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基层图书馆比较|中德生态园2018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中国和德国的基层(市级以下)图书馆由于国情的不同出现发展模式、经营方式、行业管理和重点服务对象等四大差异。借鉴德国同行激励图书馆内在发展动力、明确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强化单向的行业专门化管理、全面提供少年儿童阅读教育等理念和手段能够促进和巩固中国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由此结论,科学发展必须科学认识前行,科学认识在实践中可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获得。
  [关键词]中国图书馆 德国图书馆 基层图书馆 国际比较
  [分类号]G259.2 G259.516
  
  2007年6月,笔者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访德考察团赴德国巴伐利亚州下法兰肯地区考察德国基层图书馆。8天中走访了市、县、镇等各种类型的8个图书馆和一个管理单位,在事实与观念的冲撞中,慢慢体悟到中德图书馆之间由于历史、文化、国情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别和未来可能产生的融合。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助于“过滤”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实,扬长避短,明确和坚定我们的发展方向。
  
  1 德国的自主发展与中国的举国体制
  
  历史决定了德国的国家制度。德意志民族强烈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在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同时,也造就了各州自治的双轨制局面。各州的法律、政策到机构和管理方式以至发展模式,都由州议会完全决定,加上“自由、平等”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价值观,“个人权利不容侵犯”是最基本的法律要求,因此德国的国情在基层图书馆发展层面上就有如下的表达:①在没有统一的法律强制的条件下,图书馆建设处于自在状态。巴伐利亚州法律对社区建设规定的条件是一个社区的生活水准如果要达到法定的标准,必须在包括图书馆在内的10种社区基础设施中选择具备不少于5种的设施。由此而决定了基层图书馆建设一直处在选项而非定项的状态。下法兰肯地区的308个市镇至今只有111个市镇有图书馆,为市镇,总数的1/3强。即便如此,巴州的2 000多个图书馆还是占了德国16个州图书馆总量的20%以上。因此,从基层图书馆普及的标准来衡量,德国无法与北欧和美国、日本相提并论。②同样在缺乏统一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德国基层图书馆的财力支持主要来自所属地区,其构成分为市镇支持和自行创收两部分。如维尔茨堡市图书馆,除了当地市财政的基本支撑外,他们在网吧收入、领证费用、出售饮料、出租场地、复印资料、捐款赞助等方面年总收入有45.4万欧元,足可抵他们年总支出的26%。州财政预算(代表国家)也有基层图书馆的列支,但原则是以项目定资助,额度不超项目总经费的30%。巴伐利亚是德国16个州中州法律明确扶持图书馆的4个州之一,2006年以项目形式支持的图书馆经费达1026万欧元,其中下法兰肯地区为134万元。因此结论是德国除了主办一些大型图书馆(包括大学图出馆)外,其国家行为在基层公共图馆网络建设上的体现就是“适当支持,项目补贴”。③由于图书馆的设立来自自主选择性,其内在动力就成贴为发展主因,因此决策一旦作出,包括可持续发展筹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以至细节方案都会完整地呈现,而又因为决策意味着在项目选择上对图书馆作用的公众肯定,主事者就必须让图书馆的职能全面而充分地展现,让图书馆遵循规律有序的发展以满足公众的愿望。所以,这种直线的短距离管理就产生了高效率。哈斯福特县中心图书馆所在的镇只有1.3万人,2006年的借书量有148 500册件(包括多媒体资料),一年中举行各利各样活动达83次,而他们的馆藏量只有58 000册件。鉴于他们的效益,9个馆中,唯独其经费来源是地方政府全额拨款。他们的县长对图书馆理解特别深刻:“阅读是每个人生活品质的一部分,书应该随身带,因为书是放在口袋里的花园,是生活的必需品。我非常喜欢阅读,阅读和有能力阅读是很幸福的事情。”因此,德国的地方自治其最大的有利因素是激发起内在动力自主发展,而这对于基层图书馆这样的公益事业,犹如人的呼吸那样重要。如同中国人常讲的“无为而治”,由“自为”变“自觉”,这种“治”的架构最稳定。④德国的基层图书馆基于他们对个人享受文化权利的无限尊重,在“读者第一”的基础上,更是用行动阐释了“需求第一”的命题。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使得大量青年缺乏读书的心境,视听媒体这些“快餐文化”成为他们的最爱。这次到过的所有图书馆中,视听资料位置最显著,连奔驰大巴上的流动图书馆也一样。所有人宣示着他们的宗旨“读者需要的就是我们必须提供的。”维尔茨堡市图书馆馆长福格特博士的一段话通俗而深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读者没有不高兴的感觉。