呼唤着对方心灵的共鸣,但她也只是借物喻人,拐弯抹角地含蓄暗示,性格上虽有些叛逆,但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在其身上更甚一筹,确切地说,她只是封建婚姻制度不彻底的叛逆者;当山伯发现英台的女儿身并已许配给马家时悲痛欲绝,但他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不顾一切地去争取,而是无可奈何地抹沼离去,从此卧床不起,他只等英台这个救命良方,而英台并没有给他送去“良方”,只是在绝望中慢慢等待。假如英台不顾一切地与山伯私奔,这将会大大有损女主^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的。正是这种敢于追求真爱,又有不彻底的叛逆性使祝英台成为完美的道德形象的化身,使悲剧显得更悲。但从悲剧根源的角度看,他们自身的弱点也该对他们的悲剧负起一定的责任。在西方的悲剧中,每一部悲剧都蕴涵着理想的、成功的因素和内质,这些因素甚至附在悲剧情节的全过程中。<罗朱》的主人公罗密欧英俊洒脱,朱丽叶美貌多情,两人一见倾心,当得知对方是仇人家的孩子时,二人都愿意抛弃自己的姓氏追随爱情。他们敢于冲破世仇的樊牢倾心相爱,最后由于阴差阳错愿望未遂,双双殉情,二人的鲜血换来了两大世仇家族的和解,这是人文主义者的胜利。从悲剧外在的情节结局来看,中西戏剧似乎不同,但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看,两者却是一致的,都是要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因此。中西戏剧在道德认同上、在对悲剧的深层理解上是完全一致的。

二、中西悲剧的差异

(一)情节上的差异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悲剧冲突往往是个人之间的一种内在性格的冲突,而且总是把痛苦和失败放在作品的最后时刻,而整个戏剧过程则表现主人公的抗争。<罗朱>中罗密欧流放外地,朱丽叶被其父许配给帕里斯伯爵,婚礼的头天晚上,神父劳伦斯一边让朱丽叶喝下特制的一种药以假死,一边派人去给罗密欧送信,观众们也都期待有一个花好月圆的美满结局,但出人意料的阴差阳错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相见、相恋、结婚等,并没有表现悲情,似乎还有些喜剧成分在内,只是在结尾处剧情急转,悲剧突发。中国的悲剧则看重情节的必然性,是社会的腐败造成的人生的悲剧。悲剧反映的冲突主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性与封建伦理之间的外部冲突。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缺乏自由意志,人物只能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被动地产生一系列的行动。梁祝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封建盛世,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必被视为忤逆。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大牢笼里,梁祝的爱情悲剧是必然性的。从一开始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就笼上了悲剧的氛围,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叛逆,隐含了悲剧发生的必然性。英台后来经历了与山伯结拜、同窗、暗示许婚等,虽然也有些许的快乐和幸福,但都是以男子的身份享受的,困扰在她心灵深处的仍然是那迈不过去的坎——封建伦理道德,这种痛苦伴随着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表现了一种小人物的无奈与无助。

(二)功能上的差异

罗朱的血染墓穴,看似矛盾冲突以美、善的毁灭为结局,但它带来了两个世仇家族的和解,给观众带来振奋和鼓舞,体现了人文价值,是一种构成了整个悲剧快感的“崇高的悲痛”。所以西方的悲剧对于人的心灵具有深刻的净化、升华的作用,不只是停留在怜悯的层面上。而中国的悲剧则更看重对悲剧境遇的直接描写,把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憎恨放在首位。那些代表美、善的弱小势力让人怜悯,代表丑、恶的庞大势力让人憎恨,观众心头的压抑感只有通过外在的力量去排解。<梁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蓓营还没有开放就被恶势力扼杀在摇篮里,这个恶势力就是以马文才为代表的封建婚姻制度,无数的小人物是无力与之抗争的,只有靠虚幻的境界来实现心头的愿望,于是便出现了“化蝶”的结局,这与西方悲剧情感的内在转换是很不一样的。

