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7个关键词_图书馆事业编改革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以发展的眼光,从拔乱反正、蓬勃发展、馆员(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服务创新、现代化建设、资源共享7个层面回顾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论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实现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开启我国图书馆事业迅速繁荣发展的伟大历程,而且也为未来图馆事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 30年 蓬勃发展 现代化建设
  [分类号]G259.297
  
  1 拨乱反正
  
  “文革”十年,我国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大多数图书馆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藏书惨遭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图书馆事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给百废待兴的图书馆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图书馆工作重心也全部转移到事业建设与业务工作中来。在业务上,除了明确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和服务对象外,还要做好整顿图书馆内部、清理馆藏、健全目录体系,建立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扩大藏书开放范围,加强读者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并把图书馆现代化研究与现代化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及各部委颁发了关于图书馆的一些行政法规,依据这些法规,各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规章制度。此时工作人员对图书馆事业充满了极高的热情,工作积极性高,要求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图书馆人才已成为重要任务。这一切也为今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迎来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高潮。
  首先表现在图书馆事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理念开放创新。分别以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数量而言,2007年全国共有高校图书馆1908所,而1978年只有598所,增加近3.2倍;而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据1979年不完全统计是1651所,2007年是2799所,增加近1.7倍,如图1所示:
  
  同时在建筑理念上也不断更新,从简单的藏阅型到适应三线藏书、三大流线再发展至现在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设施。体现在图书馆的建筑楼群上则融合了现代、人文、自然的三大特色,如辽宁省图书馆提出的“三房一大四同”的建筑新理念就体现了这种人文精神;深圳图书馆建筑造型独特,构思精巧,在建筑色彩上沿用中国的阴阳五行,即黄、青、红、白、黑五色,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环境、文化的充分融合。
  其次,馆藏文献保障能力日益加强。在馆藏品种上由单一的纸质文献演变为纸质、电子等多种资源并存的馆藏资源体系;在馆藏资源建设上由各自为政、力求“小而全”的建设模式,发展为注重特色、集团采购、联盟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在文献保障能力上,由靠单个馆的有限资源发展为基于多个馆支撑的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因此,极大地丰富馆藏资源,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表1直观地展现了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
  
  3 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事业要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各馆多方面努力,图书馆人员数量增加,人员素质、人员结构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善与提高。据统计,197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受过专业教育的只占总数的10.7%。1980年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业务人员总数是1602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是6170人,占总数的38.5%;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的是9857人,占总数的61.5%。1982年全国697所院校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已达16520人,较1981年增加1674人,增长11%。增加的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61%。1985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上升到53.6%。从1986年开始,全国图书馆界普遍开展了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全国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有近30%的人具有中级职称,10%具有高级职称。据1997年的统计,高校图书馆的41300名工作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有2.99万人,占72.39%,比1980年提高了33.89%;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为15 815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为3 920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合计为19 735人,占全体在职人员的47.78%15]。2006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人数为50 011名,中级职称为18 059名,占全部总人数的36.11%。达到了国际图联建议的1/3的员工(不包括辅助工)应该为合格馆员的指标。年龄状况虽未作统计,但可以肯定年龄也更加年青化。由以上看来,当今图书馆员工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大有改进。不仅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增多,更为可观的是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研究生已占有相当的比例。
  
  
  4 管理体制
  
  4.1加强图书馆的宏观管理与监督
  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起各系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从宏观上规划、协调指导与监督图书馆事业。1980年8月,文化部成立了图书馆事业管理局(1989年改为图书馆司);1981年11月,教育部成立了指导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机构――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1987年10月,由国家教委和文化部共同发起,由11个部、委、局共同组成了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的建议;研究和协调全国图书情报系统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的建设等”。1999年8月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直接组织和领导图书馆工作。其次,图书馆本体发生了变化。1985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科研系统的图书馆体制逐步实现市场化;高等院校图书馆由传统的一馆制向三级制发展,今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还会再现多级管理体制。
  
  4.2 图书馆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随着图书馆体制的变革,其内部运行机制也必然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上,从因人设岗变为按需设岗、因岗用人、择优上岗、双向选择等;分配制度上,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后勤管理上,从保安、保洁到图书粗加工逐步实行招标外包,市场化运作,使图书馆得以集中全力用于服务。总之,图书馆内部通过改革,不仅完成了由“人员管理”到“岗位管理”的革命性改变,优化了图书馆的资源与经费配置,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建立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图书馆管理运行机制。
  
