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人的K线|K线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菲 杜晓霞      策划人语   如今火星人也知道,中国的股市热得烫手。9000多万个股市账户,一亿人以上的炒股大军,把中国股市搅得天翻地覆,风起云涌。狂躁的散户前赴后继,资金如潮涌入,消息漫天飞舞,信心一路爆棚――无数人揣着暴富梦想,带着全部身家,满怀希望冲入股市,从此在K线上喜之悲之,颠之倒之。无论此轮牛市如何收尾,人们都不会忘记这一年的股市高温。
  中国股市的泡沫到底有多少?这一轮的牛市到底有多大合理性?已是高处不胜寒的股市能否软着陆,如何软着陆?对于那些已将全部家当投到股市上的股民来说,“风险自负”是不是一个过于奢侈的选择?股市和股民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这些问题在拷问着股市,拷问着社会,拷问着政府。我们无法给这些问题一个标准答案,我们能做的,唯有郑重地、严肃地、苦口婆心地再说一次:“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执笔/黄菲)
  
  □本刊立场
  
  中国股市:在欲望和恐惧中寻求理性
  □黄 菲
  
  全民狂欢的“股宴”
  借钱炒股一月赚10万元,美女大学生投身股市两月赚4万,海归博士炒股得洋房……2007年以来,投身股市实现财富梦想的故事,开始在充满冒险精神和成功欲望的都市里迅速蔓延。涌入市场的中小投资者越来越多,媒体上充斥着“保姆炒股”、“农民工炒股”甚至“和尚炒股”的报道。股市,已经成为一场全民运动,成为亿万人的狂欢盛宴。“看不懂市场”,“这个市场已经疯狂了”已经成为证券分析人士圈子内的流行语。
  证券交易所的营业部人头攒动,气氛热烈而紧张。作为这轮股市狂潮的见证,中国的大部分交易大厅更让人感觉像是跑马厅,而不是兴旺的交易场所。当大盘每出现一次惊险一点的跳跃,或者是某只股票表现出类似“黑马”的突然上涨,都会在盯着自动报盘显示屏的股民群中惊起“哇”声一片。
  很多写字楼办公室犹如交易大厅一样嘈杂不堪。越来越多的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行情,股票成为上班时公然持续谈论的主题。白领中流传的说法是:经理们的单间办公室是“大户室”,外边的办公室隔间则是“散户厅”。在许多城市,3点闭市后约见客户已经成了潜规则:即使你不炒股,客户可能也要炒股。同事之间多用MSN聊行情,群聊工具则使办公室炒股族如同身处散户大厅。
  被称为象牙塔的校园,也以入世的热情参与了这一场狂欢。调查显示,在大一年级有近10%的学生已经投身股市,大四学生中股民所占比例已近80%。
  朋友聚会,聚餐,公共汽车上的聊天,行业间的业务研讨会上,或者歌厅茶馆,人们到处都在“谈股论金”。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谈论股市的人,证券公司开户都有班车接送。几乎人人都是股神,说起股票来头头是道,每个价位都有明确的预测日期,时时都能听到周围人一星期赚20%~30%的消息,赚钱效应吸引着更多的资金涌入并高位踊跃接盘。看4000点是保守的,5000点是神志清醒的水平,万点也不过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2007版。
  中国股市在经历5年熊市的沉寂后,突然又占领了人们的生活。从2006年4月开始,中国的A股市场掀起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资金入市风潮。沪综指从998点攀升至2000点附近,耗时近18个月,从3000点到4000点,只用了48个交易日。2007年以来,沪深股市新开户数屡创历史新高。4月18日至4月20日,连续3天开户数突破20万,3天开户数超过2005年全年开户数。5月8日一天,就有42万新增散户进入股市开玩“勇敢者游戏”。根据模型测算,如果每天普通投资者的开户人数达到了30万户以上,那就意味着当日有接近100万人口与股市的涨跌挂上了钩,每个工作日就有一个小城市的全体居民都变成了股民。
  资料统计显示,在4月份接近2500亿元的流入资金中,机构资金只有1/3,约830亿元左右,其余1600亿元以上应为个人资金的贡献,个人资金与机构资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1。因此,现时股价的调整对居民财富产生的负面冲击,可能要比过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大得多。
  但在疯狂的市场上,蜂拥而入的新散户并不理会这一点。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理由仅仅是“别人都从股市上赚了钱,我为什么就不行”?他们充满信心地要将这一过程进行下去。无论是5月19日央行的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加大汇率浮动空间的“组合拳”,还是4月29日证监会措辞严厉的打击内幕交易的“有关负责人表态”,都没能撼动这种狂热,反而被上升的浪涛迅速吞噬。似乎再没有什么能阻挡股市节节走高。这一刻,股市极度亢奋的神经已经不愿承受任何调整信号。
  