(三)历走现上的差异

西方悲剧往往忽视历史对人物的制约作用,把悲剧建筑在个人能力缺乏和失误上,似乎不犯偶然的错误,个人甚至可以改变历史。因此,西方悲剧中造成主人公悲剧结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在这里剧作者并没有把悲剧的根源归于没落的封建社会,而在于个人的过错。而中国悲剧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决不是他本人造成的,一定是社会历史所致。梁祝的爱情悲剧就是由于当时腐朽的婚姻观念制约着人们的头脑,使得个人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寸步难行,因而感到悲哀、痛苦、于是无助的小人物们自愿退出人生,以便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享受到一种“去掉枷锁、打开镣铐的幸福”。①因此中国的悲剧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社会悲剧”。尽管<粱祝)和<罗朱>这两部爱情悲剧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各自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因为它们中都注入了永恒的生命力,那就是爱情的主题,这种主题永远以不衰的生命力通过各种形式活跃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所以这两部作品都超越了特定的时空,具有普遍性和永久的魅力。

比较《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是我们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美满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在现代社会,为了获得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人们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曾有一个时期,爱情是一个禁区。在那个腐朽落后、极端专制的封建势力的压制下,为了争取美好的爱情和婚姻,无数青年男女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生命,酿成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中国有《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后两者堪称世界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颠峰,一直以来二者都被当作凄美爱情的典范。故事中主人公之间的生死恋情,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这种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一、爱情悲剧的根源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主要描述了东晋时期浙江祝员外有一个女儿名叫英台,她女扮男装去求学,在学堂认识了秀才梁山伯,芳心暗许。学业结束后,她邀山伯去她家,并现女儿身,但祝员外执意要把女儿嫁给马文才,并择日完婚,梁山伯知道后一病不起,终于亡故。,英台知道后在梁山伯墓前撞死,随后两人双双化成一对蝴蝶,自由的生活在一起。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这对有情人,因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不能终成眷属而双双殉情,以年青的生命演绎了爱情的绝唱,他们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也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理想与爱情热烈执着的追求。他们的“毁灭”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美”。这幕悲剧的结局,有着世仇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面对儿女的鲜血,终于冰释前嫌。从表面看,两者都是因为双方家庭导致了爱情的悲剧,但深层次的原因并不一样。梁祝悲剧的主要原因是违背了封建的传统礼教,所以不能被家庭(特别是祝英台家庭)容纳和接受;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主要原因是蒙泰欧和凯普莱特两大贵族家庭的恩恩怨怨,实质上是两个利益集团的冲突和矛盾造成的。他们与贵族家庭的斗

悲剧爱情故事篇二:从传统爱情故事看中国古代女性悲剧的社会因素

从传统爱情故事看中国古代女性悲剧的社会因素

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孔雀东南飞》,

二、 其思想价值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然而,仔细推敲,却发现此说有误,造成这次爱情悲剧的,不是封建礼教,而是家族利益,是家族政治利益碾碎了他们的爱情婚姻。

1

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年纪轻轻就是地级官府的公务员,因此他的家庭背景是士大夫,刘兰芝也一样,“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之后更是“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来求婚的地位一个比一个高。因此刘兰芝也是士族家庭无疑。既是士族家庭,那么家庭政治利益第一其他必须服务于家庭政治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了。

2、婚姻存续的时间:诗中有“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之句。那么,二三年是现在的二三年吗?古人的二三泛指很多,孔子常说的二三子就是很多学生,而不是二三个学生。再看后面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从“小姑始扶床”到“小姑如我长”是多长时间,没有十年也有七八年。小姑始扶床并不是“刚能扶着床学走路”,而是绕者床来回跑,宋朝诗人贺铸《生楂子》中有“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之句,床是一种可座可卧的家具,也不是现在的床。可见“小姑始扶床”的小姑应该是一个三岁左右正磨人的小孩子。而“小姑如我长”时至小也应该十岁以上了吧。那么,这中间的许多年为什么婆媳相安无事,而突然有一天一定要把刘兰芝赶走?而且几乎是毫无理由的赶走?如果兰芝