  5 服务创新
  
  5.1 服务理念
  图书馆服务理念是指图书馆为建立理想的读者关-系赢得读者信任所确定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同时也是馆员从事服务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和准则。具体来说,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全面革新主要表现在: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观念。即以 “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等这一系列服务理念的革新,引发我国图书馆服务发生了深刻转型。这说明当代图书馆不仅要考虑“读者第一”,更要考虑“用户第一”。不仅重视人们对图书馆的阅读需求,还要重视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需求。不只为本地区、本部门的用户服务,还要为本地区本部门以外的所有人服务。
  
  5.2服务方式
  由于服务理念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其服务方式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与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者的几十倍;由被动变为主动服务――广州大学图书馆,在做好、做精本质工作的同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由单一的纸质文献服务转变为纸质、电子文献服务;由一般服务发展为注重个性化服务;由校内服务扩展为校外、远程及网络服务;由低层次型的公众服务转向高层次型的中央、领导机关和社会组织服务。这一系列的转变,正昭示着我国图书馆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5.3探索、创新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5.3.1人性化服务 人性化服务,是以尊重读者、关怀读者为宗旨,与读者相互沟通合作并建立一种亲切的、平等的、相容的服务关系,让读者在图书馆服务中找到一个充满人性味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已开始重视人性化服务,并使新的技术、方法向更加人性化方向发展。“现代图书馆秉承对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这种理念落实到图书馆服务上那就是对社会普遍服务、维护读者权利、平等服务和对弱势人群提供特殊服务。这种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不仅成为图书馆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图书馆深化改革,彰显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如首都图书馆新馆,首开国内专为残障读者服务的先河,不仅采用无障碍设计,而且创建康复文献阅览,被誉为“爱心无限、功德无量”的一大善举。
  5.3.2数字图书馆服务 探索、创新数字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是当代中国图书馆界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不懈追求,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正在形成:即以用户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个性化为特征的集成服务模式。它利用数字图书馆整合门户平台,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实现了超海量数字资源的异构平台跨库检索;建立了一系列资源和服务网站,为全球读者提供全天候即24小时的联机服务;建立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中心,为全球的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收集、加工、存储、传播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方式,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和突破。
  
  6 现代化建设
  
  美国Syraeuse大学信息学院ScottNicholson教授在2005年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上曾提出:“图书馆界过去五年的变化已经超过了以前一百年的变化”。
  1978年,南京大学研制“西文图书检索系统(NTDS78),正式揭开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帷幕。回顾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准备、试验、开发阶段,这一时期结束了传统图书馆全手工操作时代。②实用阶段,开发面向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③大规模的集成化系统使用阶段。首先,开始图书馆网络建设;其次,加紧信息资源的建设;再者,开发以网络为基础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是深圳图书馆开发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和南京大学开发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应用较多的国外系统为1NNOPAC、UNI―CORN、HORIZON、ALEPH。④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服务阶段。1997年,随着文化部“中国试验数字图书馆”、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等项目的启动,中国图书馆开始进入数字化、网络化阶段。2006年8月,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项目已顺利通过专家验收。2005年11月,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初步设计方案通过审批,预计五年内完成。截至2008年6月底,数字资源总量已超过200TB,其中自建数字资源总量已达130TB。同时,免费开放无版权数字资源,并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服务。
  
  7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是指若干个图书馆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工作方式。不仅是图书馆界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而且也是广大读者对图书馆提出的一个要求。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曾提出若干文献资源整体布局方案,虽然理论上合理,但实践并不可行。因此,导致了资源共享未能成功。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全国各地不同系统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网络、集中编目网络和采购协调网络等项目均已启动。如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委员会在国内率先推行全省高校范围内的“通用借书证”,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21世纪,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进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此时多种多样的共建共享实践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并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以上海“城市中心图书馆向社区基层延伸”模式和以“岭南”模式为代表的弘扬公共、公开、公益、共享、平等、自由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创新模式。其共同特点是:管理主体上移、网点布局下延、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规范统一、服务效益改善。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总之,改革开放不仅开启了我国图书馆事业迅速繁荣发展的伟大历程,而且也为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中国图书馆事业正面临着来自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如何积极应对,是我们当代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图书馆事业美好的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事业发展 年中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7个关键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