满意的读者会向2-3人宣传自己愉快的经历与感受;不满意的读者会向10-12个人诉说自己不愉快的经历和感受。”他们对于“读者需求”的理解,直指人们的自由选择,是人们“图书馆生存”的任何需求,无份内份外之分和高尚低俗之分,当然,底线是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他们认为,这才是对于图书馆职业本质的诠释。于是维尔茨堡市图书馆为读者准备了借还书的自助设备、饮用水、老花镜、雨伞、儿童玩具和设施等等,甚至还设置了专门的母婴室,里面换尿布的小桌、母亲喂奶的椅子和幼儿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这种真诚服务捍卫了图书馆和图书馆人的尊严。而读者给予的回报是:2000多平米的面积里馆藏量25万册件,一年的借阅量却有120万册件,平均一件文献年周转4-5次;平均7秒钟借出一本书;一年中有70万人次来借阅,12万人次点击虚拟图书馆,而且人数还在逐步上升;74%的读者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30%的读者为儿童和青少年。这些数字和概率令人惊讶。⑤因为法定“人人享有平等权利”,所以双休日(特别是星期日)德国图书馆与商店一样闭门杜客。法律保障与公众需求间的困难权衡,精明的德国人却没有解决。
  中国与德国的国家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央集权管理的方式。1949年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举国体制,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尽管放开了地方的自主发展,但是“全国一盘棋”的基本理念和框架没有改变。举国体制给世界带来了中国近30年惊人的发展,仰视中国的人愈来愈多。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因循了这种管理方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兴办“文化大省”等等都是中国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这种优势其他制度无法具备。与德国巴伐利亚州下法兰肯地区经济实力相当的浙江省宁波市,图书馆建设覆盖了全市所有149个乡镇;在全市2527个村子中,34%的村庄建有村级图书馆。造成这个势头的一个因素是部分决策者意识的变化,如同德国哈斯福特县长所说“阅读是人们生活品质的一部分”一样,他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现阶段决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深层次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质量提高,其要素就是文化;第二个因素是中国的文化教育中一直有“高台教化”、文化引导的传统,通俗地讲,就是“准备好房子和书,让人们在这里受教育”。这一个因果关系,与德 国自治体制下图书馆建设中“因为人们喜欢到图书馆去,我们就得准备好房子和书”的因果关系正好相反。说明了两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不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殊途”应能逐渐“同归”。
  中国轰轰烈烈的基层图书馆建设热潮,蕴含着巨大的政策力量和地方政府推进文化建设的决心,但同时也夹杂着攀比和树立政绩的冲动,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当前的速度和局面。这个局面利弊各异,它具有很强的造势作用,不失为政府管理和推行政策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公众关注程度的提升和读者量的变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它同时也蕴含着风险。如何落实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人、财、物配套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破解“运动式”的从建立到消失的怪圈,恰恰更是决策者身上的重任。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在现行体制下培养基层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一个综合工程,它关涉文化建设地位的持续上升、群众需求的迅速增长、内容条件的逐步改善、职员意识的不断提高等“软”硬措施,它需要领导者们花功夫去熟悉和研究图书馆的科学发展规律,它更需要领导者们具备热爱图书馆的感情,不具备这样的“情商”无法破题。当然,要使中国基层图书馆网络的发展得到最根本的保障,在于图书馆法治环境的改善,而这是我们的国家体制应该具备的优势,需要时间来证明一切。
  我们曾经发问,国际图书馆界竭力提倡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在德国基层图书馆中如何破题,德国同行明确回答,这在德国的现行体制下不大可能做到,“我们的自主性是多年来形成的,没有办法,中国在这方面的统一规划是非常好的。”包括德国公共图书馆更明确的法律保证,德国公民更普遍地享受使用图书馆的文化权利等等问题,在我们之间的交流中也同样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2 开放式经营与封闭式服务
  