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

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

悲剧爱情故事

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七出”既是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

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淫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淫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

诗的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的态度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1、刘兰芝被婆婆休弃回娘家后,仍然忠于爱情,她与仲卿“结誓不别离”;当县令遣媒说亲时,她以“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而绝回;后来阿兄逼其改嫁,她与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到了成亲之日,她以“举身赴清池”的殉情行动,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家长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而《氓》诗的女主人公被负心郎遗弃回到娘家,遭到兄弟的讥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静下心来思考,“躬自悼矣”,独自伤心;她对负心郎不报任何幻想,决然了断这场令其心碎的婚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总的来说,刘兰芝温柔多情,在遭到爱情悲剧的打击后,以死殉情。而《氓》诗的女主人公性格刚烈,在遭到负心郎的遗弃后,与负心郎断然决绝。

说到爱情,我想大多数人会有自己不同的感悟,魂牵梦绕,痛彻心扉?.女人作为常用感性思考问题的动物,对于爱情更是如罂粟般,一染就无法自拔。纵

观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可以发现,女性的感情故事总是以悲剧收场。祝英台跳进梁兄的坟墓为爱化蝶;白素贞千里迢迢为许仙盗取仙草,甘冒天规水漫金山,即使最后被镇雷锋塔;关盼盼被白居易一首“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而逼死。

人们不禁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故事的结局,为什么古代女性在爱情中会受伤,甚至失去生命,尽管在现代社会女性也是。我想造成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思想的等等。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古代女性的地位注定了女性会处于劣势。

原因有二。其一,经济上不能独立。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如《诗经.氓》中的弃妇,对爱情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年长色衰遭到抛弃后对负心人态度虽然很决绝,但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只能回到娘家,由于在娘家没有经济地位,又受到兄弟们的嘲笑。从深层次讲,她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是自己没有独立经济地位造成的。更多的女性由于父母双亡,家庭破产而沦为男性买卖的对

象,成婢、成妾、成妓,都是没有经济地位的必然结果。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妇女不得不成为男子的奴隶与玩偶。

其二,政治上没有地位。除开母系社会一段,从奴隶社会形成,到封建社会,至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再到民国时期,中国女性都处在一个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男权社会根本就没有把她们当做一个正常的“人”来看待, “女主内,男主外”,这种分工模式无疑给女性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因为,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成为财富与权力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定的角色,处于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偏见。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

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本身就是一种摧残

“人类所视为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食,一是色。人类为了解决食的问题,就有经济组织;为了解决色的问题,就有婚姻制度。”在压制束缚的社会环境下,妇女最觉苦痛的,则是强制婚姻。也即是包办

婚姻。在古代社会,女子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没有自主选择夫君的权利,婚姻大事一切要唯父兄之命是从。比如在《水浒传》中,受包办婚姻毒害最是深的当数潘金莲了。

潘金莲出场交代她是财主张大户家的一个使女,颇有几分颜色,也就是姿色。张大户垂涎,她不从。张大户恼羞成怒,干脆把她嫁给了叫三寸丁谷树皮的丑汉武大郎。”潘金莲深入人心的形象是一个淫娃荡妇,但是我们看看她的堕落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蛇蝎心肠的。潘金莲长得如花似玉,却被大户报复似的强制送给面貌丑陋、生性懦弱的武大郎。当她看到自己的二叔武松时,就主动去追求。在遭到了严词拒绝后,她遇到了有钱、有闲情泡妞的西门庆,自然就会一头扑上去了。至于她最后走上谋杀亲夫的道路,也完全是情势威迫所致。

在当时的社会里,儒家礼教是反对物质享受的,认为人的“情”应受到“礼”的制约,认为既然已有婚姻的契约,那么就得嫁鸡随鸡,服从命运的安排,无论他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结成婚的,传统的理学家们只看重婚姻这个结局,并且妇女必须在这个婚姻状态下循规蹈矩,遵守妇道,特别要求妇女的“贞”、

相关热词搜索:爱情故事 悲剧 悲剧爱情故事演员表 非主流悲剧爱情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