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象报纸【解读报纸中的“气象新闻”】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关键词】报纸 气象新闻      在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①,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因此各类气象新闻的报道为公众的生活、行业部门安排生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各类新闻品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电视走在了前面,报纸虽然落后,但绝大部分报纸特别是都市报、晚报类的市民报都力争把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气象新闻做精、做透,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的变动的事件或信息。本质上,它属于服务性新闻,即“为受众生活服务的新闻……着眼于实用,强调‘可操作性’,要求具体、真实。”②
  气象新闻不同于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观测设备所记录下的数据结合该地区的天气、气候发展规律预测出未来几天甚至较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并通过气象台向公众发布。而气象新闻的报道是建立在天气预报的数值基础之上,结合新闻的元素,通过气象记者、编辑的二次加工,形成对受众有用的信息,其范围要远大于后者。
  作为提供“天气预报”服务的传统媒体电视,在传播气象信息时具有直观、形象的传播优势,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气象部门与电视台合作更加成熟,电视在气象预报中可采用三维效果图等视觉效果好的符号来表达气象信息,再配以颇具亲和力的主持人,很能吸引眼球。在这种竞争压力下,有效提高报纸气象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就更具现实意义。
  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报纸在运作观念上都比较到位。首先是突破了电视这一强势媒体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气象信息经营模式――单一的“天气预报”,直接跨入“气象服务”之列,极大地扩大了报道范围。其次是把气象新闻从“生活服务性”直接上升到“信息服务性”,更强调其资讯性和知识性,把这一信息的作用扩展到了实用性、新闻性和娱乐性等层面上。再一点就是直接把这类信息放在专副刊上经营,有力地扩大了报道面和报道手法,各种新闻体裁和表达手段都有了用武之地。
  
  报纸气象新闻的诞生
  
  按照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在报纸上首先推出天气预报专版的,是美国的《USA TODAY》③,中国近代的报纸,很多都在报头旁的一小块被称为是“报眼”的地方刊登天气预报。目前我国报纸媒体中,中央级报纸在头版的报头位置刊登天气预报,但一般都标明是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第四版上有八分之一的版面刊登的是全国天气预报、全国部分景区天气预报和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除此之外在头版和二版很难看到与气象相关的新闻。
  省一级的报纸媒体中,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为例,每日仅在第B6版的下方刊登全省13个地级市的天气预报,没有专门的气象新闻板块,提供的只有天气和气温的数据;而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则辟出固定的版面位置,介绍广州市区天气预报、珠三角城市今明天气图等;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是在头版的下端专门辟出一横条发布天气预报,内容主要有天气温度、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等。
  随着人们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和信息消费层次的提升,气象服务在大众生活、工农业生产、衣食住行、商业运转和疾病预防等层面上的意义日渐凸显,气象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等,气象服务越来越趋向细致化。一个新闻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否受到人们欢迎,是否在社会上“热销”,是由两个基本层面的问题决定的:一是它所属的内容“类别”在满足社会需求的传播结构中所占的位置;二是它在同类内容传播中的优秀程度。④
  气象新闻就这样在人们对气象信息越来越多的需求下渐渐走红,再加上近年来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影响也越来越大。种种现象说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气候条件日益恶化,导致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日益加大,气象新闻在满足社会需求的传播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都市类、晚报类的市民报在气象新闻的采、写、编上比较重视,这类报纸需要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在服务型新闻的细节上做足文章。很多市民在从报刊亭买到报纸后首先就找气象新闻。值得一提的是,“气象新闻”这个术语提出也是从都市类报纸改版时开始的。2003年之前出现在我国平面媒体上的有关气象方面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是单一的,报道模式都是“直线报告”型,格式固定,口气生硬,与受众距离较远,缺乏亲和力。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改版后的报纸开辟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在我国的媒体中最先运用“气象新闻”这一术语⑤。“气象新闻版”在创办之初每天用两个彩版对当天气象信息作全面报道,且安排在A2叠封底的重要位置。
  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气象新闻”报道。报纸以彩色专版的报道形式出现,并以“气象新闻”版命名,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将气象状况作为一个新闻品种来做。使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重要的新闻品种。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楚天都市报》也在第32版专门开辟了整版的气象新闻,它的组成部分是:全省的天气情况(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各个省会城市、直辖市、旅游城市的天气状况;武汉地区早晚上班、下班的天气;晨练、晾晒、洗车、空调等关乎民生的指数;一篇结合当天天气状况的气象消息,在版面编排上借鉴美国报纸的流行模式,根据季节、节气的变换提供了比较多的天气信息和气象知识。此外,像重庆的《重庆晨报》、北京的《京华时报》、安徽的《新安晚报》、山东的《齐鲁晚报》等都市报,开辟的气象新闻多以专版形式见诸报端,有了固定的版位、版面,以及比较成熟的版式,而且均被安排在重要位置。有些报纸版面内容除了刊登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外,还介绍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并有“出行参考”,及时提供各地火车飞机航线调整和车票机票打折消息,以及旅游景点和国际大都市天气情况。
  平面媒体的气象新闻不仅在版面设置上全方位为受众做好服务,对气象信息进行了客观形象生动的报道,对大众的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见,作为报纸服务性新闻的气象新闻,特色鲜明。
  