  不能忘却的恐惧
  似乎每个股民都有太多正当的理由从股市中分一杯羹。银行存款低息,房价节节攀升,还有读书、看病、养儿育女等一大堆数字未卜的人生大事。“我们辛苦工作抬高了一切资产价格,我们也要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一位股民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股民的心态。
  美国的投资者教育机构NASD警告美国个人投资者不要轻信中国股票神话。NASD这样向美国投资者解释有人会主动推荐股票的原因――因为他们希望把“股价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位投资者,只有如此,价格翻倍的期望才能成为现实。那些持有股票的人就用这种方式不停地招徕顾客,他们不停地把财富神话讲给下一位听众,说服他们掏钱购买,然后新的股票持有人再去编造新的财富神话,并去物色新的投资者。在这样一棒接一棒的财富接力过程中,股票价格就像“热气球”一样越升越高。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神话,因为这难免会有揭穿的一天。如果财富接力棒在最后一个投资者手里突然传递不出去,股价接力赛便会戛然而止,股市泡沫就会宣告破裂。市场的历次教训证明,最终套牢的、赔钱的,都是“社会上赚钱最辛苦的人”。
  股市里只有两种情感――希望和恐惧。在牛市,坊间流传的多是让人啧啧称道的股市暴富神话,这样的神话燃起了更多人的希望,而另外一种情绪――恐惧却慢慢地被淡化。重温历史上那些令人恐惧的时刻,也许才会让更多满怀希望的人不至于滑向疯狂――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大崩盘。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持续10年的大萧条。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不到1929年的1/3。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随即,恐慌波及其他地区。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狂跌。据统计,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最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生的积蓄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过后,率先恢复的是日本股市。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股市价格旋即暴跌。1992年8月18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降至14309点,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虽然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之,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而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不仅是财富的消失,而且会引发极端群体事件,以及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创伤。
  
