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的喜与忧 校长推荐制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社会亦是个人发展的大章。2009年,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先“试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在探索人才选拔制度上的一个飞越,有助完善“高考独木桥”不尽科学之处。
  今年,山东省共有10所优质高中入围“校长推荐上北大”名单,青岛二中是青岛市惟一一所获得该资格的高中。2011年高考,山东大学也将在自主招生中实行校长推荐制,并将欣然接受中学校长推荐的偏才怪才。现在,这股改革之风刮入青岛,是润物无声、擢拔本土人才,还是喧闹一时、风过无痕。“一发动全身”,不管是学校、社会、家庭还是个人,此刻每个人都有不尽的期待与担忧。
  大家期盼着这样一项政策能冲破束缚,让偏才、怪才不再因现行的“一考定终身”而埋没,给他们一片自由和舒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大学教育的阳光雨露中成长成才,如此,对社会、家庭、个人而言,都是莫大的喜悦与欣慰。随之而来,大家对校长推荐制的“公平”以及由此有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等问题表示出深重的忧虑。这自然包括推荐的标准如何定义,校长的权利如何监督,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的推荐……种种问题,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中。每个人都希望人才选拔能真正开拓出一条好路子。
  
  愿这通道变通途
  蓝晓强
  
  2009年,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先“试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今年,山东省共有10所优质高中入围“校长推荐上北大”名单,青岛二中成为青岛市惟一一所获得该资格自镐中。据悉明年高考,山东大学也将在自主招生中实行校长推荐制,并将欣然接受中学校长推荐的偏才怪才。一时间“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考改革之风劲吹青岛,从而引发了每一位考生及其家长的期待与担忧。
  事实上,尽管大学录取的“一考定终身”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甚至早已被公认为国内教育的病根所在,从基础教育领域中填鸭教育、应试教育等顽症,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假期补课成潜规则之类的怪现状,几乎者阿以归咎于高考指挥棒效应。然而,一旦要改革大学录取的方式方法,引入高考之外的元素,却又举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
  任何一件新生事物萌发之初,欢欣鼓舞者有之,评头论足者有之,叶公好龙者也有之。这是往会常态,不足为怪。
  老实说,刚一听说这一消息,我也是忧喜参半。
  先说其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刚一出台,便遭来颇多争议,校长推荐制是否会带来大学招录过程中的猫腻?会否导致新的不公?应该说,公众的担心与忧虑其实并非全无道理。事实上,就连过去的保送生与特长加分生,金钱的影响与权力的阴影都一直存在,北大的“推荐制”如何能防止权力和金钱的强力公关,的确需要打上个问号。不仅如此,校长其实是司职学校管理工作的,对于学生情况的了解,其实还未必有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多,让校长去担当推荐学生的角色是否合适,也的确值得商榷。
  再说其喜。应该说,对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家长的笔者也同样心存疑惑与担心。但是,作为大学招录改革的一种模式,对于北大及一些名校的尝试,我仍然愿意拭目以待并乐观其效。
  事实上,假如因为新的制度有可能的弊端,便抵触甚至反对的话,所有的新制度恐怕都只能束之高阁,任何的改革与改良的尝试也都只能停留于想象的阶段并被扼杀于萌芽之胎。真若如此的话,社会无法前进,人们也将永远保持对现有问题的不满与抱怨,中国的教育更将永远停留在应试层面,只能被动地接受高考这根惟一指挥棒的指点。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虽说并非完美无缺,甚至会有藏污纳垢的可能,但是,从打破高考效应的角度来看,这一步的走出却是有其独特价值与意义的。更何况,所谓校长被公关,推荐成为钱权交易,其实只是来自人们的想象。只要相应的程序得到充分公开,校长推荐制得到有效的监督,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考生上名校,的确应成为一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拔尖型人才而建立起的“绿色通道”,当然这个绿色通道不是“人治通道”,应是一个程序性通道。
  所谓程序性通道,就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他在经过完整的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家长团队、校外专家的认证下,向高校直荐优秀生,让这样的同学直接进入高校的考量视野,高校再根据自己的培养模式、培养特色,进行入学前的答辩,符合的就入学,不符合的再回去参加普通高考。
  这样做,我想至少可以解放小部分学业特别优秀、确有特长的学生,让他们能从目前的高考模式中走出来,获得更自由的空间、更自主的发展。高校可根据这些学生的特色,构建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绿色通道”。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若能被高校提前录取,就形成了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就能实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
  同时这也是一种对中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创新型思维和补充型设计。现行高考是面向大多数的,在目前来讲虽说是诚信度、公认度最高的一种人才选拔模式,但是对特殊人才我们能否再开辟另外一种选拔方式,这种选拔办法就是作为校长,通过他多年对一个学生成长的观察,出于职业的良知、个人的诚信、责任的承担,愿意把这样的学生作提前推荐,让这样的学生能顺利进入高校。这不仅是考生的梦想,也是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期待。
  当然,好经要读好,美事要做美。要让这“绿色通道”畅通无忧,还需要我们校长努力工作和社会的全程监督。
  任何一位校长在实名推荐一个学生时,不仅仅要对学生负责,还要对自身的信誉、名誉负责。校长敢做这件事,已经表明这一行为已经超越了功利:大家一定不要误解,校长实名推荐制不等于校长一人制!而是校长通过这种形式,在教师、学生、家长、包括校外专家认可和监督的基础上,最后校长代表这个团队行使推荐权。在如此众多监督初制约束下的权力,是应该负有公信力的。
  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支持、多一分期待,为让这刚刚打开的
  “绿色通道”真正做到畅通无忧,不光是我们每一位校长、考生和家长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我们还期待着有更多这样的“绿色通道”在我们的考生面前打开,到那时,就不会只是“千军万马跻身独木桥”,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就在我刚刚写完这篇小文之时,传来青岛二中曹光宇同学在推荐中胜出的消息,成为青岛实名推荐上名校第一人。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这一举措的认同和信心,我由衷地期待着有更多像曹光宇这样的优秀学子在这一“绿色通道”上建步如飞。
  