  气象新闻的语言特色
  
  气象新闻的传播首先要尊重科学性,要准确,其次要让人看得懂,最后还要做到让人有兴趣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准确捕捉到新闻事实之后,怎样写作新闻。而写作新闻时使用的语言直接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效果。⑥
  例如,气象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有各种气象指数,如晨练指数、着装指数等,而这些术语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比较抽象难懂。这就要求报纸的气象服务尽量做到专业信息生活化,专业语言口语化,服务信息实用化。普通语义学认为,一则有效的信息应该“既有高抽象的概括,又有低抽象层次的细节”。⑦“气象指令”应“翻译”成广大百姓可资借鉴、按章操作的生活指南。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便尽量将这些专业信息生活化,专业语言口语化,服务信息实用化。
  
  气象新闻的“人文关怀”
  
  报道模式的转变折射出报道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从按部就班的播报到“以人为本”的关怀。报道突出贴近性、服务性,实用性,并在表述方式上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开始注重于关注人的需要,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气象报道中增加了生活提示、出行提示、旅游提示等“贴心提示”,另外还分析天气变化对各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普通大众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这些报道中,能够感觉到媒体对受众的关爱。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最重要的是需求市场形成。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日趋丰富,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日趋复杂,从而对气象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加。
  第二,新闻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具有服务功能的气象新闻恰恰是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200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对全国电视观众2002年收视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列所有电视节目类型排行榜首位,成为观众最爱看的电视节目;2003年,新浪网新浪观察的调查结果同样如此,“天气预报”得票占投票总数的49.77%,压倒新闻节目和电视剧,再次成为收视之冠。这说明,观众对气象新闻有极大的需求。
  第三,新闻报道的内在规律使然。
  新闻是最近或者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新闻,包括气象消息和天气情况,天然具有新闻的品质。日常生活离不开天气信息,天气情况是人们应知、欲知的信息,无疑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势必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外,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在我国日渐融入世界的情形下,我国媒体与世界其他媒体的交往也日益增加,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国媒体借鉴了世界著名媒体的气象新闻理念及新闻操作手法。
  第四、提升报纸的整体赢利能力。
  从赢利模式看,电视等电子媒体可以直接从气象信息的经营中获益,如广告收入、查询费等,而报纸则没有这样的优势,其收益具有滞后性和间接性。一个气象服务栏目办得好不好,很难直接从广告收入中看出,只能从整体上提升报纸的赢利能力。所以,这是一种长远投资,也是一种风险投资。毕竟一个气象专版的运营,其人力、物力投入相当可观。
  
  气象新闻的特色之一是“立体解读”
  
  我国是一个天气和气候灾害频繁的国家,又是一个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国家。2007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甘肃省气象局时指出,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候变化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气象部门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⑧。气象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给气象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新闻的播报不是新闻媒体独立制作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媒体与气象部门的紧密配合,在表现气象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把气象新闻做好。
  从2003年之后,在“气象新闻”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后,报道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称为“立体解读”模式,以报纸为例,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以彩色专版的报道形式出现。版面以“气象新闻”版命名,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将气象状况作为一个新闻品种来做。版面位置固定,一般在A叠封底。版式也基本固定。
  2、新闻品种丰富,报道范围扩大,根据“人的需要”对气象状况给予立体解读。主要的报道种类有:天气预报(包括本地区未来三天预报、全国主要城市和世界主要城市近日天气、旅游城市和地区的天气情况)、气象消息、空气质量预报、贴心提示、气象新闻图片等。
  
