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栋 朱玉:沐浴在爱中写作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现在的读者太过挑剔,大凡看到正面题材的报道,往往会有人评价说“是写得不错的官样文章”。读朱玉的新闻作品则不然。   我在网上搜索着朱玉的照片,实在、真诚而爽朗,用她的话说是个“真性情的人”。而她的文字都不是外向、张扬、激昂的特质,相反,却是内敛、克制、浸透着责任和爱的风格。
  有人评论朱玉的作品,“文字不露悲伤,可却能让读的人几次落泪。”有人高度评价朱玉作为一名记者的职业责任感,也有人深入研究朱玉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这些评论都没有触及朱玉作品的精神实质――爱。
  朱玉的调查性报道是沐浴在对弱者的爱中的写作,她与受难者同在;朱玉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流淌着她对采访对象的爱,她颂扬的是爱。朱玉的写作增添着世间的爱,抵抗着世间的恶。朱玉的文字,像清晨的露水,启示着甘泉的降临。
  
  典型报道――追求人格的完美
  
  如今的先进人物的报道突出的是人物的个性,避免了“高大全”,比如会写先进人物有“私心的时候”,但那只是念头一闪,道德感必定战胜坏念头。先进人物报道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位药监局长的“另类名片”》就是很好的例子,文中分别用“铁面局长”、“廉政局长”、“抠门局长”和“自行车局长”别致的方式来描述这位局长的事迹,可是读者理解为“贴标签”、树样本。看来形式上的变化,甚至是创新,对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的作用不大。只要先进人物仍带有“道德相”,有时不一定深入人心,传播效果不佳。
  “道德相”总是令人生厌恶之感,站在道德优越感的至高点俯视说话,有几个人愿意作他的听众呢?话说程颐和苏东坡经常闹别扭,说苏东坡瞧不惯小程,因为他还有“道德相”,还未通第三关。在他看来,第一关是克己复礼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二关是逐步修养,“道德相”渐生,是“提得起”之境。第三关则是化掉“道德相”,圆通无碍,一切放下。
  相比较而言,朱玉的先进人物的描述没有道德相。她也不拘泥于对人物的歌功颂德。在《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一文中,她把报道对象的介绍放在了最后――“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全部篇幅演绎的是责任和爱,报道对象是责任和爱的诠释、而不是相反。我想这样的报道安排更接近人物的本质,“仰望基督是不够的,而是‘活出基督来’”。
  朱玉谈起自己的作品《警察任长霞》,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写出了一个女警察,我还在我的稿子上写出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如果我是有才华的话,有一点才华的,我的才华、我的情感会随着这些人物永生。”朱玉融入爱之中,这也正是朱玉所追求、所表现的生命的境界。
  朱玉报道没有矫情的形式追求,正所谓大象无形。她的作品像一面不掩美丑的镜子一样,展示生命活跃着的真相。“局长接待日。人太多,任长霞把群众集中:‘我对大家很同情,我们一定抓紧解决,抓紧查处!’说着,说着,她哭了,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上访的群众也哭,大家哭成一团。抓住了一个强奸杀人的犯罪嫌疑人,嫌疑人的妹妹抱着他的孩子在警车旁哭。任长霞走过来说,‘把手铐给他打开’,她让父子二人告别。任长霞带走了当爹的,又把一百元钱塞在孩子的亲戚手里,叮嘱:‘以后这孩子有困难来找我。’那天,很多人都看到任长霞在一旁抽抽搭搭。”朱玉在写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在絮叨地诉说,没有花招、没有卖弄,不露悲伤,甚至极力克制,这些文字毫不造作地从平淡中揭示崇高、从真相中揭示真理,你不必去推敲、分析、演算,只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和感受,得到的是满满的感动。
  朱玉曾特别强调记者应该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无私无畏、悲天悯人的情怀。好记者是典型报道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爱、责任和悲悯,是记者群体精神结构中的匮乏,也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度的文明状态中的匮乏,没有这样的记者,加上被异化的“先进人物”,产生不出能让人民接受的作品并不奇怪。
  
  调查性报道――彰显爱的力量
  
  看过朱玉的典型报道很难把她同调查性报道记者联系在一起,调查性报道需要的是批判精神,向腐败和黑暗势力宣战的勇气,相比较典型报道而言,调查性报道的主要使命不再于美化、宣扬或维护现有的秩序、规则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发现其中的缺陷、谬误和不足,两者的特质可谓大相径庭。
  然而,在互联网上搜索“新华社”、“朱玉”这两个关键词,可以查到24500多条信息,这些信息中绝大部分都是跟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她揭露龙胆泻肝丸,重庆开县井喷事故、辽宁海城豆奶事件、早产儿氧中毒事件及揭露山西运城富源煤矿矿难真相的报道。
  朱玉是一名出色的调查性报道记者。如果说《警察任长霞》是朱玉通过自己的文字,感受爱,接近爱,传达爱,分享爱――爱既蕴含在高尚的灵魂中,也隐藏在尖锐与锋利背后。调查性报道与典型人物报道都脱胎于爱,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生命。
  《一千零四十小时――早产儿氧中毒失明情况调查》中,朱玉是这样开始讲述的:刘东江经常下意识地盯着别人家孩子的眼睛看,他怪异的行动有时把孩子吓哭了。他羡慕人家孩子的眼睛,不是羡慕眼睛外形的美丽,而是――羡慕它能看到东西。刘东江的儿子小宝,1岁10个月,全盲。
  尽管一个人的苦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渺的,但是对于他“这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那就是生命的全部。蔑视一个人的苦难就是蔑视所有人的苦难,忽略一个人的利益也就是忽略所有人的利益。朱玉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所以这篇报道以刘家的悲剧贯穿始终,全文悲伤成河。
  朱玉的调查性报道《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源于很偶然的事件。2003年,朱玉作为一个作者参加笔会。笔会上,主持人介绍另外一个作者,说这个作者身体不是很好,是从医院刚做完透析之后来的。朱玉本身对卫生行业比较了解,就随便跟他聊天,问他是什么病,那个作者说是尿毒症,是吃龙胆泻肝丸导致的。朱玉注意到,他的脸色是铁灰的,穿着厚厚的毛裤,看上去身体很虚弱。朱玉内心感到了震惊:这可是40多岁的壮年男人,一种药物服用之后会给人带来这么大的伤害!她觉得,自己必须关注一下这个事情。
  《谁掩盖了事实真相?山西富源煤矿事故追踪》一文的最后,朱玉写道:“20位死不瞑目的矿工眼睛望着我们。让我们期待,正义将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读到此,我仿佛看到矿工的灵魂在这些方块字上蔓延,没有被历史湮灭。
  面对这样的事情,朱玉说:“觉得支持我的就是责任,尤其在看到一些非常弱势的群体,当时面临非常悲惨的状况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不单是记者,都会产生义愤,我作为记者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个东西写出去,所以有一种力量就是责任。”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说过:“灵魂的优越之处是看重个体。在上帝的眼里、在那些无限的灵魂的眼里,那些曾经活着的和正在活着的千千万万人并不构成的一个群体,他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个体。”除了是集体的一员,除了是巨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外,我们还应当有另外一种生活,我们应当在这种生活中培养起对生命本身以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尊重。
  那些哗众取宠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文不值,而充满了对世人怜悯,对社会关怀的作品才会深入到芸芸众生的心中,存在于历史和记忆中。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沐浴 写作 朱玉 朱玉:沐浴在爱中写作 沐浴晨曦中 中脉沐浴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