  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高考选拔方式
  李彦
  
  自去年11月北京大学首次列出了39所学校校长可实名推荐学生上大学,一时在社会引起了波澜。今年北大又将校长实名推荐学校扩至161所,并向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进行了倾斜,此类行为在社会引起广泛热议。我认为此类行为在观念上是值得推广的,在实质上并没有很大意义,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 意义。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北京大学连续两年采取的这种推荐方式无论从推荐的人选和去年的实际录取情况看,并没有达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的,也有违背于北大最初采取这种招生方式的初衷。从北大确定的高中学校看多是全国著名的高中学校,理论上这些学校每年有多人可通过高考考入北大,北大本意主要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选拔到一批在某些学科或领域中有特别才能的“偏才”、“怪才”。然而在当今社会氛围中,在教育公平的强烈呼吁下,这个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首先具有推荐权力的每一位名校校长不可能个人决定推荐人选,所有人选都是学校集体研究决定的。每一名被推荐人都是最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在全校中无可争议的。例如首次入围的青岛二中推荐的曹光宇同学,青岛媒体以“见识一下真正的校园高手”为题,副标题是“曹光宇学业成绩、老师面试和学生测评三个第一获得惟一的二中校长推荐上北大资格”报道了此事。纵观山东省十所具有推荐资格的高中,推荐的学生无一不是这一标准,根本没有所谓的“偏才”、“怪才”。其次,所谓“偏才”、“怪才”是没有标准的,没有标准的推荐必然引起重大争议,甚至可能出现不公平,任何校长不会冒牺牲个人声誉和学校名誉的风险进行推荐。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就成为了教育的第一要义。因此,北大希望的推荐初衷是不可能达到的。
  
