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聋儿重回有声世界的母亲|重回与母亲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2006年6月8日母亲节这天,在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大会堂,由河南省妇联主办的“感动河南十佳母亲”评选揭晓,当来自正阳县人民医院的胡振萍女士怀抱鲜花登上领奖台时,台下爆出的阵阵热烈掌声让她禁不住泪落如雨。17年来,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心血,把一个“先天性双耳全聋”女儿林熹,训练培养成一个聋而不哑、能看口形与人对话,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读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并且还创造出正常孩子都难以创造的奇迹――她从5岁起就能阅读儿童读物和中外名著,并在短短几年里,利用课余时间创作出了500多幅漫画和近10万字的童话!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1999年,林熹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教委评为第三届河南省“十佳少先队员”;2002年获第五届宋庆龄奖学金。
  回想这些年所有的付出和努力,胡振萍怎能不悲喜交集?而当年女儿被专家诊断为“先天性双耳全聋”,全家那悲痛无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一、辞旧迎新。爆竹声惊碎了他们的天使之梦
  
  1987的春节,24岁的正阳县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胡振萍与青梅竹马的胡中锋,苦恋8年后终于喜结良缘。1988年5月7日,在暮春的晚霞中,胡振萍的女儿出生了。望着这个像她又像他的鲜活的小生命,胡振萍夫妻心中充满了喜悦,他们觉得女儿是他俩比肩为林后爱巢中升起的第一缕熹微之光,所以给女儿取了个既雅致又深情的名字――林熹。小林熹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幸福和甜蜜,女儿的一啼一笑都让夫妻俩无比牵挂。可一次偶然的发现,惊碎了他们的天使之梦,几乎把胡振萍彻底击倒。
  1989年除夕的那天晚上,家属院里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沉浸在新年的幸福中。别的孩子远远地看大人们燃放鞭炮,有的用小手捂住耳朵,还有的吓得直往大人怀里钻,唯独刚满10个月蹒跚学步的小林熹却一点儿也不怕,拽着妈妈径直往正在炸响的鞭炮靠拢。面对女儿的行为,胡振萍心里一震,莫非林熹耳朵有问题?这种预感在她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她顾不上女儿高昂的兴致,抱起她就往家跑。当她把这一疑窦告诉丈夫时,丈夫一把将女儿接过来,紧紧地搂在怀里,细细观察。回忆起女儿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给女儿唱歌时,女儿好像没什么反应;她俩在旁边呼唤女儿时,女儿从来没有过回应。这种种迹象表明女儿耳朵似乎真的有问题,但他俩谁都不敢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那个年真是漫长,胡振萍夫妇有一种度日如年的煎熬。待年一过罢,他俩就抱着女儿到省人民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先天性双耳全聋”!这结果似乎在预料之中,却又好像在预料之外,如五雷轰顶,炸得胡振萍夫妇天塌地陷不能自持,丈夫胡中锋一阵头晕目眩蹲倒在地上。胡振萍死死地拽住医生的衣服悲泣哀求道:“大夫再检查一遍吧!我女儿她怎么会是聋子呢?”主治医生说:“现在医检手段都这么科学先进,不会弄错的,你女儿的确是先天性双耳全聋,请你们正确面对现实吧。”
  郑州的繁华在胡振萍夫妇的眼里黯然失色,所有的人都神采飞扬地在街上穿行,只有他俩抱着1岁的女儿沉重地走在街上。胡振萍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残缺,意味着他们怀抱的女儿将是一个社会的废人。她一路流着泪回到了家中,一个又一个难挨的白昼,一个又一个彻夜难眠的夜晚,让胡振萍骤然憔悴。
  1990年5月,在林熹两岁生日到来之际,胡振萍夫妇又怀着一千一万个不甘心,带着女儿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再次作了进一步检查。经过先进的电子扫描、测试后,又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双耳全聋!她恳求专家给小林熹配一副助听器。专家告诉她:“没有用的,一点儿听力也没有,你们这个孩子可以到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心去培训,从而达到聋而不哑。但这也很难办到,据我所知,全国只有一例通过观察人说话口形变化,猜知其说话内容而与之对话的先例。”最后,专家又无奈地作了一句补充:“但是,这些听力语言康复中心针对的是听力在70分贝以下的聋哑孩子。”胡振萍明白,这是专家在婉转地宣布林熹这辈子注定是因聋而哑了。但从专家的只言片语中,胡振萍听懂了一个叫“聋而不哑”的词语,这如同厄运魔掌指缝中的一线微光,虽然这微光渺茫得不可企及,但对于一个万念俱焚的母亲而言,它是救命的稻草,是夺路成功的唯一希望。
  胡振萍面对这次检查结果没有抱怨和泪水,平静坦然地面对现实,夫妻俩拥着不幸的女儿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口形训练,改变林熹“十聋九哑”的宿命,把女儿培养成全国全聋不哑的第一范例。因此,从医院出来,他俩跑遍了北京的大小书店,为女儿买了一箱听力语言训练方面的书籍,准备回家后践约梦想。
  
