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档案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客体关系理论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客体档案理论是解释认知过程中如何形成时空表征连续性的重要理论之一。首先,从特征整合论所提出的客体档案概念出发,论述了客体档案模型及其实验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涉及客体档案形成、保持与更新的特点所存在的争论进行阐述,之后介绍了由客体档案理论新近发展成的事件档案理论及其依据,最后对目前客体档案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客体档案理论的核心假设和客体档案内部存储的信息类型及其关系等做出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时空连续性,情景表征,客体档案,事件档案。
  分类号:B842.1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中,如何将变化着的客体知觉为新客体的出现或原客体的变化,即维持视觉客体表征的连续性是人类和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基本认知能力之一,也是当代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理论上有助于加深对人类知觉、注意和工作记忆等信息加工过程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上对计算机视觉和飞行员选拔等应用领域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客体档案概念的提出――来自客体识别的特征整合理论
  
  在客体识别认知研究中,Tresiman认为,知觉是某种时空条件下对特定客体、状态和事件的暂时表征。知觉带有情景结构的性质,是将一些独立编码的特征通过注意的作用加以整合而构成的。由此提出了特征整合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FIT),并对知觉过程进行了详细解释。其出发点是特征分析并区分特征和客体。特征是维量的值,如正方形是图形维量的一个值:客体则是多个维量值的集合,如红色正方形。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完成的。
  
  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是不需注意、容量很大的自动加工过程,第二阶段是需要注意参与,容量有限的控制加工过程。几种常见的主要特征由各个不同的特征觉察器进行编码,每个维量不同的值形成不同的特征地图(feature map),如颜色有蓝、红、黄。客体位置的区分由位置地图(master map)直接进行编码,各个特征地图都与其位置地图相联结,通过位置地图可以获取这些特征,但需要注意聚焦在这些特征所在的位置上。注意就像胶水一样把许多特征粘合从而形成暂时的客体表征即客体档案(0biect file,OF)。它包含关于客体所处时间、空间以及特征、联系和名称等信息。这个暂时的客体表征具有情景结构的性质并与长时记忆的范畴信息相联系,从而实现对视觉客体的识别。
  
  2 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客体档案模型及其实验依据
  
  客体档案是视觉表征的一个中间水平,它将运动中的客体根据时空特性粘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单一而连续的客体知觉,存贮并更新关于客体特征的信息。客体档案对客体的表征是临时的、片断的,是客体特征参数(包括可见的特征与不可见的特征)以及之前与它相关的历史信息的整合表征。这种心理表征强调客体的时空特征而非客体的某些属性或名称。
  跨越时间和空间情况下如何保持客体表征的连续性可以用客体档案理论来解释。客体表征连续性是通过对时空连续性的追踪过程和检查客体与档案来保持的。通过追踪过程,可以获取先前储存在客体档案中的客体特征并进行检查,比较当前的客体特征与储存在客体档案中的特征。如果两者不一致,就需要更新客体档案以适应客体的变化。因此,只要客体与客体表征的时空对应性不发生改变,客体表征的连续性就得到维持。所以,如果客体在某个合适的时空内,即便客体中途消失一段时间,那么重现后仍然可以被知觉为之前的同一客体,而非另外的新客体。客体档案可以很好地解释“隧道效应”(tunnel effect),即一个红色小球进入一个隧道,如果从隧道另一端出来一个绿色小球,我们仍然把它知觉是刚才的红球,只不过它的颜色变成绿色而已。所以,它在调节我们持续稳定的客体知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客体档案的加工操作主要包括3个阶段。首先是对应(correspondence)阶段,它通过判断不同时空上的客体是否具有连续性来确定某个客体是刚出现的新客体还是从之前的一个位置移动来的旧客体。然后是回溯(reviewing)阶段,它提取与这个客体相关的历史信息,其中有些信息是不可见的。最后是建构(impletion)阶段,它利用当前信息和被回溯到的历史信息来形成一种客体动态的知觉现象,比如客体运动、客体的某些属性发生变化等。
  