  少数人的游戏不具备普遍意义
  相对全国2万余所普通高中学校,这种数量极少的、仅百余所学校参与的单一推荐选拔方式是没有很大作用的,只不过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高考选拔方式而已。
  北大作为中国高等学府的顶尖者之一,只在全国百余所高中中,选拔了每个学校千分之几的应届学生,从范围和代表性来看都是明显不足的,同时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方式,仅北大一所高校显然也是单薄了。虽然山东大学等学校亦有这种选拔方式的想法,但至今未付之行动。因此这种方式至多是一个象征意义,不太具备推广作用。
  面对全国莘莘学子,在奔赴高校深造的道路上,多形式的选拔才是人才选拔的方向。首先,应当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只有扩大自主招生人数的比例,这样才会达到多渠道、多形式选拔人才的目的,也才有可能选拔一些在某些专业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其次,应当建立以地区为范围的专家委员会推荐人才方式,并非某一学校的校长推荐,包括目前各类竞赛的获奖者可免试保送高校,这实际已经是一种“偏才”、“怪才”的选拔。尽管目前要取消奥赛保送等形式,其目的是遏制已经有违特殊人才选拔的本意,扭曲了的人才培养方式,并非要取消全部竞赛的保送方式。可以通过扩大一些学科竞赛的学科和领域,聘请专家专门研究考察进行推荐。其三针对目前所谓以北大为首的“北约”、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及同济“联盟”、北京化工大学五校联盟的诸多形式的自主招生联考,如果能做到像清华大学副校长所说的,抛弃掐尖目的,抛弃争抢生源的目的,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人口大国高考不可博弈
  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每年近千万的考生参加高考选拔,对当前高考的方式,社会各界基于不同群体利益提出了诸多非议,认为这使学生沦为应试的机器,一分之差影响了人才选拔、压制了人才成长。这些固然是现行高考的弊端,但此问题上利益各方是不可博弈的,本文前面所提观点只能作为高考选拔方式的一种补充,当前形势下高考是整个高等人才选拔的基础,切不可动摇这一方式。
  2010年11月19日公布了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高考加分管理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当前高考方式这一基础不可动摇的原因。仅仅是一个高考加分,就在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为获取加分的资格或身份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社会反应强烈。
  因此保持高考工作的规范性、权威性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根本方式,同时也是均衡城乡教育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数量上讲,9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普通高考形式升入高校的,是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主流和主要方式,因此无论“华约”、“北约”还是什么“联盟”、“联考”只能是补充,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是不可能取代高考这一方式的。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凸显,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活是我们的选择,稳定、和谐的教育局面是我们的希望,稳定、和谐的人才选拔方式是我们的企盼。
  
  公平公正是公共政策的灵魂
  窦泽秀
  
  人们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诟病已久,“高考独木桥”业已负载严重,摇摇欲坠。时下北京大学试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初衷和动机在于改革传统高考制度、拓展人才选拔渠道、打破“惟高考分数论”、“不拘一格降人才”,仅就此而言,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作为关乎千百万考生以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项改革举措、一项制度安排、一项公共政策设计,仅有良好的意愿、善意的初衷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公平公正,因为公平公正是制度和公共政策的灵魂。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制度安排、公共政策设计中,关平制度与政策公平公正,具体体现在
  第一,推荐的标准问题。即什么样的学生,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够被推荐。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多元化了,人才也进入了崇尚个性、强调能力的时代,惟高考分数论之所以受到广泛质疑,就在于这种单一选拔人才的方式与当代人才基本特征格格不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根本价值就在于打破惟高考分数论英雄、论成败的单一人才选拔机制,承认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设计来促进人才个性化成长。人才的市场认可和社会认可是当前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所推荐的也一定是市场认可和社会认可的,显然,人才的这一标准并不取决于某个中学校长或某个大学校长基于个人的价值认知判断。更何况这些校长们不能超脱于社会大的环境,其认知标准和价值判断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单纯由中学校长推荐,就难免会有失公平公正。同时,推荐的标准还应有一个指标化过程,倘若缺乏具体而科学的、可量化、能鉴别、便于衡量的推荐标准指标,即使是实名推荐,也难免成为某些人谋取不当利益的工具。
  第二,推荐的标准如何制定的问题。这涉及到政策体制问题,不一样的决策体制对公共决策的公平公正影响巨大。公共决策学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打破个人独断专行,构建民主化、科学化的公共决策体制,而这种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体制特别强调决策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充分参与和充分意 愿表达,亦即重视和强调决策过程公平。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制定与设计中,很遗憾,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充分参与和意见的充分表达。比如中学的任课老师、班主任、中学生、学生家长、大学教授等对标准的意见如何,充分参与和充分意见表达不是为了要形成一致的决定,也不是为了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更不是为了协调个人和群体问的利益和需要,只是谋求为各种思想、意见提供表达的机会,当利益主体认为决策过程公平性之后,他们甚至能够接受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对自己不利的结果。这种利益主体广泛参与和意见表达的缺失,不仅有暗箱操作之嫌,更重要的在于将来政策执行过程中会缺失相应监督,导致腐败丛生。
  第三,被推荐者名单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推荐制是否实名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推荐,也就是被推荐者名单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程序产生。程序公开公正是推荐制有效执行的关键所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特别强调的是实名推荐,给人们的感觉似乎是,只要实行了实名推荐,就可以有效制约中学校长在推荐过程中以个人意志行事,防止腐败行为产生,从而体现政策执行的公平有效。这恰恰是把制度与政策执行的核心放在个人的良知与觉悟上,而不是建立在公开公正的程序规范上。对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而言,公开公正的程序规范应该是依据推荐标准,经过个人自荐、任课教师联名推荐、校委会共同决定等环节,然后通过一定渠道在社会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可能导致的总体不公平不公正问题。目前北京大学所确定的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中学全国有161所,从总体上看,这些中学都是全国各地所谓的重点中学,在以往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学,这样的学校往往是集中了当地优势的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本身就有失公平,在已经不公平的基础上即使实行公平的推荐,其结果也必然是不公平的,更何况是在不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不公平的推荐,就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我们看到,在这161所中学里,涉及到农村和中国偏远地区的几乎没有,就青岛市而言,仅就青岛二中一所中学具有推荐资格,那对其他优秀的中学来讲,就是不公平。再者,北京大学所确定的推荐数额应该是在其总体招生计划数额之内(如果超出其招生计划,难免有借此扩大招生之嫌),不管其推荐数额占招生计划名额的百分之几,都将意味着有诸多学生梦想通过考试的形式就读于北大这样的名校成为泡影,对于这部分人来讲,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在这方面显然是导致学生的起跑线不同,其结果就有失公平。就这一点来说,来自网络调查结果所显示的,有超过七成的网友反对这一改革方案,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公平公正是制度与公共政策的生命和灵魂。对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与公共政策设计,在标准确定、制度与政策制定以及程序规范等诸多问题上,目前尚未解决一个最基本的公平问题,那么这样一种制度与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暗箱操作,甚至出现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就不可避免。即使有再广泛再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也只能减少暗箱操作及腐败发生的频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69.9%的人担心此举滋生腐败,正好说明了这一道理。传统的以高考分数论英雄、论成败的选拔标准虽然不科学,但毕竟是维持了社会公众最低层级的公平需要,这也是其实行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高考制度要改革,并且必须加以改革,但如果改革不能体现社会公众最基本的公平需要,或者抛弃了公平公正,那么,这样的改革举措、制度安排、公共政策设计,就不能不让人产生名校借助名校光环效应争抢生源的怀疑。
  
