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水乡 年轻的梦想】 古劳水乡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聊城居鲁西、邻冀豫,辖一市六县一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175平方公里,人口566万。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山东省卫生城市"、 "山东省级园林城" 、著名的"江北水城" ,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乡。
   "江北水城"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鸟瞰聊城,她碧波千顷,有着独特的风韵和迷人的魅力与灵气。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畔,方方正正的古城如同一叶方舟,荡漾在波光粼粼的东昌湖中。古老的黄河,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通过引水渠道,为城区编织出一条条水网,构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河一体、交互辉映、融北国风情与江南水韵为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江北水城"因水而美,因人而丽,因名城而愈发卓越秀美。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聊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最早关于聊城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晏子谈到齐国的疆域为:西至“聊、摄”,东至“姑、尤”,“聊”即今天的聊城。战国时期,聊城为齐燕争战之地,《史记》记载的“鲁仲连射书喻燕将”的典故就发生在聊城。秦统一中国后开始在聊城设县,汉至两晋一直是县制城邑。聊城在建成后的2500多年里,或因政治需要、或因水患,曾三次迁移。宋淳化三年(992年)迁至现在市区所在地。宋熙宁三年(1070年)筑土为城,形成现在古城的雏形。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经过聊城的会通河被开凿成为京杭运河的重要地段,从此,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明清时期,会通河经多次疏浚,使载重千石的漕船得以顺利通过,京杭运河成为纵贯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随着漕运的兴盛,聊城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当时,聊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河中帆樯如林,舳舻相连;岸边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当地所产的花生、大枣、棉花、布匹等经运河输往全国各地;南方的丝绸、茶叶、竹器,北方的木材、皮货、煤炭等又经运河源源而至,再由聊城转运周邻各地。江浙、秦晋商人潮水般涌入聊城,“江西”、“苏州”等外籍商人的会馆傍河而立,至今保存完好的山陕会馆正是当年聊城繁荣兴盛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98年聊城撤地设市以来,聊城紧紧围绕建设园林式、生态型、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这一中心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坚持塑造水城特色,江北水城的框架初步形成,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古老的聊城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古城新区分明,新旧城区相连而不相交”的城市格局
  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聊城制定第一个城市建设规划时,就确定了“保护古城、开辟新区”的原则。五十多年来,聊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逐年扩大,但新增部分全部建于古城区之外,因而形成了古城新区分明,新旧城区相切、相连而不相交的城市格局,既保住了古城区固有的文化特色和风貌,又能在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以运河和东昌湖为界,运河以西,砖房瓦舍、湖水环绕,系古城区;运河以东,东昌湖以西、以北,高楼大厦、宏街阔道,系新城区。古城区又因建造背景和文化特色不同,分为老城区和运河城区两部分。
  老城区系宋熙宁三年(1070年)筑土而成的方正古城,原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四周环以宽阔的护城河,后城墙拆除,但古城格局依然如故。原用于“窥敌望远”、报时报警的光岳楼如今仍高高耸立在古城中央。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城区街道,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络骨架。城区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至尽保留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老城区内文物古迹众多,“虽黄鹤、岳阳亦当拜望”的光岳楼、国内知名的藏书楼―海源阁、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等都密布在老城区内。
  老城区四周是由原护城河拓展而成的东昌湖,有四座风格各异、雕工精美的石桥与新城相连。东昌湖以东运河一带是运河城区。运河城区是明清时期随着运河漕运的兴盛发展起来的商埠区,因此这一带的街巷多布列在运河两岸,随坡就势,依河而建,大小街衢皆与运河相通,形成放射状骨架。运河两岸巍然古朴的宋代铁塔,精美华丽的山陕会馆,条石铺就的大、小码头,以及一株株苍劲挺拔的百年古槐,仍会使人体味到这一带昔日的繁华。
  运河城区和老城区风格迥异,同时又是密切相连的一个整体,贯穿东西的2.5公里的东关大街将二者联结在一起。
  “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城市风貌
  聊城的特色突出表现在“水”上,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中华母亲河――黄河在聊城自西向东蜿蜒百里,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赵王河、周公河、四新河等众多河流在市内纵横交错,闻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从城区穿过。市内有水面达5平方公里的城市内湖――东昌湖。为充分体现水城特色,聊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断创新,运用先进科学的规划理念,通过"活、通、连、扩"等设计手法,实施湖河贯通工程,以“一湖两河”为主体,突出做好、做足水的文章,逐步完善城市水系景观特色,重点建设了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三大风景区”。
  东昌湖始掘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原是当时为保护城池而挖掘的护城河,千余年来,常年不竭,历经多次拓展开挖才形成今天辽阔的东昌湖。宽阔的水面簇拥环抱着千年古城,新城环湖而建,有的地方借细流深入城区内部,如银线穿珠,连接起一个个铃铛小湖,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的独特格局。这些铃铛小湖还具有调节东昌湖水位的作用,旱时补给水源,涝时蓄水调洪。
  为了进一步衬托水的特色,提升水城形象和品位,对东昌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改造,规划建设了湖滨公园、全国著名的垂钓基地和湖心岛等建设了12生肖雕塑以及大型腾龙、舞凤雕塑。公园内小桥流水,绿草茵茵,夜晚华灯璀璨,已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好场所。环湖建设了20余座风格迥异的风景桥,其中东昌大桥全长322米,为21孔石拱桥,桥上两侧镶有266块汉白玉栏板,栏板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水浒故事。位于公园内的水城明珠大剧场,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顶部为可旋转开合的拱形钢结构,配有可升降的大型舞台,能够满足国内外一流的文艺演出。此外,还建设了运河文化博物馆、水城广场等工程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水城内涵。
  古运河与聊城的历史和未来息息相关。为充分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掘古运河文化内涵,在不改变古运河河道走向,严格保持运河风格风貌的前提下,分期对古运河进行开挖整治,铺砌河岸,并与东昌湖水面保持同一标高,实现湖河连通,扩大沿河两岸亲水空间。同时,沿河建设集中绿地、广场,两岸为2―3层仿古商业建筑,把运河城区段建成了集旅游、文化娱乐、商业服务为一体的风景游览区。运河两岸,店铺林立,绿柳成荫,河中轻舟飘荡,自由穿行于湖河之间,呈现一派美好景象。
  徒骇河,古为禹疏九河之一,当时为导黄入海的主道,由南向北流经聊城,有多条支流汇入,形成浩浩荡荡的水面。河道平均宽度近百米,最宽处达到150米,深4-5米。为充分发挥徒骇河的作用,丰富水城内涵,先后实施了上游截污工程,在下游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使流经市区的一段河水全部变清,修建了长100米、高5米的单体橡胶坝,河两岸设计建设了绿化风景带及休憩场所,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滨水景观特色,使广大市民有更多亲近水的机会,共享船在水中荡,人在画中游的秀美景色。

相关热词搜索:水乡 古老 梦想 古老的水乡 年轻的梦想 年轻的梦想 年轻时的梦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