  为证明客体档案理论,Kahneman等人采用客体回溯范式(obiect reviewing),设计了一个字母命名任务(如图2所示)。先分别在三角形和正方形框中很快闪现两个字母(预览刺激),之后字母消失,这两个空白框移动到一个新位置(链接刺激),最后在其中一个框中呈现字母(探测刺激),要被试尽可能快地读出这个字母。结果发现,当先前闪现过的字母再次呈现在先前呈现的框中,比如字母P出现在三角形框中(同客体条件)的命名速度比呈现一个新字母快,即客体预览利化效应(Objectspecific previewing benefits,OSPB)。然而,如果先前闪现过的字母再次在另一个框中,比如S出现在三角形框中(不同客体条件),其命名速度与呈现一个新字母比如V(不匹配条件)无显著差异,即不存在跨客体的预览利化效应。同客体预览效应反映了客体表征的连续性,目标字母成为相同客体的一部分,被试在对字母命名时,可以利用客体档案中的信息;而在目标字母成为不同客体的一部分时,必须重新建立客体档案,反应时就会延长。
  
  3 客体档案形成、维持和更新的特点
  
  3.1 客体档案建构所遵循的原则
  客体档案是否通过传统的格式塔组织原则将预览刺激和链接刺激整合而形成?有研究者改变了链接刺激中客体(比如三角形框或正方形框)的构成方式,发现即使其组织形式违反了格式塔原则如封闭性,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客体预览利化效应。这说明格式塔原则可能并不是建构客体档案的一般原则。由此有研究者提出了时空客体的概念,多个具有相同时空属性的格式塔客体被整合于同一时空客体。而且,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与工作记忆所加工的是格式塔客体,而OSPB效应所基于的则是时空客体。在对目标进行追踪中,视觉系统编码加工的是目标运动方向和轨迹等时空属性信息,而颜色、形状等表面特征信息则被忽视。
  
  3.2 客体档案中保存的信息类型
  Kahneman等人最初认为,客体档案包含用来定义和描述一个被知觉到的特定客体的所有信息,包括位置、特征和语义信息。
  但在Herdson的研究中,改变预览刺激和探测刺激中字母的书写方式(即预览阶段为大写而探测阶段为小写),仍得到了客体预览利化效应。这说明低水平的物理形式上的特征信息可能并没有包含在客体档案中,否则不会出现OSPB。Rordon和Irwin 也采用经典的客体回溯范式,对预览刺激和探测刺激之间的关系进行操作,也得出抽象的名称信息而非物理形式信息被包含在客体档案中。但语义信息如相关概念、语义特征和范畴样例却没有被包含。此外,有人用人脸作为刺激材料证明了客体档案的确包含情景性信息。总之,客体档案对后范畴化信息即抽象的名称信息而非精确的物理形式方面的信息进行编码。
  
  3.3 客体档案内部信息的组织原则
  Spelke在客体知觉的研究中,提出了客体知觉的一致性(cohesion)、固体性(solidity)和连续性(continuity)等原则。儿童客体认知的研究中,Huntley-Fermer和Carey等人利用客体的一致性原则,即客体是作为一个整体一块移动的。当这种组织原则被破坏时,婴儿对客体的连续性表征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许多研究者把一致性作为维持客体连续性表征的重要原则。
  Mitroff、Scholl和Wynn采取修正的客体回溯范式,通过把一个完整的客体档案一分为二来考察在违反一致性原则的情况下对OSPB的影响,得出两个可能的假设。一方面,与最初客体对应的客体档案在分割后仍然存在,但其中的信息随机进入到分割后所形成的两个客体档案中的一个。所以客体档案不能被分割而只能跟随被分割后的其中一个客体。另一方面,与最初的客体对应的客体档案在分割后不但存在并且其中的信息可以同时复制到分割后形成的两个客体档案中。如果通过OSPB的分布来区分这两个可能的假设,似乎更支持后者。因为没有发现预览效应的双峰分布即50%的强OSPB和50%的弱或无OSPB,这时被试完全靠猜测来选择被分割后的一个客体,因此排除了第一个解释。之后,Mitrof卿Scholl采用把两个客体档案合并为一个即与上述实验操作相反的方式,也支持违反一致性得到很小的OSPB进而破坏客体表征连续性的观点。
  