  二、精诚所至,双膝跪地口对口聆听女儿第一次发音
  
  从北京检查回来,胡振萍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她要在干好工作、家务两不误的前提下,抓紧时间备课,掌握所购的听力语言训练书籍知识。她通宵达旦地按书中介绍的指导方法对着镜子练习,还不失时机地诱导女儿练习发音,从早晨孩子刚一睁眼,她就告诉女儿:“天亮了,该起床了!”然后帮孩子穿衣、洗脸、刷牙。胡振萍每做一件事,都要大声对女儿说上许多遍。带女儿出去玩,她就一遍遍地对女儿说:“这是绿莹莹的草丛,这是高大的树,这是漂亮的花……”她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和女儿“聊天”,给女儿讲故事。每天从早晨开始,直到晚上女儿进入梦乡,胡振萍就这样每天要对毫无语言知觉的女儿说上成千上万句话。由于说话太多,声音又大,胡振萍的嗓子都肿痛沙哑了。她听说讲普通话能让孩子发音准确,她又买来学习说普通话的书籍和音碟,像个孩子似的从a o e发音学起,日以继夜地拼读朗诵,在短短7天内改掉了自己说了几十年的乡音,练成了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
  可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女儿对声音还是没有任何反应。而胡振萍为使女儿看清自己说话口形和意图,每说一句话时那种极力表达的夸张面部表情,都在她那张端庄秀美的脸庞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胡振萍有时急得大声对女儿呵斥:“你咋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呢?你对妈妈尖叫一声也可以啊!你让妈妈着急啊!”看着妈妈发怒的眼神,林熹吓得直掉眼泪。
  胡振萍有时也对女儿能开口说话没有信心了,有许多人劝她放弃算了,也有人劝她趁年轻再生一个。胡振萍的心也动摇过,可每在这时候,她总是听到一个声音在责问她:“你是一个母亲啊,你怎么有资格逃避和绝望呢?”听到这冥冥之中的责难,胡振萍心头就一阵抽搐,柔肠寸断地悲苦哀号:“是啊,我是一个母亲,我怎么可以让自己漂亮可爱的女儿成为世人眼里的废人?就是终其一生受尽苦役,我也不能逃避啊,因为我是林熹的母亲,我应该给她一个美好的人生才对啊!”想到这儿,她不得不重新爬起,再次沉淀一个母亲的坚韧和含辛茹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对女儿训练半年之后,就在1990年12月末的一日,当胡振萍指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诱导女儿发音时,女儿对声音终于有了反应。女 儿随着她发出了一声声高频的尖叫,划破夜空。虽然这种叫声在别人听来是那样刺耳,甚至可怕,而对胡振萍来说是任何一种优美的声音都无法比拟的。她终于看到了女儿开口说话的一线曙光,这让胡振萍信心倍增。
  从这以后,胡振萍更是加大了对女儿的听说训练。又是半年过去了,在1991年酷夏的一天午饭后,胡振萍一如既往地对女儿进行听说训练,而小林熹却打着手势向妈妈要水喝。胡振萍没像往常一样立即把水送到女儿的嘴边,而是拿着水杯喊着:“喝水――喝水――”一遍、十遍、百遍的呼喊过去了,小林熹发干的嘴唇也在一次次翕动,小脸憋得通红,就是发不出“喝水”的声音。为了让女儿能看清自己发音的口形变化,胡振萍急得突然双膝跪地,让女儿可以平视她的嘴部。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她的双膝跪得由麻木到疼痛,到难以忍受,但她全然不顾了。看着女儿为难的样子,她好几次心软下来,想把水递给女儿了事,可是又不想失去一次帮助女儿发音的机会。就在她咬牙坚持时,耳边突然响起了女儿含混不清、让她期盼了许久的“喝水”二字的声音。振萍惊呆了,她望着因口渴而可怜兮兮的女儿,泪流满面地说:“乖乖,是你在说话吗?是你开口说话了吗?是你在向妈妈要水喝吗?”胡振萍激动得一边大声呼叫着丈夫:“中锋,快来看,我们的女儿会说话了。”一边把水送到了女儿嘴边。
  这是小林熹两岁零八个月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胡振萍夫妇激动得无以言表,许多朋友看着夫妇俩那副喜色,都猜疑说:“胡振萍两口子是不是中头彩了?”别人不费一成功力就拥有的自然,对他们而言却是千难万难所得,女儿能像正常人一样开口说话,比中头彩更令他们欢欣鼓舞!这让胡振萍更加自信了,她渴望女儿能一句接着一句地发出声来。在后来的导读中,她几乎每天都会双膝跪地,与女儿口口相对,千遍万遍地重复练习。为了激发女儿的学习兴趣,她买来五颜六色的卡片,贴得满屋都是,每天都做笔记总结。女儿3岁时能说8个词语,这对胡振萍来说是天大的鼓励。
  女儿3岁时还不会喊妈妈,她常常蠕动着嘴唇就是发不出声音。为此,丈夫胡中锋更是深感遗憾,他深知胡振萍这3年的艰辛,他每天都在目睹妻子为女儿导读双膝跪地的感人场景,而女儿不能叫声“妈妈”,对胡振萍来说是多么不公啊!胡中锋为了让女儿能尽快喊声“妈妈”,他也时常双膝跪地,拉着胡振萍喊“妈妈”,让女儿一遍遍看自己的口形。一家三口,或在床上或在地下,拥在一起千遍万遍地呼喊着“妈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女儿在经过千百次的训练后,含混不清地喊出了一声:“妈――妈――”胡振萍夫妇悲喜交加,搂着女儿哭成一团。
  
