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孙雯谁能接住我的红绣球】 铿锵玫瑰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朋友们都说我有毛病,脑子被球踢坏了,竟然搞什么征婚!我也不说什么啦,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反正就当是紧张生活的一种调剂。   ――孙雯独白   
  “无心插柳”, 矛盾中诞生“玫瑰皇后”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孙雯也不例外,不满周岁就随父母从福州回到上海,在上海南市区清流街上完小学后,本来是考上大同中学的,但却在可以上重点学校的时候,让人跌破眼镜地选择了位于上海水电路的虹口区少年体校,而就是这一次“无心插柳”的选择让孙雯踏上了“铿锵玫瑰”的道路。
  孙雯考中学那年正好是1985年,少年体校正好要招女足,本是球迷的父亲与孙雯一拍即合。不过当时的主考老师向孙雯的父亲建议,说孙雯是一块举重运动员的好料,而且单项又比较容易出成绩,想让孙雯去学举重。但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孙雯特别爱看球,对法国的普拉蒂尼和中国国家队的容志行十分景仰,也渴望着自己能在绿茵场上摧城拔寨。在学校里,孙雯经常和自己玩的那拨伙伴把纸团当足球踢,而且还踢得不亦乐乎。
  于是,孙雯最终还是选择了足球,而当时孙雯也只是觉得好玩,从没想过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
  从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来看,一个可以就读重点中学的女孩却选择上少年体校,当然是难以理解的事情。所以上体校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令家里出现了“矛盾”。对这样的选择,孙雯的母亲是极其不赞成的,她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认为做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无奈的选择。不过,有了父亲的支持,加上孙雯的性格从小就很执拗。于是家里出现了相持不下的“僵局”。当时很多同学的家长都有和孙雯妈妈同样的看法,但孙雯自己从来不理会那些闲言碎语,因为孙雯知道自己喜欢足球,而既然喜欢就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最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到了要决定的最后时刻,孙雯的母亲却一反常态,同意了孙雯的选择。孙雯现在对“入行”时还印象深刻。孙雯回忆说:“在我印象中,为了这件事父母没有拌嘴。因为母亲不同意的话,父亲也不敢私自带我去报名。”
  
  “出尔反尔”,在执著中找寻真实自我
  
  1989年,孙雯入选上海女子足球队,一年后孙雯进入国家队。在国家队期间,她一直担任中国队的主力前锋。接下来的十年足球生涯中,孙雯代表国家队参加了100场以上比赛,进球100个以上。她带领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以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技术和对祖国荣誉的无限珍视,为中国队在世界上赢得了“铿锵玫瑰”的美誉。1999年世界杯赛上,孙雯荣获了金球奖和金靴奖。2000年11月,国际足联授予她“本世纪世界最佳女子足球运动员”的称号,使她达到事业的顶峰。
  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2003年,从世界杯退下来两年零两个月,孙雯远离了球场,并且说不再回头。在这段日子里,孙雯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新民晚报做记者,采访欧洲杯、奥运会;复旦大学做学生,在书本里找寻平静;又去了美国学习语言。不过,孙雯没有料到,命运又一次把她拉回了球场。这样的“出尔反尔”,源自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比赛之后,孙雯在美国逗留了几天,就是那几天,孙雯巧遇了一个犹太人,她们谈了很多。当孙雯把自己世界杯后的决定告诉对方时,犹太人对孙雯说:“现在不是你做决定的时候,你不要做任何决定,以后你会明白的。”孙雯想也有道理,自己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不应该就此放弃。然而,回国以后,国家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一批老队员都被拒之门外。当时,孙雯的心非常坦然,觉得别人为自己做了决定,自己可以彻底地离开了。有意思的是,至今孙雯仍然保持着在役运动员的身份。早在年初,与孙雯同一批申请退役的球员都获得了批准,唯有孙雯,上海体育局没有同意。
  
