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是人,而不是背景]尊重的是背景而非人本身

发布时间:2020-02-2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中讲了这样一段往事:1989年4月,胡耀邦去世后,正在西雅图进修的她接到爱人从北京打来的电话: “你马上和旧金山领事馆联系。想一切办法尽快赶回来。外交部可能已经通知他们帮助你了。”
  当她与领事馆联系的时候,接电话的人嗓音倦怠,极度不耐烦地说:“现在已是星期五晚上10点多钟了,你知道吗?都下班了!”满妹解释说:“我是中华医学会的副秘书长,是受组织的委派赴美学习的。我家里出事了,希望能得到帮助,尽快回国。”“自己想办法吧。如果每个回国的人都找我们帮忙,那领事馆就别干事了。”对方冷冷地答道。接下来,满妹希望与总领事取得联系,对方说不行。她问什么时候可以找到他。回答是:“你不知道周末不办公吗?星期一再说吧。”电话“啪”的一声挂断了。
  第二天,领事馆的一位官员打来电话解释说:“对不起,昨天我们那位同志不了解情况,当时你也没提你的背景。”满妹问:“有这个必要吗?难道我们在国外的中国人,非得有背景才能得到自己政府的帮助?”
  我之所以对这段往事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满妹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千金,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她身上本身就具有戏剧性,而是因为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在国外,在一个中国公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能否得到尊重,依然取决于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公民身份。就是说,和国内相同,你有背景有来头,你就是大爷;你没背景没来头,哪怕你是什么副秘书长,也还是孙子。
  这种情况在时下也是一样。
  在很多时候,背景比一切身份、财富、荣誉都重要一千倍。什么是背景?这是很多中国人津津乐道而外国人却莫名其妙的东西。其实,说白了,背景就是权力。这个权力不是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这样的权力。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心领神会的那种权力。这样的权力,在胡耀邦看来。是人民赋予的公权,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借用背景这一权力;而在有些人手中和很多人的眼中,它们却变成了特权,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强权,变成了一路畅通的特权,变成了神秘莫测的霸权。
  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官本位和钱本位并重,所以背景崇拜中既有权力崇拜。也有金钱崇拜。现在考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常常问:开什么车或住复式还是别墅?你有钱,你开名车,你住豪宅,那么你就会赢得惊羡的目光;你没权没钱,却要谈艺术谈精神,多半会被看作神经病。
  表面看来,中国人比以前更自尊,更尊重别人,其实不然。在很多时候,人们尊重的不是人而是背景。人们只尊重那些有背景的人,那些体面的有权有势的人,而没有把人当一个纯粹的人来尊重,就是说,要去除人身上的一切附属物,比如他的家庭、他的学历、他的职业、他的财富、他的名气等等,只把他当成一个生命来尊重。打一个比方,有谁真正尊重过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一个卖苦力的民工、一个家徒四壁的下岗工人、一个公共汽车售票员、一个超市售货员?或者,有谁真正尊重过一个妓女、罪犯?总之,有谁真正尊重过一个境况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没有,那么其实你还没有学会尊重(即使是对有背景人的尊重,也不是真正的尊重,只是势利眼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就要受到诘问:以哪些人为本?
  (摘自《杂文月刊》2009年第8期)

相关热词搜索:的是 而不是 尊重 尊重的是人 而不是背景 不是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不值得人尊重的说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