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时光机回到童年|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我想回到童年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郭敬明说: “童年缩成一粒沙子,陷在我的眼睛里面,逼迫我不停地流泪。明明就在眼前却看不到,明明已随时间走得很远,但疼痛感却异常清晰犹如切肤。”童年太美好,让我们不禁想去回忆,童年太短暂,又让我们不舍得去回味,然而,当你开始想念童年时光时,说明他已真正地离你远去……
  现在,坐上时光机,回到童年,细数那段时光的种种乐趣,再次感受童年的质朴与纯真。
  60年代:父亲的童年
  我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那时候,社会历经“红色浪潮”的洗礼,生活中处处充斥着政治色彩。忆苦思甜、批斗大会、看游街、大字报,对于父辈这代人来说童年不能缺少的记忆,革命歌曲更是响彻了60后们的整个童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嗨!就是好!就是好哇,就是好,就是好……”
  在那时,人民同吃大锅饭,日子过得清贫,物资也极度匮乏,但百姓生活还算安定祥和,人们也容易知足,没有过多的私心杂念,小孩更是如此。不管什么年代都会有象征着这个年代独特的记忆符号,父亲告诉我,小时候他就喜欢个大盖儿帽,戴着特别威武,但是要得到可没那么容易。现在孩子不当回事的白球鞋,是那个年代特别受追捧的,谁家孩子穿着白白的球鞋往人堆儿里一站,绝对吸引眼球。
  那时候的小孩根本没有零食的概念,偶尔能吃到的冰棍、五香花生、水果糖等都不能算零食,皆因这些都不是经常能吃到的,它们要么是特殊日子的“特殊供应”,要么是父母一时兴起给的格外赏赐,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有一年正值农历二月二,父亲买了棋子块回家,在茶余饭后给我讲起了他小时候过二月二的故事。
  过去的人们,每年农历二月二,都有吃糖豆、棋子块的习俗。在前一天,大人们便忙活开来。擀面、切棋子块、炒糖豆,做好后用铁桶饼干盒装起来。小孩们最喜欢二月二,他们高兴地围绕着大人索要,大人们从饼干盒里给每个孩子一人抓一把放进口袋,得到“零食”的孩子便撒了欢儿地跑出去玩耍。大人将多余的糖豆等装好放在高处,防止孩子们来偷拿,可每家总会有孩子想尽办法去得到这难得的美味。是的,那的确是一个零食稀缺的年代,但是,惟其难得,所以珍贵――不仅孩子们吃到的每一种零食都能够打动味蕾,而那些有关零食的记忆,也早已与他们的童年时光深深地融合在一起,成为60后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味的一部分。
  我一直觉得,无论什么年代,物质生活的富足与否,均不能当作衡量快乐、或者忧伤的惟一标准。就拿60后的童年生活来说吧,那时候的玩具,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上都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而且都是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制作而成的,制作玩具本身也是整个童年生活里一件非常快乐的事。父亲小时候爱玩风筝,他说- “和如今花花绿绿、各种图案的现成风筝相比,我们小时候想放风筝都得自己动手。削好长短不一粗细均匀的细竹篾,用细线扎成‘田’字形的骨架,然后按骨架形状糊上一层红纸,骨架各端点和正中心都系上细线,再合起来连接在一块绕了很长线的线板上,最后在风筝尖顶部位粘上两条飘带似的长纸条用以平衡。当然这样的风筝做出来一般比较粗糙,未必都能放得上天,但我却很乐意花上好几天功夫做这样一个风筝,自己还仔细研究,我把每根竹篾的粗细份量都掌握好,做出来的风筝基本都能成功飞上天。”说到这儿,父亲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露天电影院,大人小孩的最爱,《地道战》、《地雷战》、《卖花姑娘》……晚饭后,大人背着孩子,老人拿着蒲扇赶场。场子呈,钻进钻出,玩得最欢的是60后的孩子。60后的人,童年岁月虽然简单,却决不单调;他们的童年生活虽然贫瘠,却决不卑微。正如父亲所说:“我们童年的故事很多,讲也讲不完,对于已到中年的我们来说,那些回忆永远是动人的。”
  70年代:叔叔的童年
  “夹缝”状态实际上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最为典型的处境。70后的一代人正好处于一个独特的过渡境地之中。他们是在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阶段出生,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巨大变革中成长。履历过历史上的匮乏和压抑的过程,却又在一个异常活跃和饱含变化的时代里从青春度向中年,我的叔叔便是如此。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叔叔是家里的老幺,那时家庭条件不富裕,年幼的叔叔也无法分担家里的活,就被送到寄宿制托儿所。在托儿所里,偶尔会给孩子们吃包子,累计起来的钱最后由孩子的家长来付。叔叔从小能吃,小小的个头就能吃四五个大包子,家境不富裕的情况下又不能责怪年幼的他,只能硬生生的拿着钱给托儿所送去。
  70后的孩子们比起60后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至少他们多数在家中偏小,什么好吃的都会让着他们吃,当然不排除极个别现象。那时候的“零食”就多了起来,烤地瓜、烤土豆、烤粉条是孩子们的最爱,冬天到来,家里生上火,火炉旁暖暖的,炉子上烧上一壶水,炉旁烤上几个地瓜、土豆、粉条等等,还没吃进嘴,香味已经飘出来了。 叔叔告诉我,他最爱吃爆米花,一小碗大米或玉米,它们在一密闭黑乎乎容器里,后面托着长长的“尾巴”,“轰”的一声后,摇身一变成了“花”。一抓一大把地往嘴里塞,别提多幸福了。冰棍、雪砖、冰糖葫芦、果丹皮、山楂糕,虽也算不上是零食,总的来说,美昧变得更多,孩子们更加欢喜。