  给狂热的股市浇盆冷水
  2007年5月29日,中国股市发生了三件事。下午3时,上证指数收盘站上了史无前例的4334点;傍晚7时,中国证监会通过央视“新闻联播”公布了对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一事涉嫌内幕交易作出的处罚;深夜12时,财政部宣布调高A股、B股交易印花税税率,从1‰上调至3‰。
  5月30日开盘,上证指数就较前一个交易日下跌240多点,收盘下跌281点;5月30日、5月31日、6月1日三个交易日里,沪指大跌了334.18点,跌幅高达7.7%,截至6月1日收盘,两市合计蒸发掉12873.29亿元。大盘飞流直下,6月5日沪指盘中一度下探到3404点。每天都有近千只股票跌停。许多股票一连出现了5个跌停板。无数股民的纸上财富灰飞烟灭。这就是人人谈之色变、影响之广足以载入股史、被称为成千上万股民梦魇的“五卅惨案”。一时之间群情亢奋,哀鸿遍野,有人痛呼割肉,有人高唱“死了都不卖”。然而,6月6日、7日、8日又恢复了阶梯式的小步上涨,6月8日收盘时,又回到了3900点之上,之后是4000,4100,4200……对于刚刚涌入这个市场的数以千万计的新股民来说,市场又回到了他们熟悉的一年多以来的状态――向上!向上!
  每一次下调都是买入的机会,每一次恐慌都是虚惊。股市是勇敢者的游戏,他们中最勇敢的人,已经看到了股指攀至10000点的辉煌――他们只顾抬头,没有注意脚下已经出现的裂缝。风险在累积而不是在释放。
  股市目前的快速攀升是否健康,各界看法不一。固然,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上市公司透明度的提高以及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良好预期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都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不过,即使最乐观的评论家也承认,相当比例的垃圾股积累了结构性的泡沫风险,沪市市盈率高达48倍,深市高达45倍,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
  然而,在全民炒股的狂热气氛中,这种泡沫风险被普通投资者普遍忽略。人们看到的是一夜暴富的神话。“亚洲股神”恒基兆业地产主席李兆基早前曾一语中的:内地股民入市似“盲侠”。有调查显示,目前14%的股民是通过借贷炒股的,以房屋做抵押等银行贷款和私人贷款炒股的股民各占7%。真正值得担忧的,是股市中充溢的那种亢奋的情绪,那种赚快钱的心态、那种不理性地追求财富的心理。大家都在豪赌股市,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都希望能够一夜暴富。在这场豪赌的盛宴中,只要股市的价格一直往上飙升,那么每一个人都会是这场盛宴中的赢家。但是,当股市价格下跌时,市场投资者特别是那些中小投资者就无路可逃。在这样豪赌之风下,股市要想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股市的豪赌必然让整个市场的价格疯狂,把股市的泡沫吹大,而股市吹大的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灭;股市的豪赌也会促使整个市场投资者只注重短期行为而不关注长期投资,而整个股市投资的短期化,必然会推动整个市场炒作盛行;股市的豪赌也必然会让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并不关心其真实的市场价值或业绩,而是通过种种伪装的假象来欺骗投资者;股市的豪赌也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秩序,因为在这样的市场中,遵守市场规则会无利可图……要力挽狂澜,建设健康成熟的股市,就得重建中国的股市文化和基本的投资价值倾向。
  全民炒股引发的非理性群体亢奋,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很多人缺乏个人自担风险的意识。越是收入较低的群体,越倾向于认为,政府应当为股市的稳定承担责任。因而,假如股市泡沫破灭,个人遭受严重损失,其不满与愤怒的矛头很可能指向政府。大量中低收入民众群体拿着养家、养老的钱杀入股市,假如泡沫不断积累,绑在疯狂的股市列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若股市泡沫在某个时间突然破裂,大量普通投资者损失惨重,很可能出现严重社会问题。要力挽狂澜,政府必须出手进行宏观管理。但是,切记不应再走回头路,使用过度的行政调控手段。如果此时动用行政手段强行打压股市泡沫,必然造成严重后遗症,而且,会继续对投资者进行错误的引导,使市场化的努力前功尽弃。政府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市场化改革,通过制度变革,使证券市场真正地像一个市场那样运转。证监会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守夜人”,在每一个夜晚,大家都在酣睡之中时,擒住那些“掠夺之手”,但并不惊扰市场。
  股民才是这股狂热浪潮的真正主角,股市要降温,要健康发展,需要培养成熟理性的股民。目前的一个共识是,股民的心态过于浮躁,需要进行风险教育。股民当然需要教育,但是最好的教育办法不应该是用暴跌来恐吓股民。就像一个严厉的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孩子打一顿,这样的教育方法是粗暴的。教育股民防范股市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用严厉的处罚来教育内幕交易的获利者,用严格的标准来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当监管更加规范,上市公司业绩更加出色的时候,全体股民才会以理性成熟的心态认为:中国股市值得我们长期投资。只有股民和政府都“在灵魂深处爆发一次革命”,中国的股市才能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
  
  □背景?盘点
  
  K线上的风景
  
  2007年的股市,热闹又刺激!全民炒股的狂潮缔造了无数个令人嫉羡的暴富神话,同时也酿制了一个个输得血本全亏的惊心悲剧。虽然股市历来风险与奇迹并存,但遭遇了腥风血雨的股民们,却依然执着地屏息注视着那绘满财富梦想的K线,虔诚期待着暴风雨后的彩虹……
  
  赚了钱再去找工作
  新股民中,盲目乐观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似乎无所畏惧,几乎不考虑风险。有的人甚至借钱炒股。
  北京的董女士一个人带着孩子,要租房也要吃饭。现在她跟朋友借了两万块钱投入股市,行情好的话一个月收益10%,差的时候收益5%,勉强保证生活。学历较低的董女士认为自己即使是找一个月收入高于1000元的工作也很难。她想趁现在行情好的时候赚点钱,等行情不好了再出去找别的工作。
  从春节后的这一波牛市开始,炒股收入已经成了董女士和孩子的生活来源。由于资金太紧张和生活开销的缘故,她现在每天做的都是炒短线,对看好的几只股票一天就要倒腾好几次。
  
  据了解,类似董女士这样以炒股为谋生手段的股民不在少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股市有着过于乐观的估计,而如果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没有掌握有效的分析方法,一旦发生股市震荡,这批人的受害程度也往往是最严重的。
  
