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文关怀”的误区分析] 媒体的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没有了人文关怀的传播将会失去其内在的精髓,只会成为死板、空洞的信息组合。但在追求报道新奇理念的催动下,在媒体――这个公众信息传播的平台上,人文关怀的报道精神正在逐渐被歪解和曲用,甚至遭到滥用。本文试从媒体人文关怀的误区表现入手,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关键词】新闻传播 人文关怀 社会责任
  
  一、媒体人文关怀的误区表现
  “人文关怀”一词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生来就有尊严,有个性,有意志。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它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人文关怀是符合道德判断的。但是,一些媒体在实践中却在人文关怀大旗下逐渐走向了非道德化。极端的例子是曾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作者拍摄这幅照片的本意是想揭示一个充满着战乱、贫穷、饥饿的国家需要世界人民的关怀和帮助,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背后却是记者对生命的漠视。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位摄影记者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另人遗憾的是,这类远离道德的人文关怀现在却经常出现在新闻媒体中,违背了人文关怀的本意。一篇名为《福建厦门雨中即影:马路“陷阱”太坑人》的摄影新闻报道曾被多家媒体竟相转载,在这张图片中,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一路面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记者拍下这幅画面是要提醒大家下雨天骑车小心谨慎,同时也告诉相关部门路面确实应该好好整修一下为市民利益考虑,但这篇新闻报道却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谴责,原因就在于记者过于置身事外,一心只顾拍摄路人摔倒而不加提醒。
  “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一直是媒体人文关怀的焦点,但是媒体常在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大量刊登侵犯受众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的报道,做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的行为。还有一些媒体为了过分追求平民化的人文关怀而导致节目的庸俗化,如此虚伪的人文关怀使得新闻报道不但没有给倾诉者心灵上的慰籍,反而伤害了当事人的情感、尊严和价值。
  二、人文关怀的误区成因
  主观方面――媒体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
  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看传媒职业精神和工作规范,其核心就是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做到对自身的控制,加强自律,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然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的媒介经济行为在传媒业内应运而生,部分媒介从业人员逐渐沦为经济利益之下的附属品,致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失,职业道德滑坡,责任感丧失,不能坚守良知、维护正义,缺乏人文关怀的真正理念,无法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得人文关怀的本意走向了误区。在“杨丽娟事件”中,甘肃女孩杨丽娟苦苦追求香港影星刘德华13年,有些媒体完全倾向于怂恿刘德华及公司满足杨丽娟的愿望。当影星拒绝和杨丽娟单独相处后,杨父跳水自尽以死相胁,甚至还有媒体说应该支持杨家母女再去香港找刘德华以完成杨父遗愿,这种“伪关怀”使得“杨丽娟事件”最终变成了一场媒体的盛宴,舆论的狂欢。
  客观方面――以受众需要为唯一出发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天,人们需要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有利于身心愉悦的消遣信息。于是新闻报道开始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大量暴力化、低俗化、色情化的新闻充斥着头版头条,追求着对受众感官的强烈刺激。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之所以不断被扭曲和这股“泛娱乐化”之风不无关系。我们时常可以在各大媒体上看到这样一番别样的景观:戏说的历史、疯狂的猜奖、扎堆的“脱口秀”等等打着“人文牌”却流于表面化的“快餐式”节目内容和类型,谈不上什么挖掘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个性。过度的娱乐化导致媒体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受众在阅读新闻后产生对媒体的反感。
  三、增强人文关怀的着眼点
  1、人文关怀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要确立人的主体性,表现出对普通生命的关怀、尊重和维护,离开了这份尊重,再多的关注也无法形成关怀。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应该表现在对任何采访对象都同样给予平等对待,对他们的关注不是居高临下和搀杂了矫情成分的“关怀”。《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在回忆采访徐悲鸿夫人时说过:“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只有30岁,一个年轻的女人独自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再有新的感情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决定不去触及那一部分,出于对廖静文的尊敬,也出于对徐悲鸿的尊敬。”这样对报道的内容有所选择,不触及他人的伤痛,保护他人的隐私,是新闻人应具有的人文关怀。
  2、人文关怀应彰显人的精神的伟大
  真正从人文思想出发,新闻媒体在对报道者的关怀上,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的“人”,更应关注精神层面的“人”。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彰显的是人类在精神方面的不屈和抗争。
  3、人文关怀应体现在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上
  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词汇、一种声调,都会迅速转变为一种“传播表情”――热情的或是冷漠的,亲和的还是轻慢的,很能展现一家媒体的人文底色和人文精神。在“山西黑砖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一些网站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披露了山西洪洞等地黑砖窑现代包身工的真相,从关注民生、关注民权的角度出发不仅揭露了黑砖窑非法用工的问题,还顺藤摸瓜,揪出了诸如“黑恶势力拐骗、限制人身自由、雇佣童工”等一系列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直捣社会疾痼。媒体还抛出了“有多少利益可以追逐?”“有多少生命能够冒险?”“有多少责任容许推卸?”等振聋发聩的责问来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人文关怀是媒体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闻媒体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是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①张西虎,《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社会科学》,2005(3)
  ②吴飞:《传媒批判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③谢静:《20世纪初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主义确立》
  ④《南方都市报―――一个父亲的死和杨丽娟的追梦十三年》
  (作者单位:中安在线网站)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误区 关怀 人文 媒体“人文关怀”的误区分析 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应重视人文关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