  那个年代,小画书的出现让孩子们知道了各路英雄好汉的故事,所以它当之无愧成为了孩子们的宝物。还有自制小手枪、拍洋画等等。对于这些,叔叔表示,“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还有原木积木之类的玩具,像我那时最爱玩的就是哥哥绐我做的陀螺,其实大孩子们也爱玩,我们叫它‘懒老婆’,基本上都是自己动手做,然后用个小木棍绑上绳子好来抽打陀螺。现在想想,谈不上做工精致与否,能转起来就可以,小孩都玩得可开心了。”女孩子最爱翻绳,也叫“翻棉单”,一根绳子系起来,两个人就能玩好久。
  比起60后的人来说,70后的童年多了几分宠爱,多了更多乐趣,虽说仍是不算富裕的过日子,可他们依旧满足于自己的那点点乐趣,这就是70后,如今他们多是社会的中间层,既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又要做一个优异的父母。他们背负着压力也同样怀有信心,他们的童年很美好,至少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如此,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重复自己的经历,给予孩子更大的幸福和期望是他们现在最真实的想法。
  80年代:我的童年
  回忆像流感,让无数人唏嘘感叹,回忆像细雨,润湿着被压榨干瘪了的年轻神经。二十几年光阴似箭,那些如同古董般的东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80后如今回想起来,依旧是美好而珍贵的。
  的确,80后生于改革开放伊始,长在社会变革的上世纪90年代,就业于新世纪。中国从计划经 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伴随着我们成长,互联网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每当回首往事,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总是记得那些喜怒哀乐,沉浸在一个人的简单世界中,仿佛再次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仍记得奶奶家的后院,宽敞得很,附近的小孩们都到这里玩,那些简单的游戏在60后到80后的童年里都受到欢迎,跳皮筋、摇大绳、捉迷藏。女孩爱跳房,男孩爱玻璃球。童年的时光里,总有到了饭点叫孩子回家的喊声,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玩开心的孩子总会一脸不舍地回家吃饭。卡着点看动画片,守着电视看节目,80后的孩子谁都干过这样的事。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风靡一时的《小龙人》永不会淡出80后的记忆,《新白娘子传奇》、《封神榜》……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让80后们领略着神奇。
  小时候的我最爱贴纸,各种卡通图案和风景,因为娇惯,大人总是扛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给我买了一张又一张的贴纸,我小心翼翼地剪成小贴画,做成贴画册,不舍得贴就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一本贴满了,再贴第二本。我还有个爱好就是收集橡皮,搬家时我翻箱倒柜地找出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发现都是小时候收藏的橡皮,葡萄、橘子、草莓…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分外可爱。一有零花钱便买起来没完,当时特别怕被家长发现,就藏在床底下,当时来说,那可是我的宝物一号。
  到了80年代的时候,零食的概念就深化了许多,在小商店呈,琳琅满目的零食摆满货架,大大泡泡糖、乐百氏奶、娃娃头雪糕、无花果干……众多选择让孩子们都挑花眼,我最爱的还是麦丽素,那是巧克力的外皮,里面包着黄色的奶心,咬破巧克力,奶心在嘴里即刻融化。即使在外玩耍,你可能看到我手里攥着红色的包装袋,时不时往嘴里送上一颗麦丽素。现在想起来,也觉得知足。
  而今,步入成年的我们,作为时代的标签,回顾那些正在开放的社会中留下的蠢蠢欲动、蓄势待发的轨迹,没有理由不感概万千。所以,怀旧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闸门。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与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此回忆曾经有过的青春岁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她爱笑。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弹指间,60后、70后、80后的人们相继告别童年,没有特殊的告别礼,只是默默地作别。他们都有很多经典的回忆,这些回忆在现在被无限复制和雷同的世界看来,已经绝无仅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总有讲也讲不完的趣闻轶事,那是属于童年的特殊回忆。

相关热词搜索:上时 童年 回到 坐上时光机回到童年 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 章鱼哥坐时光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