  3.4 客体档案在动态情景下的保持时间
  在最初的客体回溯范式研究中,Kahneman等人采用改变链接刺激的呈现时间来看OSPB的大小进而探索客体档案的保持时问,但他们仅仅用了很小的时间间隔(300-700ms)。在这一区间内得到了客体预览利化效应,然而客体档案的操作不一定仅仅在毫秒数量级上。而且,就是Kahneman本人也认为应慎重确定客体档案维持时间的上限,正如他所说:“当预览信息消失后,预览利化效应可以至少完整地保持600-700ms,甚至可以保持更长时间。”此外,来自多客体追踪范式的研究得出运动客体即使暂时被遮挡2460ms也可以保持很高的追踪准确率。利用注视时间为指标,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资料表明,婴儿具有一种先天机制――核心知识系统,使得他们能追踪跨越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连续运动的客体,整个操作过程可以达到数秒钟。
  
  为澄清这个问题,Noles,Scholl和Mitroff进行了系列研究。他们把客体回溯范式进行修正,从而得到了更加明显的OSPB效应,并且在客体平行位移、震荡运动和相对位移3种条件下得出预览刺激信息的保持都可以持续7~8s。这样,可以将客体档案形象地看作把不同时刻的知觉片段捆绑为一个连续表征的“胶水”,不但使视觉经验在每时每刻(online)的加工保持连续稳定的特性,也使我们日常的知觉经验保持稳定性。
  
  3.5 同一时刻所能打开的客体档案数量
  在Kahneman的经典客体回溯设计中,字母(客体)数目超过4个时,OSPB会随字母数量的增加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此,他把同一时刻能操纵和保留的客体档案数目定为4个。另外,Luck和Vogel利用变化觉察任务,得出基于客体的视觉工作记忆可以储存大约4个包含多个维量特征的客体。一般认为,所形成的暂时情景表征是在工作记忆中存储和加工的,而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可以看作能同时加工的客体档案的最大数量。所以,在工作记忆中存储和更新的客体档案数目为4,尽管存在个体差异。
  
  3.6 客体档案和客体连续性知觉的关系
  客体档案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利用客体档案来调节客体连续性知觉的建构,这一中间水平的视觉表征作为低水平加工和更高水平视觉经验的桥梁。在客体档案操作的建构阶段,假定客体档案与客体连续性知觉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一操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合并对应阶段(某个客体运动到某个位置的时空信息)与回溯阶段的信息并把两者的合并作为某种视觉经验如形成客体运动或特征改变的知觉。这样,建构阶段被认为是形成客体连续性运动知觉的基础。
  可是,Mitroff和Scholl等人采用不明确的客体运动模式(ambiguous bouncing/streaming)和客体回溯范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尽管被试主观上报告客体的运动模式是相交或互相穿过而非互相碰撞,但计算出的OSPB却支持这两个客体发生了碰撞从而改变了各自的运动方向。这种被试报告经验同实际客观结果的矛盾可能预示客体的实际运动与客体连续性知觉的分离,而这种分离至少在客体非明确运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
  
