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看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故事化叙事 科普纪录片真实性原则标准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真实性是纪实作品的根本支撑力和生命源泉。近年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已然成为新一代纪录片叙事的趋势。本文以《敦煌》为例,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化叙事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 《敦煌》 真实性 故事化 叙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在观念和制作手法上兴起“跟踪纪实”。这次变革对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纪录片本身制作质量的整体下降。很多纪录片成了单一、粗犷、被动的跟拍或者抓拍,导致纪录片冗长、拖沓、琐碎和质量下降,也排斥了纪录片的主观表达,成为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障碍。
  这时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应运而生。运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纪录片,让观众对纪录片枯燥无味的印象大为改观。因为故事化,纪录片就需要有悬念、情感、矛盾的冲突,这样才能表达编导的意图。
  对一部好的纪录片来说,真实性原则和故事化叙事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此在拍摄纪录片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这两种手法。
  
  一、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
  
  (一)辩证看待真实性
  纪录片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纪录。纪录片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并对发生的人、事、物做真实的描述,因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和本质。
  纪录片永远也不可能分毫不差地还原和反映生活,纪录片所摄录下来的影像是已经被“中介”了的现实。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作为拍摄工具会受到创作者的主观控制。创作者可以通过摄像机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性拍摄来表达自己的意向。这时,已然有了作者的主观意向介入。
  拍摄完成之后,纪录片编辑的阶段则更是如此。对已摄画面的剪辑选择、时间段的挑选和压缩、空间部分的重新组合编排――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呈现纪录片的价值。直到最后纪录片成型,电视屏幕上展现出来的也只能是纪录片创作者主观参与的现实。
  (二)在真实的基础上,多元化是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过分强调“纯粹客观”和“百分百原生态”的观念很明显是片面的。在发展中,创作者运用扮演、动画特技、回放故事片资料等模拟情景再现的艺术手法,来代替一些已经发生但又不可能重新拍到的重要场景,用电视画面加强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感,加强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真实性的感受,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当前,随着观众“多元化”的需求,不少纪录片创作者正在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艺术“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以纪录片《敦煌》为例解析纪录片故事化叙事
  