  气象新闻的特色之二是“贴近性和服务性”
  
  读图时代,如何使服务信息更具愉悦效果,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服务信息往往因其实用而忽略了应有的审美,但是,“如果我们(报纸)不能在文字报道里给人一点形象,恐怕就很难和电视新闻竞争。”⑨与电视相比,报纸的气象新闻只能借助文字、图表展开。这主要体现在标题制作和图、文的有效配合使用上。
  其一,气象新闻信息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缺乏悬念,反映在标题上就是平淡甚至重复,但老是用“晴好”、“升降温”、“温差大”、“防感冒”等词汇,时间长了,就会惹人烦。所以,能否用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递气象信息,是对报纸的一大考验。
  其二,要认清图、文在传播气象信息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有些报纸,虽然用了彩色气象图,但基本上还是承袭传统观念,每次都是文字新闻主打,粗黑标题顶上,而直观、醒目的气象图却作配角,被扔到中下部,未免遗憾。这是因为,传播学中有一个“获取信息最省力原则”,即受众在获取信息时尽量少投入而达到目的,而图像具有直观、醒目之功效,非常有助于阅读。若一个标示图就能让“晴转多云”或“阴转雨加雪”等气象信息一目了然,那就意味着形成了某种象征,在共同的语义空间下,读者可见图知意,就像看到“全国气象图”就知道是气象服务版一样。此外,一个好的标示图应该有非常强的感染力,要么夸张幽默,要么形象有趣,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阅读气象信息时可知、趣尽得。
  其三,就是尽量在固定版位刊登气象信息,这样便于读者查阅,进而形成预约意义。当前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报头“简报”,内页详报;一种是完全置于末版,走封面化路线。
  
  气象新闻的发展空间
  
  气象新闻发展空间广阔。如何使气象新闻宣传更具特色,从“软新闻”变为“硬新闻”,成为服务民生的新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气象新闻宣传规律、丰富报道方式,坚持用新闻手法和民生视角追求最佳的传播效果。让气象新闻报道在差异化、特色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于提高气象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报纸还面临一个新问题,就是天气预报的精确性。目前,电视天气预报不但可日播三次,甚至开始走向精细化。在此情况下,报纸就应在有限的报道文字中,尽量提高表述语言的准确度,尽量用准确的语言给读者提供有指导价值的信息。
  总之,能不能创造出一套适合报纸的信息表述系统,将直接影响到气象新闻的生存力。从根本上讲,这事关报纸气象新闻经营的特色化问题,提升版面广告价值。强调可读性,更深意义上讲,是为了形成特色,经营出精品栏目,在便民的同时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不注意特色化,就非常容易被同行追上。毕竟,获得原始气象信息难度并不大。只有特色,别人才无法克隆,即使勉强模仿也要冒很大的风险。这就是打造精品栏目的市场依据。也就是说,当我们面临内容同质时,形式差异化就可以成为新的竞争利器。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气象新闻表述方式的创新必须规范,不能削足适履触及内容的真实性。这是因为,气象新闻作为特殊的服务信息,“媒体不应以任何形式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气象预报属于气象科技成果,制作和发布单位对其享有所有权,并受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未经发布气象预报台站的同意,媒体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⑩一些法律法规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来源渠道,导致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媒体无法将气象新闻专版经营下去。■
  
  注释
  ①缪旭明:《加强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防灾抗灾减灾效能》,《气象软科学》2008年第1期,P26。
  ②《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冯健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P83。
  ③王玮:《“异军突起”的天气预报――试析气象新闻在我国目前报纸中的现状》,《新闻知识》2005年第7期,P30。
  ④喻国明:《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报告》,《新闻战线》2000年第7期。
  ⑤陈娟,《解析气象新闻二十年嬗变》,《中国记者》2005年第11期。
  ⑥高钢:《新闻写作精要》P111。
  ⑦沃纳?赛佛林 等著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P94。
  ⑧贾朋群等,《国际上气象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资质认证和培训》,《气象软科学》2006年第1期,P97。
  ⑨穆青,《新闻散论》,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P279。
  ⑩2003年12月31日由中国气象局颁布的《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气象 解读 报纸 解读报纸中的“气象新闻” 解读报纸中的气象新闻 浅析报纸中的气象新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