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玲,用真爱书写人生] 杨克玲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她,从事检察工作24年。老百姓说: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找她拉拉,心里就觉得敞亮些;市检察院李建新检察长说:她是“做群众工作的活教材”。   她,当控中科长5年,院里没有再发生一起赴省进京涉检上访案件;她首倡以“公开说明会”的方式处置群众集体访的做法,被中央政法委作为典型案例,在中央电视台专门报道。
  她,身患严重的家族遗传多发性囊肿疾病,目前医疗技术尚无法根治,每年都要忍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巨痛,通过手术缓解病情。但她却24年如一日,在群众工作一线,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不为名,不为利,凭一名共产党员的乐观、责任、信念和坚韧,用微笑、用真爱、真情和真心,诠释着一名检察官执法为民的情怀。
  她,就是芝罘区检察院控申科科长杨克玲。
  因为爱,她学会了坚持
  2007年,杨克玲在院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中,以最高票当选,受命担任控申科科长。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面向社会的“窗口”,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此时,她感受到的,不是成功后的喜悦,而是沉甸甸的压力。
  上任不到两个月,在次接访中,因为名上访群众断章取义误传了她的
  句话,六七名上访者把多年的不满和积怨全部发泄到她的身上,要强的她又气又急病倒了。最了解女儿身体状况的母亲,心痛地对她说:不行你找领导商量―下,咱换个岗位,这样下去你的身体会撑不住的。望着母亲爱怜的目光,她对母亲说:“妈,你不知道,检察院哪有不累的活啊,再说了,哪个岗位都要有人干,让我到这个岗位,是领导对我的信任,放心吧,我会注意身体的。”
  杨克玲曾在侦监、公诉部门工作多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检察”了,到控申科工作后,为了更好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更好地学会倾听和接纳。她自费购买各种心理辅导的书籍,并报名参加辅导班,潜心研究群众语言和心理,以适应控申岗位的需要。
  2007年11月,刘某来到了杨克玲的办公室。这是名上访老户,精神受过刺激,天天举着一块“冤枉”的牌子到处游荡,多次赴省进京上访。刘某18岁时,经人介绍与前夫相识,3年的婚姻,她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留给她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连续两个多月,杨克玲一边耐心倾听,一面认真复查此案,深入调查研究,多方联系,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是,由于精神受到刺激,只要提她前夫的名字,她的情绪便无法控制,上访10年了,她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讲法律、讲政策,她根本就听不进去。
  为了平复她的情绪,杨克玲和同事来到她租住的地方,和她拉家常,讲道理,还为她买来米面、蔬菜、水果等生活用品。一次次交谈,刘某情绪平静了不少。一天,刘某又走进了杨克玲的办公室,断断续续地诉说着不幸的遭遇,并撩起单薄的外衣,给她看身上的伤疤。杨克玲发现,她的内衣更是破烂不堪,这么冷的天,这样的衣服,根本无法御寒。杨克玲忙掏钱为她买来了加厚的保暖内衣。上访10多年的刘某哆哆嗦嗦地哭了,她说:“杨科长,你是个好人,我听你的。”
  后来,案件最终得以圆满地解决,杨克玲又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为她争取了2万元的困难救助金,这位妇女的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如今,杨克玲还与这位妇女保持着联系,经常帮助她解决一些生涌中的实际困难。她还多方联络熟人朋友,想为这名妇女重新建立一个家庭,帮她找到那份久违的幸福。
  几年里,杨克玲先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处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1200余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为来访群众捐款捐物4万多元。她资助的3名贫困学生也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因为爱,她选择了放弃
  2009年夏天,因企业原下岗和退休职工福利待遇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市区家改制企业100多名职工,连续到芝罘区院集体上访。为了尽快解决这