  小学生用压岁钱炒股
  全民炒股的浪潮中,小学生股民也成了另一道特殊的风景,课间“谈股论金”也成了这帮小股民们的热门话题。
  女生小悦、孔靓婧和男生小瑞都是南京力学小学四(4)班的小朋友。可别小看他们,这三个小伙伴就是班里八个炒股票和基金的小朋友中的活跃分子。三个小伙伴一到下课时间,便迫不及待地头碰头热烈地讨论着股市行情,得意地炫耀着自己用压岁钱买基金或股票的收获。四(4)班的小悦买的股票,刚买一天,就涨了两块钱。隔壁四(2)班的女生小妍也是个“小基民”,她告诉大家自己买基金已经赚了1300多块了。
  据了解,这些孩子炒股的钱都来自压岁钱。
  
  收市后见客成“潜规则”
  炒股热已经遍及各个行业、各种人群,在新股民中,30~45岁的普通上班一族为主流。上午9时30分到11时30分,下午1时到3时,此时很多股民虽然身在职场,可却心系股市,随着沪深几百只个股的此跌彼涨,沪深大盘和个股跌宕起伏,心也跟着起起落落。
  随着中国全民炒股的热潮,我们从上班族股民、大学生股民等群体中发现,不少股民的工作、生活都不知不觉发生了一些奇特的新变化。
  早上,在广州老城区的某个茶楼里,一桌人正高谈阔论着西藏获得国务院1000亿元的资助之后将怎么用,或是探讨未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和规划,看到这样的情景时,你千万不要吃惊,其实他们只是在探讨某家或几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某只股票的“升”或“降”,最近已经成为人们最热门的话题。
  在银行工作的张先生深有感慨,他发现办公室里大部分人都在炒股,最近股市比较敏感,所以他都尽量避免在开盘时间约见客户。还好,他的客户中也有不少“同道中人”,于是3时股市收盘后见面,成了他们这行的“职场潜规则”。
  
  一个部门有八成股民
  老李是广州一家食品企业的销售部经理,在今年的开年饭中,部门十几号人个个“酒后吐真言”,他才知道他带领的团队有八成人员都在去年成了股民。
  酒醒后老李有所领悟:难怪去年的销售额比自己的预计要低,好几个人才刚刚完成任务;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便是有几个业务员老是约客户过了下午3点钟才见面。但老李没法指责他们,因为他自己也是个股民,每天上班时间,他也时常关注着自己的股市里的十几万元投资。
  唯一不同的是,老李可以在自己的独立单间办公室里肆无忌惮地炒股,而他的手下只能在外面的隔间偷偷地打开财经网站的行情网页,既不敢装行情系统软件,还得时刻提防着领导的出现。到后来,办公室流行起了手机炒股。
  据老李所知,股市一旦出现风吹草动,不少人就会立刻用电话进行交易。在洗手间里,他经常碰到一些拿着手机只按键盘不说话的同事,彼此照面也都心照不宣。
  2月27日的那次“黑色星期二”让老李记忆犹新,那天下午,在看到自己的3支股票全都死死封在跌停板后,他走出自己的小单间,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垂头丧气的。
  老李还发现,自从进入炒股热潮后,整个办公室的气氛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上午9时上班,基本上没人会迟到;周末安排出差,也不再遭到大家抗拒。老李唯一担心的是,手下会有人因为炒股完不成业绩任务而被老板炒掉。
  
  将住房“押”进股市
  晓燕是一位以住房抵押贷款炒股的股民。她是南京市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职员。2007年春节后,晓燕发现周围的人都在炒股,很多人都赚钱了,这令她十分眼红,但当时因为资金紧缺,她一直没炒股。后来,晓燕听说有很多人都用抵押住房贷款来炒股,但她觉得风险太大,就很犹豫。春节的时候,朋友聚会,一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提供给她一个内幕消息,她听来觉得把握挺大,于是便想抵上房子搏一下。
  春节后,3月2日,晓燕去自己工作的银行办理手续。
  如果以房产证上的房产购买价格为基数贷款,就不需要通过银行聘请的评估公司对房产进行评估,操作起来非常简便,只要提交身份证、收入证明、购房合同、房产证等,然后填写贷款申请书就可以了。晓燕家的房子市值在85万元上下,她借到了60万,借了一年。
  短短三个月时间,晓燕的股票已经翻了两番,现在她去掉本金已经赚了两套房子了。
  据晓燕透露,其实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查得不严。只要表面上手续办得齐,在申请书的贷款用途一栏里不要填炒股,随便编个理由就可以了,银行不会对这样的贷款跟踪的。
  据了解,像晓燕这样在房贷上做花样炒股的人在上海同样不少。在申银万国开户的张女士单位里有好几个同事都是抵房炒股的。这样的情况在有两三套房子的人还有小青年中间比较多。小青年比较冲动,而有多套房子的人将房子变现金炒股的收益肯定要超过出租。
  
