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乐的诱惑】伊斯坦布尔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城市是有表情的,亦如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座城市。它不一定很规整,但要有节奏;不一定很现代,但要有历史的韵味;不一定很繁华,但一定要令人向往。以前我们描述过圣彼得堡、卡萨布兰卡,今后还要用城市讲叙历史、文明和热点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手记
  不了解土耳其的人,因去岁的世界杯而领略了突厥后裔的风采。自从土耳其被宣布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这神秘的国度已经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心目中变得日益清晰,伊斯坦布尔则更是如雷贯耳。
  伊斯坦布尔地处亚欧两大洲的交汇处,是世界上惟一跨两大陆、拥抱着两大洲的城市,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从地图上容易看出,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与小亚细亚半岛一水相连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扼黑海出入咽喉。1973年建成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连接欧亚两洲。
  从战略角度看,伊斯坦布尔地处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险要,因此,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伊斯坦布尔市是伊斯坦布尔省的首府,现有900多万人口。她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经济、贸易、金融、新闻、文化、交通中心。这座城市在土耳其平民和政府官员以及西方国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恐怖分子选择打击这座城市,无异于击中了土耳其的“心脏”,牵动了世界的“神经”。
  
  无法撼动的帝国之都
  
  夕阳西下时,伫立在海峡大桥的桥头,凝望对岸的窗户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射出点点橘红,峡湾金光闪闪,两岸青山苍翠,古堡、清真寺、教堂、宫殿、房舍、渡轮……为这座城市凭添了不尽的神圣色彩。这时你会被伊斯坦布尔的美丽所折服,也就会理解若干世纪前人们为何选择了这个地方。入夜,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辉煌灯火中,你会情不自禁地追忆这座历史古城的悠悠岁月。
  一个城市的名气与地位往往和她的历史密不可分。按照一般的说法,伊斯坦布尔创建于公元前658年。其雏形是当时希腊殖民者在这里建立的一个居民点。据考古发现,在亚洲海岸今天被称做卡迪科伊的地方,还有一个更早的希腊人殖民地。这样算来,伊斯坦布尔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伊斯坦布尔曾先后是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她同欧亚大陆政治、宗教、艺术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且不说那些扩张性的征服,也不必说那一次次的战争,单单是宗教、文化的历史就足以让伊斯坦布尔在各大文化圈中备受瞩目。
  基督教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东西教派之间的冲突。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于今日伊斯坦布尔地区,当时称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此后,东西两派在谁居教会首席问题上争斗激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的首都,历时千余年到1054年,终于酿成东西教会大分裂。此后,西罗马教皇发动数次十字军东征,加上来自东部突厥人的攻击,终于使拜占庭帝国日薄西山。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占,拜占廷帝国灭亡,这里也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着手重建伊斯坦布尔,并要把它改造成一座与伊斯兰帝国首都相称的城市。他软硬兼施,鼓励和强制一些为改善城市环境所必需的技术人员迁入城内定居,并修复城墙。美丽的公共建筑、浴室、旅馆、商场和清真寺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的都城开始重现勃勃生机。到16世纪末,这个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70万,成为当时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
  奥斯曼帝国又在伊斯坦布尔城的外观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拜占庭帝国在长达1000多年的统治期间,只在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建立了许多豪华的基督教建筑,而奥斯曼人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是给伊斯坦布尔穿上伊斯兰教的外衣。所以,除了在城墙内许多不起眼的小丘上建起一批著名的清真寺和大皇宫外,还向城墙之外扩展,使城区越过金角湾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后,1923年,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国建立,新国家定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遂失去了其首都地位,但是,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她的地位仍然是无法撼动的。
  
