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假日报道 满足休闲需求] 满足客户需求驱动创新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假日报道亮点与不足并存      “新”,是2006年黄金周报道亮点之一。前些年黄金周的新闻报道,很多是应时应景,如增开多少车次和航班,多少人出行,何地开发新景点,交通拥挤等“数字化新闻”,尽管有一定可读性和服务性,但总感到没新意。2006年的黄金周报道,有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好新闻。
  如2006年5月6日新华社记者宋常青、周润健发表的新华时评《把幸福指数引入黄金周》,记者深入采访,调查了桂林40万人涌入,市内资源供不应求,游客露宿街头等现象,剖析了黄金周越来越多的人因出游不便和选择的单一,感到强烈的无奈,幸福感大打折扣。文章鲜明地提出:黄金周要引入“幸福指数”,以人为本,黄金周里收获的不应仅仅是“黄金”,要围绕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来算算账。文章思路新,说服力强,让读者耳目一新。2006年10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陆文军、钱晨的《异地换房游省钱又温馨》,讲述孙小姐一家通过换房旅游网到厦门的张女士家住了一个礼拜,不仅省去昂贵的酒店开支,免去外出就餐的烦恼,还享受了家庭的温馨,住出生活情趣。文章不长,但换房游的经济、实惠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应有尽有,指导性很强。
  “深”,是2006年黄金周报道亮点之二。“休闲―改变人类生活”这个世界首届休闲博览会的主题,正逐渐被人们接受。今年黄金周报道,有多家媒体从“小”处入手“深”处开掘,追踪普通老百姓的吃、住、行,透视千家万户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揭示黄金周的发展趋势。《人民铁道报》推出的深度报道《休闲大众化时代呼唤铁路新思维》,以独到的见解,剖析了铁路在黄金周休闲大众化时代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新思路,许多读者反映该文有深度。
  不可否认,综观整体黄金周新闻报道,浅显、零碎的一般化报道,还大量充斥着许多媒体的版面和屏幕,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远;二是浅;三是慢。
  “远”,是指离老百姓生活远。记者对老百姓有何需求浑然不知,而是走马观花,写出应时应景的报道,空洞无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时尚观念的不断强化,过去不太重视过“城里”节的农村,如今也过起了黄金周,“休闲一把”,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去见世面看世界,而不少媒体对他们的追求和需求关注远远不够。
  “浅”,是指报道表象化,套路老,没深度。有些报道几年一贯制,除了时间变了,报道的形式与内容几乎一个样,像客流量创新记录,销售创新水平,服务上新台阶等报道屡见不鲜,看不到表现在游客身上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气息。
  “慢”,是指报道缺乏预见性,信息滞后。如面对日渐兴起的探险游,虽然在出险后媒体都及时地从救险的角度报道情况,但没能从“望者”角度预先在安全旅游方面给予游客必要的提示,这应该是一个缺陷。
  
  改进假日报道 推动“假日经济”发展
  
  如何改进新闻报道,提高黄金周报道的“含金量”,成为“假日经济”的助推器。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近”。记者要眼睛“向下”,镜头对准群众。心近才能身近,才能发现细节体察民情,了解老百姓在黄金周出游的种种甘苦与无奈,写出为老百姓所思所想的好新闻。
  《北京晚报》在“五一”前刊登了《黄金周警察盯得紧,贼打时间差进京》,反响不错,让很多市民提高警惕,加强了防范。《北京青年报》刊登的《气象热线成为旅游指南》以小见大,有情有景,既贴近百姓生活,又有较强思想性。记者能从老掉牙的“警察抓小偷”故事中,挖出既有可读性又有服务性的新闻,和他们心里装着百姓,深入细致的采访分不开。
  其次,要“深”。记者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深”不见得“大”,许多有分量的报道往往是小中见大。新华社记者丁锡国、赵仁伟采写的《黄金周改变了中国人生活方式》,通过描述一位普通的煤矿工人秦鹏远携妻带子,到南京、扬州二日游的经过,把一个小家发生的变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最后经过专家学者分析点评,使读者感受到黄金周在变,人民生活在变,国家在变,越变越好。切入点巧,立意深,感染力强。
  第三,要“快”。关系到游客衣、食、住、行、玩等方面供需信息的报道,要与交通、旅游部门配合,及早策划,必要时发预告式信息。每到黄金周,热门车次和航班一票难求。为缓解压力,交通部门每年都会根据客流变化增开临时客车和航班,对此,媒体如果及时报道,将大大方便旅客出行,反之则可能造成运力浪费。
  对自助游、探险游等易出险情的区域,应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为游客作出风险提示与避险指导,使黄金周更和谐、快乐。
  
  (作者是人民铁道报社副社长)

相关热词搜索:假日 需求 创新 创新假日报道 满足休闲需求 创新假日报道 创新节假日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