  孙雯将回归足球场,重新复出,是她一夜未眠之后的抉择,家里人坚决反对,老妈气得头痛,老爸急得胃痛,唯有秉性相似的姐姐还算理解她,朋友们更是不理解,好多相识的记者朋友也认为孙雯是傻到家了。“重新回到女足,身体上的累,你吃得消吗?你已经不是10年前,5年前的孙雯,这支中国女足也不是原来的那支队伍。好好地在足协做你的副秘书长,多好。论名声,论利益,你回到那里,只能是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可是,最终孙雯还是决定了。马指导在电话里对孙雯说感谢,孙雯的泪水夺眶而出。大赛失利孙雯没有流过眼泪,即使1999年世界杯的亚军也没有让孙雯流泪。在那一刹那,孙雯为自己而感动。因为,孙雯想寻找真实的自我。
  如果说孙雯的复出,在外人看来有太多的不理解,或者不少人认为孙雯是因为恩师马良行的关系才这样做的。孙雯说自己没有这么伟大。在复旦大学的社会学学习中,孙雯认识了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事实上,离开足球场,重新回归社会,孙雯便把自己迷失了。物欲横流,浮躁,人际关系的复杂,本我的快乐天性在超我的社会价值观上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于是自我迷失在矛盾和焦虑当中。孙雯开始想要突围,想要找回自己,开始怀念足球场上的生活,简单、纯净,那里有自己最自由的天地,可以做回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国家队召唤的时候,孙雯毅然决定离开这种闲静的生活。
  回归的过程是痛苦的,孙雯的技术底子还在,但是两年没有系统训练,加上日渐增长的年纪,孙雯的体能今非昔比。回来的第一天,孙雯就被小量的训练搞得满头是汗,球队进行40分钟跑的测试,孙雯只能坚持20多分钟。既然决定了要回来,这些问题在她看来都不是问题。“我回来并不是要证明自己不老,而是想要找寻那份快乐,很庆幸,我找到了。”场上的孙雯显然状态远未恢复最佳,但训练场上数她笑得声音最大,最活跃。
  
  感觉第一,在缘分天空下期待真爱
  
  当头上的光环渐渐淡去之后,孙雯的“人生大事”逐步成为了球迷们关心的问题。
  作为中国女足全盛时期的“第一玫瑰”,孙雯的名声在外,但年近33岁的她现在却还是孤身一人。眼看孙雯岁数渐大,她的父母和好友都有些为她着急,不过,孙雯的一位“老上级”却为孙雯的姻缘动了真格,用在报纸上为孙雯策划征婚活动来为其寻找意中人。
  2004年,一度退役的孙雯曾在上海某晚报当了一名体育记者,而这次用奇招为孙雯征婚的,正是当年上海某晚报体育部主任、如今上海某周报的副总张德祥。
  对于策划孙雯征婚活动,张德祥并不忌讳外界的看法:“也许大家对我们这次的举动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于私于公,我是真的希望‘漂泊不定’的孙雯有个‘定数’,有个好归宿,这应该是我们最根本的一个出发点吧。”不过,当这家周报将策划想法告诉孙雯时,孙雯一开始还以为是开玩笑,但经不住“老上级”的一番劝导,孙雯最终还是答应了对方:“一方面是为他们报社帮个忙,另一方面他们这么关心我的终身大事,我心里也很感动!”
  对于“老上级”的热心,孙雯提出择偶的第一个条件是:不能是外国人。孙雯解释说:“老外是肯定不会嫁的,因为婚姻生活是很现实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如果双方的语言文化和饮食文化都存在巨大差异,两个人是根本不可能合得来的。其实我对自己另一半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只要有丰富的阅历,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就可以了,至于其他,年龄身高都不是问题。”
  
  在上海这家周报刊出征婚文章后,孙雯却一直随新的中国女足在广州集训,但报社这边却在不断接到应征邮件,一周不到的时间,该报就接到了180多封应征邮件。有趣的是,这些应征者中,不但有外企老总、业余球员、香港大老板、大学讲师,甚至还有21岁、22岁的在校大学生来凑热闹。为此,该报不得不对这些应征者进行筛选,把一些条件不错、与孙雯比较般配的人推荐给她。
  2006年农历正月初二,全国22个应征者赴上海集体“相亲”,结果孙雯一个也没看上:“没有一个中意的,因为没有感觉。”倒是有位湖南小伙子,事前给孙雯写了一封火热的情书,却因事没有“赴约”。孙雯看过“情书”曾说“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流露出了一种期待。这位“神秘小伙”就是在长沙某金融机构工作的李小林。孙雯和李小林会不会有一场美丽而浪漫的“玫瑰之约”?李小林能不能接住孙雯抛出的红绣球?人们正在关注。
  结婚是需要恋爱的。恋爱是需要感觉的。关于另一半,孙雯还是那句话:“两个人在一起,关键是感觉,至于籍贯,我并不那么重视。如果能在上海生活最好,毕竟我的家人都在这里,但如果我爱上的那个人他不在上海,我愿意跟随他到天涯海角。”
  相信星座和血型的人说,AB型白羊座是属于果断的领导者,但对孙雯来说,好像只有在球场上才能找到这种感觉。生活中,她是个内向简单的人,她的爱情理想其实简单,那就是要有最纯粹的感觉。她不要求他何等富有、不要求他何等帅气、不要求他才华横溢、不要求他很懂浪漫……
  她相信缘分,也期待着缘分――爱情就像感冒打喷嚏,感上了挡也挡不住,感不上装也装不像。

相关热词搜索:绣球 谁能 铿锵 “铿锵玫瑰”孙雯谁能接住我的红绣球 铿锵玫瑰歌词 田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