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理事【联合国的语文杂谈】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联合国的会议多如牛毛,189个会员国语言不一,得规定一些比较通用的语文为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所谓正式语文就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会议重要文件必须使用并且有法律效力的语文;所谓工作语文就是代表们开会时使用的语文。1945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其中第111条规定“中、法、俄、英、西文各文本同样有效”,这就是联合国5种正式语文,1973年又加上了阿拉伯文,正式语文一共6种。联合国《大会议事规则》、《安理会临时议事规则》都有相应的条文规定。如后者的第7章就有关于语文的6项规则,包括6种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会议上用任何一种语文发言都需口译成其他5种,代表在自行提供口译的情况下也可用其他语文发言,会议的逐字记录及一切决议和文件都用6种语文印发,等等。
  
  世界上最大的文件制造厂
  
  有关语文的规定意味着大量的口译、笔译人员的服务,以及大量的纸张印刷装订费用支出。所以,增加一种语文,所费是可观的。联合国成立初期,工作语文只有英、法两种。1948年增加西文,1963年增加俄文。记得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时,中文还不是工作语文,会上没有中文的同声传译。1973年大会通过第3189、3190号决议,使中文、阿文成为工作语文。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在会上特别表示,为节省开支,除绝对必要者外,工作量一时可不做大的增加,大会的摘要记录暂不发中文,也不分发给大会各附设委员会。我们如此通情达理,深得会员国的好感。但既然是工作语文,工作量自必增加。1971年~1976年,中文口译、笔译人员从57人增至97人,其中大多数是从香港、纽约、伦敦、巴黎、日内瓦的华人中招聘的。
  大会的此项决议涉及到联合国系统的众多机构,日内瓦、维也纳办事处以及专门机构都需增加中文口笔译人员。在联合国出版物方面,《联合国纪事》原只有英、法文版,后增加西文、阿文,1982年增加俄文,1984年才增加中文;俄、中文均为季刊,其他一年出10期左右不等,英、法文最经常。作为正式语文,凡具法律效力的文件都要译成中文,数量已经够多的了,所以,一部分文件和中文《联合国纪事》在一段时间曾委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在北京翻译,“纪事”并在北京出版发行。为能及时征聘所需的口笔译人员,联合国还在北京开设译员培训班。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件制造厂。1995年制定的两年预算中生产文件的支出高达2.95亿美元。所以,在“文山会海”中,紧缩会议和文件是联合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1995年曾决定,秘书处出手的文件要限制在16页以内,大会及其附属委员会的文件最多不超过24页;秘书长尽可能做口头报告,不要搞成文件,并且要减少不必要的报告,要求会员国限制要求秘书长和秘书处做书面报告的数量。在口译方面,有些会议采用非现场的远程同声传译。改革的目标先是削减文件费用25%,进而又增加至40%。1997年就裁减了口笔译人员203名。当然,中文也受到影响,《联合国纪事》中文版出版12年后于1995年停刊。
  
  “语文沙文主义者”
  
  联合国的用语不是小事,一些会员国特别是常任理事国,对此往往十分计较。我在总部时,印象最深的是法国的常驻代表。安理会开会讨论决议草案时,如果法文译文未到,他甚至会要求主席把会停下来,等法文译文到了才开始。我们秘书处的人,会前总是非常注意,提醒法文翻译处及时把译文送到。背后人们常说,法国人是“语文沙文主义者”。
  我国代表在这类问题上很照顾译员的难处。有时决议草案的起草文本(一般为英文)提出较迟,而会议急着要开,我们会同意先看英文文本,以免延误开会。在此情况下,秘书处人员一般会向有关代表打招呼。但中文成为安理会的工作语文却是一件大事。记得1974年1月17日,安理会未经表决而决定中文为会议工作语文,黄华大使发言说,安理会的这一行动结束了长期存在于联合国的不正常现象,这一行动是完全合理的,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过去,国民党代表长期用英文发言,会上不设中文同声传译,这显然是有损国格的,因为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中文从联合国成立伊始就是正式语文,岂容长期成不了工作语文?
  德文不是联合国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3355号决议,成立德文翻译处,将有些文件翻译成德文,费用由德国(联邦)自出。这种由某一成员国自费进行的笔译业务,在联合国内仅此一例,并延续至今。这恐怕是德国显示其大国地位的一种表现,但也可以说德国人重视联合国事务。从这一点来看,《联合国纪事》中文版的停刊,使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人没有了直接了解联合国情况的读物,实在是遗憾了。▲

相关热词搜索:联合国 杂谈 语文 联合国的语文杂谈 语文杂谈 语文杂谈五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