  群体访案件,院党组决定成立以控申科为主的专案组,对这起法院已经做有罪判决的案件重新立案侦查。作为控申科长的杨克玲同志深感责任重大,立即与科里同志加班加点地展开工作。办案时,正值夏天,作为名女同志,杨克玲又拖着病弱的身体,和其他男同志一样存院地下室阴暗闷热的环境下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连续半个多月,天天如此。为了调查取证,杨克玲又与科里其他同志多次到济南、昌邑等地出差。这一年,正是她的儿子即将参加高考的关键时刻,孩子多么希望母亲能陪在身边陪伴,杨克玲同志又多想为儿子做好后勤工作,但工作任务艰巨,离不开她。在她心中,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她把儿子托付给丈夫和自己的母亲,继续进行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
  连续的奔波,杨克玲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家族遗传的多发性囊肿的毛病,她每年都要到医院动一、两次手术。因为最近工作实在走不开,她想等处理好这个案子,自己再去做手术。然而,就在她咬紧牙关,再赴济南的途中,一向身体健康的爱人却忽然因为心脏病又住进了医院,需要立即做心脏搭桥手术。一边是100多名上访的群众,一边是相伴了20多年的爱人,杨克玲内心非常矛盾,怎么办,人生病的时候最无助,而且这么大的手术,她怎么可以不在他身边?可是,案件侦查正在最关键的时候,作为案件的主要负责人,她走后别人很难插手,即使接手,还得重新熟悉案情,要么就中断侦查,可案子一拖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了结。想想身后那100多名上访群众企盼的眼神,她狠了狠心,把丈夫托付给母亲照料,继续赶路。
  最终,那名原企业负责人因私分国有资产和挪用公款犯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杨克玲又积极协调企业的主管部门帮助解决原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等问题。之后,又首创以召开案件公开说明会的方式,在检察院的六楼会议室,向100余名上访职工,就案件办理情况及群众反映的其他问题,面对面进行了公开说明,得到了群众的充分理解,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召开公开说明会,处置集体访的经验做法,被中央电视台予以专题采访报道,得到了高检院、省市院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处理此类信访案件提供了成功范例。
  也许是信念的力量,也许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脾气,面对亲情和信任、面对压力和工作,她硬是挺了过来,可是,当案件得以圆满解决,看着百余名职工欣喜和信任的眼神,杨克玲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顿时释然,身体也完全虚脱了。
  公开说明会结束后,家人和同事忙把她送进了医院。在麻醉中清醒过来时,看着围在她身边的亲人、领导和同志们,杨克玲哭了,有愧疚,有自责,有兴奋,也有高兴。对于自己的病情,杨克玲和家人都有清醒的认识,家人、领导和朋友也都多次劝她到北京的大医院做个治疗,可是,一到工作岗位,杨克玲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钟,忘记了病痛。   这些年来,在让一位位当事人感受到亲人般温暖的同时,杨克玲放弃了许多节假日和亲人团聚的时间,为了让家在外地的同事赶回家过年,杨克玲主动要求多分案子给她,加班加点地工作,甚至大年三十还在看守所提审,为了让年轻干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逢年过节,杨克玲都把回不了家在单位住宿的几个年轻同志,叫到自己家,请他们吃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因为爱,她勇于担当
  杨克玲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法律工作,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在遇到各种棘手问题时她不机械办案,她用勇于担当的气魄诠释着不枉不纵、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前几年,杨克玲在侦查监督科工作期间,市区盗窃下水道井盖和八室盗窃案频发,严重影响了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但很多案件因涉案金额未达到盗窃罪的立案标准,无法定罪量刑。有时一个月内,市区下水道井盖被盗就有百余起,造成多人致伤,车辆被毁。八室盗窃更使群众人心惶惶,闷热的夏夜也不敢开窗。面对如此扰乱民安的案件,群众愤恨,党委关注,应当怎么办?如按常规办事,只能作为普通的治安案件进行处理,这会更加助长犯罪分子犯再犯的嚣张气焰。