  体味历史遗存的多元选择
  
  历史命运的坎坷,某种意义上造就了伊城文化的多元性。建筑是城市的符号,也是城市的坐标,更是对一种特定文化的诠释。如这里有拜占庭时期的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据称,其圆顶是世界建筑史上最美的圆顶),奥斯曼时期的苏莱曼清真寺、蓝色清真寺,还有18世纪受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影响而兴建的一批西式建筑:如托普卡帕宫、道尔马巴赫切宫等。伊斯坦布尔新旧城区划分非常明显。旧城区古色古香,街道两侧那些红色屋顶的哥特式建筑同小骑楼式的伊斯兰房屋交相辉映。
  伊斯坦布尔市内保存着一批古代建筑的杰作,其中许多建筑对欧亚两洲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人类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个城市的考古公园、苏莱曼尼耶区、泽雷克区和城墙区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坐落在旧城区的托普卡帕宫博物馆(老王宫),是建于1478年的土耳其苏丹的宫殿,后辟为博物馆,收藏有土耳其历史上的许多珍贵文物。道尔玛巴赫切宫(新王宫)是19世纪后苏丹的王宫,带有欧洲建筑艺术的风格和元素,其细微之处体现在大门、大理石墙面和屋顶的无数浮雕。宫内重达4.5吨的巨型吊灯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品。室内的摆设虽因年代久远而色彩暗淡,但仍抹不去其富贵和奢华的气质。
  历史上,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以数目众多、规模巨大而举世闻名,现保存完好的至少有450座,仅历史悠久的大清真寺就有数十座之多。久负盛名的是建于1616年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那庄严肃穆的圆顶和耸入云天的宣礼塔引人注目。寺内礼拜厅宽敞豁亮,四壁镶嵌着两万多块蓝色瓷砖,并配以典型的伊斯兰特色花纹、图案,遂有了“蓝色清真寺”的美名。
   在众多的清真寺中,拜占庭时期的教堂错落其间,历史更为悠久。阿亚索菲亚博物馆?穴又名圣索菲亚教堂?雪是座长方形的古代罗马天主教建筑,由康斯坦丁大帝于公元6世纪建成。它宽大的圆顶直径达31米,离地面55米,还装饰了漂亮的拜占庭马赛克。像这样的基督教建筑还有圣厄热勒和卡里耶,如今也被辟为博物馆。特别是后者,名气更大。它是继圣索菲亚教堂之后,伊斯坦布尔最主要的拜占庭建筑。它的墙面用华丽的壁画和烫金的马赛克装饰。据说这种装饰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都产生过影响。
  其他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阿塔图尔克革命博物馆、女儿塔、卡帕勒市场(意思是封闭的市场)、埃及市场、王子岛、步行街、塔克西姆广场等。伊斯坦布尔城墙、狄奥多西方尖碑、青铜蛇纹柱和康斯坦丁大柱等也都是探寻这座城市风格的好去处。
  
  东西文明的交汇:和谐还是矛盾?
  