  德国公共图书馆的三大任务非常明确:①宣传国家法律,让公众无障碍地了解,也包括了解图书馆保障全社会在文化和信息传播方面公民应充分享有的权利;②让百姓自由获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③与学校配合,对学生开展阅读教育,服务学生。这三个任务作为社会分工,由图书馆组织履行。解读这三大任务,每一项都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组织宣传工作不分馆内馆外;提供信息涉及网络和社会,须与家庭和社会密切联系服务学生的前提还必须“配合学校”。总之,认真完整履行三个任务的前提是必须将图书馆放在大社会平台上运行,加上德国人理解图书馆是一个向公众提供特定公共空间的聚会场所,因此德国图书馆从理念到行为完全开放,图书馆与社会的互动以至角色转换的频率非常高,巴伐利亚州的2000多个图书馆中,只有222个图书馆由专职图书馆员管理,其余均由社会志愿者和宗教人员支撑大局。相比之下,中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理念很不清晰。对于公共图书馆,国家只在很早以前提到过两大职能,也就是保存文化遗产和向公众提供文献信息。由于中国的文献保存与提供自古以来基本依靠藏书楼,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延伸这种习惯思维,承袭传统在图书馆范围内履行两大职能,因此长期来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缺少与社会接触的动力。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覆盖,公共图书馆不由自主地改变了沿袭传统的思路,踏上社会与现实交流。但是,由于社会职能的模糊,法制规范的缺失,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只能处在“自在”的和局部的状态,而不象德国那样明确规定通过图书馆的努力,组织社会力量去完成“三大任务”。例如近年来的全民阅读月活动公共图书馆均积极投入,但是推动全民阅读的社会职能是否明确由公共图书馆为主来承担?政府没有结论。德国基层图书馆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深入推广儿童阅读,其中包含的战略意义极其深刻。中国的这份社会职能能否明确由基层图书馆承担?封闭性很强的公共图书馆断然不会是阮冈纳赞视野中的“有机体”。在“边缘化”鼓噪声中的中国公共图书馆,具社会职能必须是添上时代色彩的时候了。
  
  3 行业管理与管理行业
  
  德国对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有两条线:―是由州图书馆派出人员在各个地区设立咨询委员会。这是一个专设机构,代表国家对市级图书馆之外的所有基层公共图书馆实行专门化管理;二是州图书馆协会。在巴州我们没有听到对图书馆协会的详细介绍,但是从侧面了解到巴州图书馆协会的工作重点在图书馆业务的激励促进方面。而我们却被明确告知咨询委员会职能是“负责全州的图书馆建设与拓展”,目的是“保障全州居民有同等享受的文化权利,实现图书馆的合理布局”。它具有行业管理职能,关注对象为基层图书馆网络,工作任务为管理图书馆建设,指导图书馆工作,受理申请、审查和实施图书馆项目,确定项目资助,统计图书馆数据,同时为基层图书馆和部分读者提供专业咨询以及培训专业人员等,工作效果良好。因此咨询委员会和图书馆协会按照他们代表的不同背景分别有重点的管理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德国图书馆良好的行业管理局面。这种做法与美国不同,与中国更不同。对比中国,图书、文物、民间文化、艺术等行业合在一起由政府派出机构统筹,尽管也设立了行业性处室,但是这些处室实施的基本上是非专业性质的行政性管理。用一个类别的管理替代多个行业的专门化管理,而行业的代表者(如各个省图书馆)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却只扮演一个具体单位的角色,这就使得行业的专门化管理流于空白,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被漠视,行业松散而自为,造成自身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这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中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形势呼唤真正的行业管理。
  