面对此情,杨克玲和同事们调整了思维方式,积极联系高校刑法学专家进行探讨,联系公安、法院召开联席会议进行商讨,大胆突破机械理解法条的陈日观念和误区,统一了思想认识,对这两类案件分别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最终他们以这两个罪名依法提起公诉的两起案件,法院也以相同罪名定罪处罚,盗窃4个下水道井盖被判刑4年,入室盗窃金额不够立案标准的也被判了两年。《检察日报》、省、市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市委领导也专门予以批示,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立足检察职能,服从和服务中心工作,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是检察工作面临着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日前,市、区两级重点工程北马路拆迁工作顺利完成,这其中也有杨克玲的一份功劳。
  79岁的王老太太已经在北马路的老房子里生活了60多年,再加上小儿子夫妻双双下岗后,一直用老太太的房子开饭馆,得知建成后的房子没有网点房,老太太犯了愁,铁了心要与老房子共存亡。
  杨克玲接到任务后,发现老人家和自己的姥姥的年纪差不多,她就天天陪她拉家常,看房子,讲政策,算经济账,再根据老太太一次次反反复复提出的条件,多次跑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予照顾解决,老太太的言语也缓和了许多。
  两个多月过去了,那些天正赶上烟台的连雨天,她天天冒着大雨登门造访,看着她被雨水浇湿的衣服,老太太最后终于开了口,“闺女啊,就冲着你对我的这份心肠,我再不搬就对不起你了,今天咱们啥也不说了,我听你的,你陪我签协议去”。
  因为爱,她收获着幸福
  每年秋天,都有一位因上访而被杨克玲帮助过的农村大嫂,亲手将自家树上结的冬枣拿来送给她品尝。如今,她已经习惯了每年都要如期守候这样一个美丽的秋天之约,不见上大嫂一面,心里也多了份牵挂。这份源于工作结下的情结确实让她感动。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位纯朴的农家大嫂的一言一行,让她真正感受到了老百姓对检察工作的信任和需要,正是这种信任和需要,坚定了她对检察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并让她在这份平凡而艰辛的工作中享受着快乐和幸福。
  认识她的人,包括她的家人,曾对她充满着不解:丈夫是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资产过亿。自己已经40多岁了,家里什么也不缺,身体又不好,天天工作这么拼命,天天生气上火,到底图个啥?
  然而,杨克玲有自己的幸福观:幸福便是努力地工作,幸福便是做一点能帮助别人的事。如今因为这份爱,身边的亲人、朋友,也由最初的对她不理解,到如今甚至都不自觉地成了她工作的好帮手。去年7月,民生热线接到了居民打来的电话,反映房屋漏水多年,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如果再不解决自己打算到北京去上访。杨克玲方面做住户的安抚工作,一方面又连续几天多方联系协调。正在她一筹莫展之机,那位住户打回电话,再三感谢民生热线办事效率高。后来,她才知道,原来是丈夫从自己的话语中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悄悄找工人帮这户人家修好了房子。
  如今,时常有群众专程到院里找她拉呱。他们说:“杨科长,我们就是觉得你这个人挺好的,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想找你说说,觉得心里敞亮些。”每当这时,她的心里总是涌出一种异样的情愫,暖暖的,满满的,像姊妹之间的问候,像母女之间的家常;每当这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拉着他们的手,真诚地说:“谢谢对我的信任,你们是因为信任才找到我,我欢迎你们来做客。我办公室的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着。”
  在次次接过鲜红的荣誉证书和沉甸甸的奖杯时,杨克玲清醒地认识到,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去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到芝罘区检察院视察时,专门到控申接访大厅进行视察,对芝罘区检察院控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所在科室在荣获“全省文明接待室”后,今年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文明接待室”称号。在这个拥有着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殊荣,并被高检院荣记集体一等功的先进集体里,杨克玲分享着喜悦,收获着幸福。
  编辑/李平

相关热词搜索:书写 人生 杨克玲 杨克玲 用真爱书写人生 杨克玲用真爱书写人生 杨克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