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中国人的狂欢节]杀中国人狂欢节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届奥运会,不仅因为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举办,也因为这次是参加国家最多的一届。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的骄傲,不论是媒体还是大众都给我们展现了一场视觉盛宴,众人狂欢的景象在中国上演,笔者主要通过巴赫金狂欢理论来解析2008奥运会的人文现象,展现了中国一个新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理论 奥运会 狂欢
  
  2008,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数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奥运会,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举办奥运会。
  奥运会的举办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和精神面貌,当奥运圣火在上届举办国雅典熄灭在中国点燃的时候,中国人掀起了奥运热潮。
  
  一、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主要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部著作中。在巴赫金看来,西方的狂欢节构建了一个“在官方世界之外的第二个世界与第二种生活”,一个颠覆各种等级关系的世界,创造了“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巴赫金在哲学基础之上,再加上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最终提出了狂欢理论,并形成了一组概念范畴: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主要表现在“狂欢”所推崇的颠覆性,“狂欢”所钟爱的去中心化,“狂欢”所尊奉的边缘化,“狂欢”所追求的自由化。其中,“狂欢化”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涵义丰富值得研究。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表述,巴赫金也只是进行了一种诗学的描述:“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个语言无法充分地准确地译成文字的语言,更不用说译成抽象概念的语言。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当今的狂欢理论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文学研究的范畴,更多的引入民俗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狂欢化”作为一种模式逐渐影响着21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和媒体。
  
  二、奥运会的“狂欢”
  