  三、母爱撼天,全聋女跨越无声世界夺得“全国好少年奖”
  
  胡振萍听到女儿这声稚嫩、甜美、犹如天籁的“妈妈”后,像服用了兴奋剂一般,整个人都处在亢奋期,浑身有用不完的气力。女儿每叫一声“妈妈”,都是对她所有付出的肯定。但在此同时,她也渐渐意识到光凭几个死灌硬记的单词,女儿到上学时绝对不能与正常孩子交流和接受正规教育,她必须寻找一种更科学更有成效的培训方法。因此,胡振萍开始四处打听,看哪里有聋哑儿童康复培训班。省残联专门从事聋哑儿童康复研究工作的专家李银贵向她推荐了洛阳一家聋哑儿语言训练中心。
  1992年9月,胡振萍向单位请了一年长假,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洛阳。为了节约开支,她在距培训中心5里外的市郊租了间不足9平米的小房住下,又花了几十元钱买了辆破旧自行车,每天8趟,风雨无阻地送女儿到康复中心学习。胡振萍把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把女儿送进课堂后,她就在窗外窥听老师教学的一招一式,当她觉得这套方法基本掌握后,就趁女儿上课时到洛阳街市的书市摊点猎集一些卓有成效的培训秘籍。忽一日,她在一书中发现一种非常适合她与女儿的教育方法。胡振萍借鉴此方法,为女儿精心制作了1000多张字、词、成语卡片,将租住的小屋墙上贴得满满的。每天等女儿放学后,就教她认读、给她讲解,不断更换林熹已经认识、会写了的字词。她还把不同类别的词语,用不同的色彩与字体区分表示,把那间9平米的小屋张贴得五彩斑斓,犹如她俩的梦一样璀璨。就这样经过不到一年的训练,林熹的发音水平、识字数量骤然提高。到了1993年6月,刚满5岁的林熹已经认识了3200多个汉字,可以阅读大量儿童读物和中外名著了。
  虽然在洛阳市郊的这一年里,胡振萍母女俩没有电视看、没有舒适安逸的生活,每天只用一个电饭煲随便煮焖些简单的饭菜充饥。但女儿突飞猛进的发音学习成绩让胡振萍欣喜不已,她庆幸自己赶在女儿上学前,给予了她能与正常孩子一起奔跑竞技的能力。
  1995年9月1日,正阳县一小破例允许7岁的林熹上午到校上课,下午在家自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林熹的两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1997年9月,林熹再三要求跳过三年级,直接上四年级,学校破例答应了。由于林熹勤奋好学,知识面宽,很快在班里成了拔尖生。现在林熹在正阳县一所高中读二年级,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近年来,林熹还创作了500幅漫画和近10万字的童话,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1999年,林熹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教委评为第三届河南省“十佳少先队员”,2002年获第五届宋庆龄奖学金。
  然而,面对这些大奖、殊荣和媒体镜头时,胡振萍显得极为低调,她对笔者说:“没啥值得撰写的,父母之爱人之常情。现在孩子正在忙着备战高考,我企望她能考上一所名牌艺术院校。过去我只是希望我俩的骨血不要成了一个社会废人,而今却企望她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有志之士。”看着胡振萍胸有成竹的神情,我想,难怪有位社会科学家断言:“未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就是母亲与母亲的竞争。”我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夸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母亲的疼爱和启蒙教育将会伴随终身。如果我们身边多一些像胡振萍这样知性、坚韧、无私的伟大母亲,我们的每个孩子都会有个温暖的家,都可能成为我们民族之林的栋梁之材。
  
  编辑  王文娜

相关热词搜索:重回 有声 母亲 让聋儿重回有声世界的母亲 聋儿重回有声世界 爱心让聋儿重回有声世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