  借千万高利贷誓死一搏
  股市的巨大诱惑还吸引了不少股民通过借巨额高利贷来炒股。为了融资,原在期货公司当过投资顾问的晓峰抵押了十年来在金融行业打拼下来的3套住房、2辆汽车,借贷千万巨款入市一搏。
  他前期把自己价值近500万元的房产及汽车进行了财产抵押,并通过一家融资机构运作,贷来了1000万元现金,年利息为25%。贷款合同还规定,贷款机构监控股票账户,如果亏损掉本金20%,即200万,就会被金融机构平仓处理。到那时候,算上一年利息、3套房产、2辆汽车就要充公了。
  为什么晓峰敢冒这么大的风险?这可能就是资本市场的魅力。如果投资一只股票,不长的时间会有3倍、甚至是4倍的获利空间,那为什么不敢赌一下呢?和晓峰有着同样冒险一博的股民,数不胜数。
  
  和尚也炒股
  2007年5月8日,西安一和尚释常兴到证券公司开户买股票。他称想用赚到的钱做更多善事。这条新闻引起社会热烈讨论。据了解,西安曾有两名和尚因炒股被逐出佛门。
  面对社会各界众说纷纭,释常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出家人,可能犯了佛家的规矩,如果有错,他将为自己的行为而惭愧、忏悔。但他的初衷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做善事。他觉得自己来炒股,这仅仅只是一个“副业”而已,他不会忘记自己的主业是修行。现代化的许多东西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工具,不应该认为它是与佛家修行相悖的。
  释常兴认为僧人炒股也是在与时俱进。他认为,人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炒股就是赌博,要清楚地认识到股票市场带给国家经济建设的益处,如果用古老的、狭隘的眼光去看待股票市场和僧人炒股这件事,是不冷静的。
  本出为善,心静如水,释常兴说他把炒股看成跟自己皈依佛门前在家里卖苹果一样。
  
  一天炒出700倍的收益
  2007年2月29日,南京股民张浩(化名)头天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收盘价近0.70元的82万份海尔认沽权证。转眼之间,820元变成了56万元!
  张浩从去年8月1日出现市价委托规则后,就留了心,市价委托就是当天必须要成交的,按市价交易,只要有人挂出了按市价委托的卖单,而大家恰恰都不买,没有什么买单的话,理论上他就有可能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权证。
  
  从那以后,只要有空,张浩每个交易日都会挂出1厘钱的买单。2月28日,经过自己的精密“研究”,张浩动用了账户上1万元钱,挂出了海尔等10个认沽权证品种的买单。
  第二天,收盘之后他查了一下自己的账户,一下子多出了50多万。张浩竟以1厘钱的成交价格,一共买到82万份海尔认沽权证。也就是说,他头天花820元买到了82万份海尔认沽权证,而这82万份海尔认沽权证第二天的市值是56万元,他一天炒出了700倍的收益。
  1厘钱能买到权证的概率有多大?据证券公司专业人士称,这样的概率简直就和中六合彩一样。
  
  大学生炒股一周赔光生活费
  炒股能赚大钱,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诱惑着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炒股大军”,特别是在一些财经类的高校以及经济相对开放的发达地区的高校,这一现象更为普遍,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整个宿舍、整个班级炒股的情况。
  当然,赔钱的学生也不少。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小张看到周围的同学炒股赚钱后,就动了心。2007年1月29日,他以每股26.1元的价格吃进浦发银行(600000)400股,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便碰到了“灾难性”的下调行情。这让小张如坐针毡,这样的行情还要持续多久,他的心里也一下子没了底,这可全是他的生活费呀!
  2月6日,入市才几天的小张就再也承受不住了,他以每股21.省略。本刊对采用选题的提出者给予重奖;对有策划执行能力的作者,本刊将聘其为特约作者或特约编辑,加盟到本刊的采编队伍中来。
  我们等待着一个个让人怦然心动的选题出现;我们期望一个个策划高手的智慧在本刊展现。
  《时代邮刊》编辑部
  2007年7月1日

相关热词搜索:一亿 一亿人的K线 k线吊人线 爱k线直播主持人狗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