  (一)故事化叙事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即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借用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些故事化、娱乐化艺术元素,使我们叙述的真实故事对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①“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成为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
  近几年来,“学会讲故事”在纪录片创作中被努力探索和实践,“故事化”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成功运用,使我国许多优秀纪录片在国内国际的评奖中频频胜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二)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趋向于好看,要求纪录片具有观赏性。因此,纪录片创作要以直观、感性、具象性的画面形象,使叙述更具有表现力,进而达到绘声绘色、身临其境的效果。《敦煌》就是“好看的”故事化叙事纪录片的代表。
  1、解说词至关重要
  (1)通过解说词预设悬念
  《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开篇,有这样一段旁白:
  “‘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这段解说词无疑在节目开始就给观众设下了几段悬念:这个英国人是谁?他要把什么带到欧洲?
  这段悬念式的解说词,就是纪录片故事化的一种手段:预设悬念。
  而纪录片创作者们却并未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立刻将答案揭晓,而是开始介绍有关敦煌的一些基本情况,观众为了要解开谜团,就得接着看下去。
  (2)解说词解说基本资料与相关信息
  悬念设好之后,解说词继续进行:“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临青藏高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解开悬念,创作者有责任让观众首先准确了解事件主体以及相关信息,有了整体把握,才会对纪录片所描述的主体了解更多,观众对于悬念的理解也能水到渠成了。
  2、故事化的拍摄方式
  (1)远景镜头与近景镜头组合叙述环境
  画面语言也是纪录片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环境是故事发展的摇篮,而环境的塑造大多是通过镜头所摄录的画面。
  通常,远景用于展示大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整体样貌等等;近景用于近距离的观察,充分利用画面空间近距离表现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
  在《敦煌》中,大多数剧集的开篇,都是先运用远景来展现一个大环境,再紧跟一个近景来表现这个大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已经存在的人和物。比如在《探险者来了》这集中,一开篇出现的就是一个荒漠扬沙的画面,然后画面转黑,继而出现第二个画面――一个欧洲人半跪在地上翻阅着一张大大的地图。
  这样的远近景组合的画面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达到了营造氛围的目的,加深了人们对片子真正含义的理解。
  (2)特写镜头刻画细节
  在斯坦因将大量珍贵的经卷以极其便宜的价格从王圆?手中买走,驮着经卷的驼队从沙漠深处渐渐远去时,镜头给了散落在沙漠中的一尊佛头一个聚焦特写,这个从泥塑身上折断的佛头歪斜着半掩在沙子中,原本慈祥的脸庞上此时却仿佛隐隐显出无奈与落寞。没有任何话语和文字的描述,便使读者对丢失珍贵经卷的极大惋惜和对当时中国政府愚昧封闭思想态度的无奈情绪油然而生,达到了故事化叙事的效果。
  3、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方式,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进行再现,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 再现某个特定历史时刻。这是一种从虚构类片种中借鉴过来的叙事技巧, 主要目的是增强影片的可观赏性。“真实再现”手法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其一是因为电视纪录片包括一些电视纪实节目本身的特点和要求使然,其二是为了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需要。
  “真实再现”绝不是现实的还原,我们所能再现的仅仅是媒介的真实、电视屏幕上的真实,即电视编导者提供给观众的视觉听觉的“观察真实”,而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真实”。电视纪录片就是把观众在日常生活中迷失的、被习惯埋没的、被隐匿的事物和人的形态呈现出来,看到人类生存的所谓的“真实形象”。②
  在《敦煌》中,有许多真实再现的场景。虽然这些场景已经成为历史无法再现,但是却能够通过再现来辅助观众了解当时的情景,进而加深对该纪录片的理解。
  4、角色扮演
  纪录片中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一种方式是真人扮演,用真人来“重现”当时的关键性场景。这种手法在纪录片中显现的特征是:真人扮演、情景再现时通常会运用远景拍摄、细节特写、象征性镜头、旁白配音等手法来保证历史事件的“真实虚现”。
  这种情景再现的制作手法,给纪录片的叙事方面带来福音。导演不用再为找出一些历史资料而费劲脑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在不违背历史的情况下,再现历史,给观众呈现真实。
  总之,纪录片要求真实,但也要提升纪录片本身的可看性。编导需要很出色地把握好故事化叙事的尺度,而这种尺度大小的把握又是建立在对生活反复探究、思索、实践和琢磨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否则一旦编导不负责任或者由于自身积淀不足导致对于“故事化叙事”的尺度把握不当,就很容易把节目变成只重观赏效果的片子,或者变成不真实的电影流水帐。这类“纪实拍摄”,不去注重发掘和选取历史人物有特色的细节,也没有捕捉到能阐明或象征创作者即编导情感倾向的形象,这样的叙事纪录片充其量仅仅是一种缺乏思考地复制重现,其真正的核心已不再蕴含纪录片所要求的真实客观性。
  
  结语
  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始人格里尔逊曾提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故事化叙事”手法是增强纪录片观赏价值、唤起观众情感共鸣、摆脱原有纪录片的历史事件堆砌现象的有效途径。从宏观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故事化叙事”是创作者将自己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境用故事的形式来告诉观众,这样不仅没有否定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还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且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真实性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兼顾。
  真实性是纪实作品的根本支撑力和生命源泉。故事化叙事的出现使得纪录片本身更容易被观赏和理解,只是这种叙事尺度的把握应当慎之又慎,要做到既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又能够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性特征,使得纪录片的发展进入另一个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①赵伯平,《对纪录片真实性与主观表现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8(10):34
  ②莫畏,《电视纪录片叙事风格故事化初探》[J].《记者摇篮》,2006(7):77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实习编辑:汪冬冬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敦煌 叙事 纪录片 从《敦煌》看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故事化叙事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 纪录片故事化演变状况探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