  4 重点服务对象之不同
  
  德国一行最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就是未成年人阅读教育在公共图书馆里的崇高地位。这种地位的深远意义在于德国要取胜于国际“软实力”竞争,从而延续日耳曼民族的强盛力量。德国人的思维非常清晰,按照儿童的年龄思维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阅读教育,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工作在中国,是由儿童的家人意识到而进行的,是一种家庭或个人行为,而在德国就上升为国家行为,成为每个公共图书馆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能,包含在其三大任务之中。非常明显,少年儿童是德国基层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因这一点,德国的中小图书馆文献配置中一半须是青少年读物,德国没有少儿图书馆,但是少儿读物却无处不在。这个任务的承担,对于德国基层图书馆来说有三大好处:第一,未成年的公民可以从小培养“图书馆意识”。大量吸引儿童读者,也就是培养明天的读者群,为未来创造先机,第二,少年儿童可塑性大,使得阅读普及工作的计划性强,效果比较明显;第三,给小孩子阅读的书,与“功课”、“作业”没关系,它是人类本身成长的精神食粮。那些具备真善美情怀的童话和神话的代代相传,是图书馆人文价值的本质体现。
  环顾四周,我们没有重点服务群体。乡镇和社区图书馆基本上是老年人看报看杂志的地方;成年人的阅读率很低;而所有这些人群中少年儿童所受到的阅读关怀从平均程度看 最是少得可怜,与德国相比反差鲜明。对比情况有三:我们基层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对象定位是成年人,青少年读物比例很小,这是一;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完全侵吞了他们应该有的课外阅读时间,这是二;对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和分数为标准,课外阅读学校不重视,这是三。德国同行还想方设法激励儿童阅读,策林根镇图书馆尝试一个小学生阅读推广项目,让年级不同的小学生分头阅读一些指定的书后出15个题让他们分别作答,用计算机打分,累积到学期结束,向学校汇报成绩,评出优劣。这个项目蕴含竞争机制,很受小读者欢迎,巴伐利亚州正在逐步推广这个项目,加入项目的学校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大。这个问题启示我们,我们近年来也贯彻“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宗旨,但是真正在实施意图时,却没有以效益为判断标准,认真分析国家的战略需求和自身的条件以及不同人群在阅读教育上的定位,从而确定我们的重点服务人群和工作方法。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贯彻“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宗旨,同样需要寻找大前提下自己的效益重点,寻找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事实上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回答,社区乡镇图书馆为什么读者不多?我们今后的读者还在哪里?当然,我国图书馆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浙江省这几年举办未成年人读书节,对于营造未成年人的阅读氛围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仅仅是“节”,要建立长效机制,工作何其多,路又何其长也。
  
  5 寻找其他的差别
  
  德国基层图书馆的建筑大多因陋就简,很不张扬。我们没有看到一座房子是专门为图书馆兴建的,8个图书馆全部用旧房改造,就连闻名退迩的维尔茨堡市图书馆的馆舍也是数百年前当地著名的法尔肯豪斯饭店。德国人与中国人相反,他们“喜”旧“厌”新,只要有条件,就将图书馆设在有历史回声的地方,因为他们认为,这才是图书馆的文化底蕴所在。
  基层图书馆图书配置的规定比例,除了50%须是青少年读物之外,25%须为小说(文学作品),另有15%是非文学书籍,剩下10%是多媒体。从文献的组成看,说明两点:①他们的读者重点是青少年;②基层图书馆以培养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和文字语言能力为宗旨,不直接辅助教育,更不会替代学校教育。笔者认为,他们坚持的古老传统,恰恰是立意高远的举措,缺乏“细雨润无声”的人文浸润,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
  在图书馆计算机应用方面德国人没有大手笔,基层图书馆除书目数据外的其他数字资源还是空白。自主意识使德国人强调因地制宜,这种意识还表现在开放时间和书的剔旧上,8个馆开放的时间各不相同,少者一周只开6个小时;旧书可以折价卖给读者,读者的书也可进图书馆。在法定要求之外,德国人讲求实事求是。
  德国图书馆使用志愿者极其通常。策林根镇图书馆的7位志愿者管理着全部业务,她们的身边还安置着熟睡的婴儿,给人以平和中的感动。德国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基层图书馆基本上以志愿者为主体。即使是志愿者,也须通过竞争方能上岗。而在我国,志愿者动员才刚刚兴起,它也是解决我国基层图书馆用人困惑的良方,亟需规范推行。
  德国图书馆的家具很有特色。书架、刊架、书车、桌椅,无论是样式还是材质都极具个性,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巧和美,令人叫绝。图书馆要成为每个人的“第二起居室”,舒适与实用美是必备之元素。中、德之间此处的最大差别,就是我们对图书馆的理解偏于“程式化”,而德国同行的理念却是以“人的生活环境”贯穿始终。
  中德基层图书馆的差别,并不代表两者之间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通过对比使我们醒悟,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具备科学认识,科学认识来源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陈云语)的方法,来源于根据国情和专业规律实事求是的探索,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国图书馆界探索前行而必须具备的哲学思维。

相关热词搜索:基层 中德 图书馆 中德基层图书馆比较 基层图书馆 基层数字图书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