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自1999年海南省提出建设生态省以来,这项工作得到了各省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短短6年时间,生态省建设从小到大,由点到面,呈现出勃勃生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建设生态省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务院将生态省创建列入工作要点。实践证明,生态省建设已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为推动省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生态省建设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生态省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近年来,各省加大了生态省建设工作力度,在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资金项目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生态省建设工作不断深化,全面推进。
  
  1、生态省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通过生态省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各地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共识。目前,在海南、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安徽、江苏、福建8个省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河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已通过了国家论证,陕西成立了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正在修编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四川、天津、广西也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启动了生态省(市)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辽宁省在全省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也就是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已有14个已开展或将要开展生态省建设,全国生态省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为推动生态省建设,浙江、山东、安徽先后在全省召开了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部署生态省建设工作。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近期山东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标、指导原则、工作重点;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黑龙江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的决定》,将生态省建设作为全民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吉林、浙江、山东分别印发了《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生态省建设基本知识》、《生态省建设党政干部知识读本》;海南省举办各种生态理论报告会,组织讲师团下基层,普及生态省建设知识;安徽省选派6000名年轻党员干部携带《安徽省百佳生态村建设实用技术100例》奔赴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各地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了全社会的创建意识,生态省建设深入人心,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各省在生态省建设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在规划实施中,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辽宁省政府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所辖的地级市都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启动了5大类133个项目;江苏在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同时,还编制了《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确定108家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10个示范单位,并计划到2010年投入2000个亿,实施八大重点生态工程;浙江省2004年生态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85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61亿元,特别是实施了“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示范项目,完成7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开展了7个绿色农业示范县和17个省级健康肥沃标准农田示范县建设;黑龙江省发挥生态良好的优势,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490万亩,有549个产品,占全国绿色食品总数的15%,实现产值195亿元;吉林省重点扶持绿色产品基地建设,加强有机、绿色食品认证和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浙江、吉林、安徽还建立了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引导和补助生态产业重点项目,推动了生态省建设工作的开展。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各省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围绕突出的环境问题,严格执法,强化管理,加大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力度。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污染防治的决定》,在淮河、海河流域组织进行215个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开展了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04年完成了100个示范村的建设,1000个村的环境整治,对2003公里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吉林省加强生态脆弱区的修复和治理,省内西部地区退化草地恢复和盐碱地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黑龙江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43.6%,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万公顷,为黑土带生态保护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海南省、河北省大力推进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目前,海南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4133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18.3%,河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也初见成效,有4800个试点,计划到2020年,全省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生态村;江苏省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农村小康环保五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生态村、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建设,各项创建活动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形成体系,为生态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生态省建设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为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都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展改革、环保、财政、建设、国土资源、农业、水利、林业、宣传、教育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办公室,形成了环保和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省通过建立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制,分解和落实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开展定期考核,推动生态省建设深入开展。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中将生态省建设目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浙江省制订了《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及奖励办法》和《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年度对省直各部门及各地市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标准》,每年由省长与各地市、各部门签定责任状,连续三年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
  为将《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落到实处、形成体系,浙江、江苏、山东、黑龙江、安徽要求所辖市、县分级编制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目前,浙江省全部地级市都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江苏、山东、黑龙江所有地级市也编制完成或正在编制生态市规划。2004年,海南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又对1999年颁布的《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了修编,并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黑龙江、江苏、山东、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山东、黑龙江、浙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还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执法检查工作。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丰富生态省建设内涵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在生态省建设指标中明确提出,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内涵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近期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为我们建设生态省指明了方向,丰富了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1、生态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省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可以促进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可以预防和化解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生态省建设要以循环经济为核心
  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循环经济又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过程实现减量化、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中观层面上,要求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进行调整,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这正是生态省建设必须大力倡导的新的发展模式。
  
  3、生态省建设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
  生态省建设要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围绕创建工作,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下决心不欠新帐,并努力还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旧账;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强化环境监管;大力推动环境建设,努力实现辖区内天蓝、海碧、山青、水秀,生态系统稳定、和谐。
  要大力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努力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在城市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村屯建设中,努力做到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人居建设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居环境优美和谐、功能齐全、生活方便舒适。
  
  4、生态省建设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以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为内涵的社会和谐是目标,内外统筹是手段。建设生态省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不发达地区和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防止“环境贫困”,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生活质量差距。
  
  三、求真务实、不断深化生态省建设工作
  
  各地的生态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还处在启动阶段,建设生态省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组织与管理、政策与法制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
  
  第一、生态省建设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和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循环经济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行产品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设计与改造,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积极推动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系列创建活动。
  
  第二、生态省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点
  生态省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方式,东部省份可以建设生态省,中部、西部省份也可以建设生态省。由于中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地的生态省建设模式也不同。海南建设生态省的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吉林、黑龙江则是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经济,浙江、江苏在规划生态省建设时,充分考虑了资源禀赋的不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辽宁、山东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积极推行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样,福建、安徽、陕西、河北、四川、天津、广西生态省建设的特点也不一样,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按照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在循环经济(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各省区的特色。
  
  第三、生态省建设要从基层抓起,夯实工作基础
  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工作和细胞工程,是确保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保证。在生态省建设的标准中,有三个80%的基本要求,即省内要有80%的市达到生态市的标准,生态市要有80%的县达到生态县的标准,生态县要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因此,生态省建设必须扎扎实实抓好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在今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目前广大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的现实,要结合城市化进程,以城带乡,大力推进郊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或循环农业,推动种植、养殖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工作。
  
  第四、生态省建设要抓好重点项目和工程的建设
  建设重点项目和工程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根据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在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文化等领域,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和工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紧建设,尽快实施,确保成效。
  
  第五、生态省建设要创新体制和机制
  目前,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都成立了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要不断完善这种推进机制,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等方面不断探索机制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为生态省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证。准备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省份,要建立领导机构、编好规划纲要,报人大批准、实施。要结合创建工作,尽量集中各部门、各渠道的资金、项目,按照投入渠道不变、建设内容不变、管理责任不变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布局,综合整治,形成规模效益。要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开展公示评议活动,努力提高生态省建设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
  
  第六、生态省建设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
  要全社会发动,广泛宣传生态省(市、县)建设的意义和成效。要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生态伦理道德观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生态省(市、县)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抓好市县党政干部的培训,针对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省(市、县)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深,对建设内涵、方法把握不准,推进力度不大等问题,组织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等专题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创建工作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交流,跟踪动态,沟通信息,吸收一切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共同推动生态省(市、县)创建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 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