  伊斯坦布尔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现代与传统的和谐,这里的建筑风格、城市布局无处不体现着这一特点。数年前,一个在土耳其工作过的德国朋友告诉我,土耳其如何巧妙地使传统与现代相处得如此和谐,这本身就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的课题。在人们看来,伊斯坦布尔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她还是一座华丽、迷人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如今,在圆屋顶和伊斯兰教寺院高高的尖塔映衬下的地平线上,川流不息的各类车辆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古旧街道前行而发生的隆隆声、街头售货者穿梭往来的叫卖声,以及繁忙的港口进出船只的汽笛声汇成一片,构成一幅十分动人的美丽画卷,使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在这里紧密地相连。
  在伊斯坦布尔遭受连续恐怖袭击后,有人跟我说这是针对犹太人的恐怖活动,进而让我讲讲这个城市里存在的宗教冲突的问题。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误解,说明他对伊斯坦布尔乃至土耳其的历史和现状不甚了解。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除伊斯兰教外,伊城民众还信仰东正教、亚美尼亚格里高里教派和犹太教。信仰东正教的多是巴尔干半岛的农民,亚美尼亚的格里高里教派多为安纳托利亚东部的农民,犹太人则大多为城市居民。不过,当时的各教派并不是按地区划分和安置的,相反,在整个帝国内所有宗教团体都是混杂在一起的,相互之间都有交往。当时一位英国旅行家的仆人曾这么写道:“在土耳其所有的城市里,每周有三种安息日:土耳其人逢周五休息,犹太人逢周六休息,而基督徒则在主日休息。”
  然而,这些宗教派别尽管有相互的交往,却总体上仍处于宗教隔离状态,因为苏丹采取的是“分教而治”的政策,其后果之一是宗教团体成为政治团体。征服伊斯坦布尔之后,穆罕默德二世就任命东正教的一位头面人物为帝国境内东正教徒的大主教和文职首领。同样,他也任命了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教士和亚美尼亚教派的教主分别为各自“教区”的首领。除了犯罪案件的审理权归苏丹手下的法官外,其他的宗教与世俗事物几乎都归大教主及其手下的教士管理。这种教区制度成了政府的工具。
  苏丹承认各教区享有自治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宗教间的平等。穆斯林地位最高,非穆斯林受到较多的限制,比如基督教堂不得使用大钟。不过,从世界范围来看,当时的西欧正处于宗教迫害时代,相对而言,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处境要好得多。因此,很多犹太教徒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涌入伊斯坦布尔,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对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确立了世俗的现代政治,实行政教分离,而且实现了各宗教平等与信仰的自由。这已非过去那种“分教而治”的政策可比了。在如今的伊斯坦布尔,不同信仰者早就可以和谐相处。在同一座楼房里,穆斯林的邻居是犹太人这种事情司空见惯。
  可见,在土耳其,特别是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不仅达到了现代与传统的和谐,还实现了不同信仰者的友好相处。相对于那些充满宗教冲突的国家和地区,这里更值得人们向往。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和谐与美好。一位到过伊斯坦布尔的俄罗斯记者就非常细致地感受到这里存在着东西两种文明的碰撞。
  这位俄罗斯记者描述说这是一座西化的城市,市中心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广告令人眼花缭乱,汽车也是川流不息。餐馆和酒吧里的音乐声在大街上也能听到。街上袒胸露脐的美丽姑娘很多,这情景和欧洲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座城市所洋溢出的伊斯兰传统。在美国攻占伊拉克时,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穆斯林参加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他们对伊拉克人的看法是“信仰上的兄弟”。在这里,尽管有非常西化的人,但也有非常多坚持做礼拜、尊重传统的人,尤其是在正统区法蒂赫,外人不怎么受欢迎。有人描述说,青年人中的普遍现象是,表面上非常西化,他们可以穿着暴露,可以搂搂抱抱,可以在酒吧里听音乐、喝酒,但他们内心对传统并非不尊重。
  所以,在我看来,上述所谓“文明间的碰撞”不一定就会导致亨廷顿所说的那种“文明冲突”,伊斯坦布尔就是个明证。伊斯坦布尔虽然是个“矛盾的复合体”,但这只能印证一句话,即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换个角度看,这里更多的是和谐。对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土耳其与伊斯坦布尔还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但是,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再凭借表面现象和主观想像去理解任何一个所谓的“他者”。
  波斯的诱惑―――伊朗综合艺术展
   提起伊朗,我们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许多关联词:波斯地毯、《一千零一夜》、丝绸之路和目前正被看好的伊朗电影,等等。11月28日至12月7日由两国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共同主办的“伊朗综合艺术展”则向我们展现了来自西亚文明古国原汁原味的艺术珍品。
   伊朗古称“波斯”,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伊朗的文化艺术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伊朗的金属、漆器、镶嵌、染织、陶瓷和雕塑工艺在世界艺术史上一直享有声誉。
   中国和伊朗是同属亚洲的两个文明古国,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伊两个伟大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中国史书中常说的胡舞、胡乐、胡琴、胡服等,就有不少来自波斯,而从伊朗的绘画和瓷器作品中,我们也可发现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明显痕迹。
   1971年中伊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而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此次展览首次展出了12位伊朗女性画家多姿多彩的现代绘画,其作品集创新和传统为一体,使我们不仅感受到伊朗文明的丰富底蕴,也领略了现代伊朗妇女的卓越风采。此外,由伊朗大师们创作的细密画、书法和工艺精湛的金属雕刻品,还将使中国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伊朗艺术的独特内涵,获得美的享受。
   艺术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重要媒介,相信“伊朗综合艺术展”的成功举办,将为加深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做出积极的贡献。
  
  书讯
  
  《印美关系爱恨录》近日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赵蔚文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这是作者继《印中关系风云录》之后又一部当代印度外交关系史著作。
  印度和美国在社会人文、自然地理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共同点仅仅在于都是大国、都说英语、都是“最大的民主国家”等寥寥几处,因此双方的战略利益有较大分歧,双边关系起伏不定。1985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曾说,美印一向有“爱与恨”的关系,有时“很好”,有时“不那么好”。此话恰当概括了美印关系状况,故本书借以名之。
  本书的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史实资料丰富,详细记录并评论了60年来印美关系大事;二是历史脉络清楚、结构严谨且重点突出,特别是书中以较大篇幅着重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美关系的变化,对了解当前印美关系十分有益;三是视野宽阔,不囿于印美关系本身来谈印美关系,而是将其放在整个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背景下考察和评论。
  因此,本书不仅在了解印度对外关系特别是印中、印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也对跟踪观察南亚、东亚等次区域国家关系的演变历程提供了有益的背景参照。

相关热词搜索:诱惑 伊斯坦 伊斯坦布乐的诱惑 伊斯坦布 伊斯坦布之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