  从奥运火炬传递开始的第一天,到奥运会的开幕,再到奥运会进行过程中,举国上下,沸腾一片,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了中国人的狂欢节,一点也不为过。
  首先,巴赫金所描写的狂欢节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它没有边界,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自由的参与其中。在狂欢节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不存在演员与观众的区分,因为每个人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狂欢节打破了原本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旁观者,而是享受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在享受这种生活,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性的。在狂欢节中,除了狂欢节生活以外,人们没有办法过另一种生活。因为人们无从躲避它,狂欢节是没有空间界线的。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狂欢式的规律,即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全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
  奥运会期间,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少的,富有的还是贫穷的,忙碌的还是悠闲的,都在关注着奥运会的信息,全中国的人民都自觉不自觉的参与到这次重大的体育盛宴中来,最能够体现狂欢节的全民性。奥运会为中国营造了一个狂欢的节日氛围,特别是等待开幕式到来的那天,全中国的人都自觉停止其他活动,守在电视或者电脑面前观看开幕式。从时间上看,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从几个数字8上,足以感受到中国对这一活动的重视,因为“8”在中国是最吉利的数字,特别安排了这个时间进行开幕;从空间上看,万人空巷,人们都守在家里看开幕式,据CMS媒介研究所9日发布的数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视观众规模占到全国电视总人口的68.8%,开幕式收视率创下了自国内有收视率调查以来的新记录,在李宁环绕鸟巢飞奔点火的这一刻,收视份额攀上90%;另据AGB尼尔森的统计显示,超过9成中国家庭收看了奥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数据表明,奥运会的收视率已经超过了春节联欢晚会。中国人已经把奥运会当成一个比过春节还盛大的节日。
  巴赫金指出在狂欢节上是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的,意在指明观众在整个狂欢节中与表演者一样,是作为独立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出现的,人作为主体的交互性,不分传播者与接受者,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读者。这一点上在网络媒体的传播中最能体现,网络的交互性和便捷性为奥运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奥运的一举一动都能在网络中得到直观的体现,人们不再唯精英阶层马首是瞻,平民百姓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发表自己的看法,运用图片、文字或者视频更直观的表现自己的观点。从宏观角度看,在奥运会上,我们已经无法分清楚谁是真正的表演者,谁是真实的观众,人们享受着奥运会的狂欢演绎,人们的生活也已经无法逃脱奥运会的狂欢气氛,因为不论是大众媒体还是身边的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谈论着今天的奥运新闻,就连广告也打着奥运的旗帜铺天盖地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其次,巴赫金认为在狂欢节中,人们由于摆脱了特权与禁令,关于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均能得以实现,人们生活在一个不分彼此、互相平等、自由往来的乌托邦世界。它是人民大众的节庆生活。
  中国历来有礼仪之邦之称,与西方的自由开放的文化相比,中国的文化更含蓄,更内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的思想也更为开放,逐渐接受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尤其是在奥运会这个特别的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国人长期处于兴奋的状态,不仅为祖国的健儿夺金而高兴,而且也为世界各国运动员的优秀表现而激动。在奥运村,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只为一个目标,即参与奥运会体验奥运会。人们即使沟通不畅,但一样可以用微笑表示友好,可以用拥抱表示祝贺,不分彼此,人人都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国家领导人胡主席也到体育场观看了比赛,与普通百姓一样要通过注册等一系列手续才能进入馆内,并且与普通百姓一样坐在看台上。这个时候,等级观念已经被打破了,不管是贵贱还是贫富,只要在体育竞技场上,大家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一起为胜利欢呼一起为失败惋惜。看台上,最小的观众还不到2岁,有的观众还把头发剃成了奥运五环标志,人们高呼着“中国加油”的口号,挥动着红色的五星红旗,毫无掩饰地自由地表达着自己激动的心情,还有人竟然当着全场观众的面喊出“张怡宁,我爱你!”这些举动如果是在平常的日子里,中国人是不会这么敢于表现出来的。
  再次,狂欢节作为一种庆典,具有仪式性的显著特点。巴赫金将狂欢节庆典活动的庆贺、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称为狂欢式,这种狂欢式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狂欢节上通过脱冕、加冕、化装、戴上面具等各种仪式暂时地、象征性地实现自己试图改变地位和命运,拥有财富、权利和自由的美梦,这也是狂欢节乌托邦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奥运会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一个冠军的诞生,每一块金牌的诞生。譬如,奥运会的颁奖仪式,前三名的运动员挂上了奖牌,手捧鲜花,赛场内响起国歌,那一刻他们似乎就是被加冕的皇帝,他们从一个平凡的运动员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冠军,改变了自己的地位和命运,拥有了财富和声誉,所有的人为之欢呼雀跃,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在这层意义上,比赛打破了常态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人们自我狂欢的机会。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更像是彩排,它使得人性中隐性的一面被揭示和被昭现出来。”在此过程中,人民逾越了社会等级、财产、职业、家庭、性别以及年龄差异的屏障,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等级制度。赛场上已经有如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的情景一般,打开传统的枷锁,尽情放纵,女士们放下了原有的矜持,在赛场上摇摆着身姿,男士们更是敲锣打鼓,呼声一片,就连八旬老人也会为赛场上的运动员激动得热泪盈眶,人性最本质的一面已经展露无疑。值得一提的是,射击场上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上一届由于脱靶而痛失金牌的埃蒙斯又一次因为低级失误而再次与金牌无缘,当时他就像一个孩子一般痛哭起来,在场的妻子也被这一幕惊呆了,人性中最隐形的一面被昭现出来了。除此之外,狂欢节还具有怪诞离奇性,原本可以轻松成为冠军的埃蒙斯又一次与桂冠失之交臂,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又是被原本没有希望夺金的中国选手拿到金牌。狂欢节的怪诞离奇性再一次被展现了出来,埃蒙斯的失误与中国选手的胜利成为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因为有了像这样的成与败、神圣与滑稽、高级与低级、聪明与愚蠢等的对立比较,显示出其可笑之处,或许会成为中国人茶余饭后的笑谈,这一切皆因狂欢节的到来。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狂欢节是充满笑声的节日,狂欢理论倡导一种快乐哲学,它能发现矛盾并用乐观的笑和幽默的态度将矛盾排除,从而获得一种精神超越和心理满足。狂欢节上的笑是民间笑文化的代表,蕴涵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柏格森曾说:“笑就应该是一种社会姿态。笑通过它所引起的畏惧心理来制裁离心的活动,使那些有孤立或沉睡之虞的次要活动非常清醒,保持互相的接触,同时使一切可能在社会机制表面刻板僵化的东西恢复灵活。”而狂欢的笑中,制裁都不再必要,笑已经成为共识,成为人民的共同举动,作为社会姿态的笑战胜了阴暗严肃的恐惧和官方文化。
  奥运会不仅是世界性的体育竞技比赛,而且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团结,这就是奥运精神,伴随着奥运会一次次举行,其内涵也在不断被丰富,逐渐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向上的精神动力。今天,奥运在中国,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土上,再一次受到砥砺和丰富,开启了新一轮从官方到民间的自省与变革的征途。以和为贵在这一届的奥运会上又一次被体现出来,开幕式上特别安排了一幕收集全世界笑脸的节目,这些笑容如花一般盛开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预示着这一届的奥运会将继续贯彻和平、友谊的精神。笑声一直延续到奥运会比赛场上,当然有的是喜悦的笑,有的是无奈的笑。中国人此时太需要笑声了,2008年经历的自然灾难和社会变动,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奥运会盛典把国人从阴影中拉出来,暂时忘却了那些烦恼和束缚,人们聚集在奥运会的虚拟广场上,释放心中的郁结,此时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道出了此时中国人的心情,狂欢是民众心理释放的一条途径,它具有理想化和乌托邦的意义,狂欢世界是暂时的、相对的、象征性的,但是乌托邦的意义暂时不会消失,它体现了人类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力量。奥运会已经不是官方的活动,而是全民的活动,它成就了人们狂欢化的生活,也正如巴赫金所提出的“第二种生活”。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狂欢节 中国人 奥运 “2008奥运”中国人的狂欢节 08奥运会闭幕式完整版 2008奥运闭幕式高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