  4 客体档案理论的新发展――事件档案理论及其实验依据
  
  以Triesman为代表的通过特征捆绑形成客体档案的传统观点认为:视觉注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特征捆绑。它整合隶属于一个客体的所有信息从而形成与客体对应的暂时表征――客体档案。它是一个假设的记忆结构,用来编码在一定情景下刺激的特征。而Hommel从注意的行为控制研究范式出发,认为这样一种带有纯粹知觉性质或源于知觉的结构可能是不全面的。既然注意有行为计划和控制功能,那么客体档案可能也包括行为相关的(如对刺激做出反应方面)信息。并且只有那些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才被捆绑进暂时的情景表征,同时,这些特征在客体档案中的捆绑不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构成类似于平行分布加工方式的几个特征对(颜色-形状、颜色-朝向)之间的捆绑。由于把客体、控制和计划即认知和行为方面结合,因此用事件档案(event file,EF)这个内涵更丰富的概念来代替客体档案。
  支持事件档案的依据来自于修改的客体回溯范式,如图3所示。屏幕中的每帧都包含3个长方形框,中间框为反应线索或提示,上下框呈现刺激。首先呈现空屏2000ms,之后出现向左或向右的箭头提示在预览刺激出现后按对应的左右键而不管预览刺激的形状、位置和颜色,然后再出现空屏幕1000ms,接着预览刺激呈现,被试要立刻利用前面出现的反应提示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作出刺激1出现的简单反应,这样在时间上,预览刺激和对提示的反应几乎属于同一个事件,因此刺激和反应可能被整合进同一个事件档案。接着在出现500ms的空刺激,最后出现探测刺激,它与预览刺激在形状、位置和颜色上相同或不同,让被试按左右键对探测刺激的形状作出相应反应。   结果表明,当前后两个按键反应重复且预览刺激和探测刺激在形状和位置两个维度上一致时的反应时明显快于前后反应不同尽管预览刺激和探测刺激的形状和位置两个维度一致的反应时。这表明之前的反应信息起到了预览的利化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预览刺激位置和反应之间、预览刺激形状和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而预览刺激颜色和反应之间无交互作用。这就说明反应信息以及与任务有关的刺激信息被整合进同一个事件档案中。同时,不是预览刺激所有特征间都存在交互作用,而是只有与任务相关的特征才有交互作用,但非三重的交互作用,这说明被捆绑进事件档案中的特征不是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体,而是几个分别独立的捆绑体互相结合而构成的。
  
  5 总结与展望
  
  客体档案理论对于解释时空连续条件下如何保持对客体恒常和稳定的表征有重要意义。在本质上,可以把这个理论看作对静态情景下基于客体选择性注意的扩展。基于客体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一般都是以同客体优势效应(same obiect privilege effect)为判断标准,只不过这一选择的过程是对静止的客体进行操作的。而客体档案理论存在类似的却是动态情景下跨时空的同一客体优势效应,它使得认知系统能快速有选择性地再次激活有关这一客体相关的历史信息,有研究者称为时间上的同客体优势效应(temporal same-object advantage effect)。
  客体档案形成、维持和更新特点的研究仍存在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第一,客体档案中包含语义信息的看法尽管被实验否定,但作为否定证据中所采用的链接刺激时间相对较长,而语义信息的激活非常快,所以语义信息是否被包含可能与链接刺激的长短有关,链接刺激的长短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第二,客体档案所能保持的时间尽管较长并可用秒作为数量级,但究竟它的上限是多少,即在超过多长时间链接刺激的客体预览利化效应非常小甚至消失,仍有待研究。第三,客体档案中信息的类型是否与预览时间的多少有关仍需进一步探讨。Gordon曾提出有关客体档案内容随时间发展的假设,即客体档案可以表征具体客体形象信息,只是这种表征与时间有关。最初保存的是具体客体信息,后来随着信息的越来越明确,抽象信息开始产生,当越来越多抽象信息开始发展,具体客体信息就开始消退了。所以,是否可以通过操作预览刺激中的具体形象信息和抽象信息和预览刺激的时间这两个因素讨论时间对信息保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第四,客体档案中的信息之间如何组织或捆绑其实可以看作客体识别的一个中心问题,究竟客体档案中的信息以整合方式还是独立方式构成,也许需进一步把预览刺激的复杂性或熟悉性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客体档案理论的核心假设是运动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决定了对其内在表征的连续性并更新这个客体所对应的客体档案中所保存的特征信息。然而,有研究者发现在某些特殊时空条件下,比如运动中的客体发生碰撞并交换特征,尽管仍在时空上保持连续运动,却无法维持对它们表征的连续性。这也给客体档案理论的基本假设提出了一定挑战。
  总之,客体档案理论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它建立、维持和更新的特点,如包含的信息类型、客体档案内部信息的组织形式以及动态客体连续表征的神经生理特点等。这些方面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知觉、注意和工作记忆加工的内在规律。

相关热词搜索:客体 理论 未来 客体档案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 档案的作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