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娱乐化对公众利益的侵害】 国家利益在线观看免费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近年来,中国媒体的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各种娱乐化的信息冲击着受众的眼球。媒体向受众提供娱乐本无可厚非,但是,今日的传媒在市场规律和商品利益的左右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收视率和发行量,娱乐之手伸向了以向受众提供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新闻。这种现象对社会,尤其是对公众利益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娱乐化 新闻报道 公众利益
  
  近年来,中国媒体的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随便翻开一张报纸或打开一个电视频道,各种娱乐化的信息随即涌
  来,冲击着受众的眼球。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指出,传媒在社会中的第四种功能即为受众提供娱乐,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生存竞争而带来的各种巨大心理压力,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尤为强烈。因此,媒体向受众提供娱乐本无可厚非。但是,今日的传媒在市场规律和商品利益的左右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收视率和发行量,娱乐之手伸向了以向受众提供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新闻。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指出,目前“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的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这种现象对社会,尤其是对公众利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现象近来日益受到传媒界的关注:无论在报纸、广播电视还是在网络媒体中,娱乐新闻的比例逐渐加大,名人趣事、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大行其道,而关系到国计民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新闻却大大减少。在表现方式上,严肃的新闻常常被娱乐的手法加以软化,包装成“娱乐信息”,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性悬念或煽情性刺激的方面,新闻越来越故事化、文学化。
  面对如今的新闻环境,“那些曾经体现职业特性的耗时费力的客观调查,涉及政治、经济或社会重大意义的新闻作品却不多见了,昔日媒体上难占一席之地的闲言碎语,如今却成为媒体中最有价值的主题了。”以某新闻节目为例,该节目虽以“民生新闻”定位,但是在节目中,车祸、凶杀的暴力镜头,情感困惑等琐碎镜头充斥屏幕。一些事关“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严肃新闻论题却常常不予报道,事关民生发展的评论分析更是屈指可数。媒体的目的不言而喻――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类娱乐化了的新闻报道迎合了受众的窥视、猎奇的心理,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也就自然得到了更多的收视率和发行量,随即而来的便是更多的广告收益。
  然而,在面对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大众传媒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当媒体上娱乐化的新闻泛滥,严肃的硬新闻遭到商业逻辑的践踏,新闻的传递信息、服务公众的社会功能是否得到保证?复旦大学孙玮教授对此明确提出他的看法:“中国媒体必须承担民主启蒙的责任,即便是娱乐节目也不能例外。传媒是公共资源,应当体现公共利益,而不是为小集团牟利的赚钱工具。”李良荣教授也对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深表担忧,他认为:“媒体在娱乐化过程中,向社会泼出去的是污水,自己收获的却是真金白银,其后果全部由社会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机制与市场双重失灵。”“传媒业获利,求生存求发展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效益,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公共利益,而现在,许多媒体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作为目的,而把服务国家、服务公众仅仅当作手段。”
  笔者认为,新闻具有多种功能,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满足了受众的兴趣,但是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受众。为了追求刺激,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媒体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受众进而牟利的手段,而无视新闻传播交流信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主要功能,此举实质上是一种本
  末倒置的做法,必将损害新闻的基本传播特性,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进而使公众利益受到侵害。
  
  二、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对公众利益的侵害
  
  1、降低了公众的审美情趣
  接触媒介,了解新闻信息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众希望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以便在生活中为自己的决策做参考。同时,新闻媒介在塑造时代精神,建构人类文明方面也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所以说传媒应当是受众文化趣味的引领者,应当承当起文化建构的职责。可是,如今,在娱乐化的新闻报道的“培养”下,受众逐渐习惯于窥探名人隐私,关注暴力凶杀,满足日益膨胀的猎奇心理和娱乐需求,而对真正关系公众利益抑或弘扬社会美德的那部分新闻则表现出漠不关心、不感兴趣。受众的这种被新闻媒体逐日培养起来的兴趣,反过来又刺激了传媒新闻报道的新一轮娱乐化。由此形成了传媒娱乐化――公众审美情趣下降的恶性循环。
  浙江大学吴飞教授认为,“公众的艺术情趣需要媒介的有意引介,媒体宣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观众的取向,观众的欣赏情趣与口味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可以引导和提高的。”鲁迅先生曾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俗大众,迎合和媚俗,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和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强自身审美意识,摒弃低俗文化的干扰,通过合理的新闻传播对社会公众进行有益的引导而不是一味迎合,使传播符合美的规律,情趣高尚、富于启迪性和震撼力,从而培养受众高雅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2、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媒体的价值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公众只有在对公共信息充分知情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较强的参与意识,对关系到公共利益的政策、信息进行理智的讨论、分析,从而促成公共利益得到最好的保证。公众也只有在知情权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公众话语空间,拥有充分的表达权。但遗憾的是,在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泛滥的今天,人们通过新闻所掌握的“情”大都是娱乐化的琐碎肤浅的信息。因此,虽然媒体每天都在向受众提供大量的新闻,但是,公众的知情权在无形中丢失了,成为新闻娱乐化的牺牲品。李希光教授精辟的指出“……这种娱乐新闻,人们看得越多,知道的就会越少。”
  公众渴望了解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国家安全、公仆的选举与任命等方面的新闻,但是,新闻媒体却倾向于把这些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项视为政治敏感问题,有益无意地予以回避。越来越窄的公共话语空间,最终将导致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冷漠。
  3、限制了公众的思考能力
  在新闻娱乐化中,媒体热衷于刊播轻松的、煽情性的、刺激性的软新闻,即使刊播硬新闻,也要用娱乐的手段将其软化。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成了一种麻醉剂,麻醉着人们对社会事务的思考能力。贝尔纳?瓦耶纳说过,麻醉剂适量可以起好的作用,用量不当成了可怕的东西。新闻的作用,不是引人避世,而是让人觉醒。而现在恰恰是本末倒置,这不能不让人担忧。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公众参与其中,而公众理性的思考能力是通过教育、新闻媒介等培养出来的。如今,新闻媒介不但没有履行自己培养公众理性思考能力的社会责任,反而通过自己娱乐化的新闻报道,限制了公众的思考。
  4、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
  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媒介环境,即社会中个人或群体接触的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环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作为年轻一代,对公共事务、政治新闻等硬新闻的了解,有利于他们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也有益于他们从年轻时代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向心力。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是,娱乐化的新闻环境使媒体的教育功能弱化了。
  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娱乐新闻的认知程度要比严肃新闻的认知程度高很多。相当一部分人能说出李亚鹏和王菲女儿的名字,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反分裂法》的颁布日期。这一现象固然与两者本身的复杂程度有关,但是“国内媒体提供软新闻的比例远远高于硬新闻”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结语
  
  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固然有其进步意义,是新闻媒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必然阶段之一,但新闻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不加防范,新闻将容易低俗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恶性娱乐化的后果痛心疾首:“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面对新闻娱乐化,新闻媒体首先应该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改革,更多地关注公众利益,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培养公众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切实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媒体环境。■
  
  注释
   1、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业》,第9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沈荟:《电视娱乐经济与青少年发展》,《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乐晓磊:《媒体狂欢的多视角观察》,《新闻记者》,2007年第4期
  4、吴飞:《传媒批判力》,第84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李希光:《畸变的媒体》,第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6、吴飞:《传媒批判力》,第111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刘朝霞、戚鸣:《新闻娱乐化与受众需求的错位》,《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2008级新闻学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新闻报道 侵害 浅谈新闻报道娱乐化对公众利益的侵害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