  包容全新的尝试寻求真正的突破
  魏海政
  
  现行的高考制度在运行了30多年之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对人才考核选拔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来,为有识之士和社会各界所诟病,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够替代现行的高考制度而显示出其高于现行高考制度的优越^生。因此,企求以革命的方式彻底变现行高考制度,而代之以理想的、完全合理的、符合人才选拔规律招生考试制度的的想法,并下存在现实的可行性。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京大学于2009年在全国高校中首先“试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探索和尝试新的自主招生方式和途径,以求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取得点上的突破。2010年,山东大学也不甘落后,也宣布将在2011年自主招生中新增校长推荐制,以求通过校长推荐制选拔录取学科方面有特长、有发展潜质的学生。从本质而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都是努力在现行高考制度基础上寻求招生考试方式取得突破的尝试之旅、探索之旅和破冰之旅,对于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当然,校长实名推荐制一出,众说纷纭,欢呼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我们目从校长推荐制本身出发,来看看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各自的要求和特点。在今年北京大学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需要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等条件,这是一个对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相对比较全面的要求。再来看看山东大学今年试行的校长推荐制,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科方面有特长,面试方面表现突出”,并明确表示对“偏才”、“怪才”敞开大门,经专家评判后特别优秀的学生高考成绩可突破一本线限制,且校长推荐没有数量限制。相对而言,这是一个改革步伐更大,突破限制更有力,更加贴近“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改革措施。山东大学招办有关负责人还透露,山东大学招生负责人还表示,学校目前已向教育部门递交了试点申请,正在积极争取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将面试作为录取与否的依据,即只要经过专家面试合格的学生,就可以不通过高考,直接录取,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局面,如果这一步能够真正实现,无疑将是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这虽是后话,但同样值得期待。
  从上述分析来看,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校都希望通过这一改革措施来选拔具备培养和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不同之处在于对优秀学生的具体指向性要求有所区别。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当然希望改革的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得力一点,产生实质性的突破。但无论对哪个学校来说,这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由于时机和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从一开始更十分完善,达到理想的标准和境界。因此,我们既需要沉下心来,以包容的心态给予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时间和空间,更需要群策群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其寻求和实现真正的突破,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当然,除了校长实名推荐制之外,还有一个事情值得关注,在今年已经发布自主招生政策的高校中,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的“联考”同样引人瞩目,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将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相对单个高校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及自主招生而言,这是一个从点到面的变化,虽然联考学校只是集中在国内顶尖高校,当然目前也只能集中在国内顶尖高校,但由点到面的变化蕴含着进一步扩展和推动质变的可能性,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关热词搜索:校长 推荐 校长推荐制的喜与忧 校长推荐制 校长实名推荐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