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核世界只是个传说?】影视世界当神探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胡锦涛出席核安全峰会      4月12日~13日,4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欧盟地区的政府首脑和代表将在美国华盛顿参加由美国倡议召开的核安全峰会(Nuclear Security Summit)。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商讨核问题的峰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参加此次核安全峰会。胡锦涛届时将发表重要讲话,这将是我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上宣示我国在核安全领域的政策。中国积极与会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意在涉及全球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许多人的想象和希望不同,这次峰会讨论的不是核国家的核裁军问题。此次峰会将主要讨论国际社会面临的核恐怖主义威胁以及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会议将主要关注核设施的安全、核材料的安全,商讨确保各国核设施、核材料不被恐怖主义组织或个人非法占有,从而使之得以进行核讹诈、核威胁,甚至使用核武器造成灾难的问题。伊朗和朝鲜不在受邀国之列。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于去年4月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讲话中倡议建立“无核世界”, 这个倡议一语惊人,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奥巴马能够获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一倡议。美国政府目前更加重视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结合对美国构成的威胁,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已经将防止恐怖主义组织获得核材料作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两年来,世界核裁军进程取得一些积极进展:2009年5月,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11年来首次就工作计划达成一致。2009年9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通过了第1887号决议,表示安理会将按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目标,以促进国际稳定的方式,寻求建立对所有国家都安全的世界,为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创造条件。英国发布了消除核阴影政策文件,重申英国政府消除全球核武器的目标。法国也重申奉行最低限度的足够原则,拟裁减法国空军空基核武器三分之一,核武器不再瞄准任何国家。美国和俄罗斯今年3月终于就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新的协议,双方将于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这一“近20年来最为全面的军控协议”。4月6日,美国公布新的《核态势报告》,宣布美国将削减核武器、停止发展新核武、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并承诺不对签署并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核安全峰会关注的重点并非核裁军和核不扩散问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此次峰会的主题“Nuclear Security”,应该理解为“核保安”。“它关心的是三件事情:核设施的安全、核材料的安全,以及放射性材料的安全。‘核保安’是要防止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危险源通过对核材料和放射性材料的非法占有,以及对世界各地的核设施进行攻击从而构成的威胁”。
  在4月3日由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首届国际安全论坛上,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李彬教授对“核保安”所要防止的威胁也做了解释:“‘核保安’的本质是要防止核恐怖行为。核恐怖行为大致分为四种:第一,恐怖分子直接窃取核武器以使用或者威胁使用;第二,恐怖分子窃取现成的核材料,制造一枚核武器;第三,恐怖分子窃取放射性材料,比如反应堆的废料、民用的放射源,制造成脏弹来使用;第四,恐怖分子攻击一个现成的核设施。”
  恐怖主义目前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普遍的重大威胁。恐怖主义者对使用核武器往往有着强烈的倾向性。恐怖主义组织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合作,这使得对它们的侦测和打击变得困难。
  1982年1月,两枚火箭弹打到法国超凤凰快中子反应堆所在地;1993年,一个恐怖主义组织曾经威胁攻击美国核实施,调查显示,这个组织1992年曾经训练的地点距离美国的一个核电站只有几公里之遥;1995年11月23日,车臣非法武装领导人巴萨耶夫曾通过电视向俄罗斯发出挑战,声称已经在莫斯科周围放置了四个装有放射性物质的容器。俄罗斯随即果真发现了一个32公斤的容器。巴萨耶夫还重复威胁说,要用核武器或化学武器攻击莫斯科。这些事例表明,核恐怖主义的威胁已经不仅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事实。
  随着核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利用,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大,核恐怖主义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威胁,因此,沈丁立认为,在此次核安全峰会上,各国不会出现原则分歧:“相比关注气候问题的哥本哈根会议,核安全峰会的合作面更大。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核设施都可能遭到来自本国或境外的攻击。不管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些威胁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核恐怖主义是一种国际性的活动,要制止它,必然需要国际性的合作。国际社会于1979年10月在维也纳通过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其宗旨是保护核材料在国际运输中的安全,防止未经政府批准、授权的集团或者个人获取、使用、扩散核材料。2004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540号决议,要求各国不得以任何形式支持非国家行为者开发、获取、制造、拥有、运输、转移或使用核生化武器及其运载工具。200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制止核恐怖行为国际公约》,规定了核恐怖主义的定义,并将其定位为犯罪行为。条约同时强调,“任何人”实施核恐怖主义行为都被定为犯罪,对于涉嫌制造核恐怖行为的个人,各国政府必须予以起诉或引渡。这些公约和决议为反对和打击核恐怖主义提供了切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本刊发稿时,此次核安全峰会尚未开幕。据悉,各国已经就峰会的成果文件初步达成一致,将在现有的国际机制下共同维护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李彬教授认为此次峰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最乐观地估计,甚至有可能在与会各国中形成一种新的核安全观,从而对核裁军和核不扩散领域产生积极影响。李彬说:
  “如果核武器国家都把其他核武器国家看成是主要威胁,就必然会增强自己的核武器力量、提高核武器质量,并将核武器置于比较高的戒备状态。但如果每个国家都认为恐怖分子是对本国核安全的主要威胁,为了减少核设施被非法占有和攻击的危险,就会减少自己的核武器数量,降低自己的核武器戒备状态。所以,世界各国通过在核保安问题上的合作,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核安全观,认识到只有实现了无核化,才可能真正杜绝核恐怖主义。”
  
  “无核世界”――人类的梦想
  
  2009年4月5日,履新不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布拉格演讲,提出:美国政府将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无核武器的世界。“无核世界”,一个人类苦苦追寻了65年的梦重又被提了出来。就像自战争诞生之日起对和平的祈盼就紧密相随一样,“无核世界”的梦想也是与核武器的出现相伴而生的,这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为了说明白这个悠长的梦缘何而起,我们不得不从核武器本身谈起……
  
  历史的岔路口
  1919 年6 月,正当人们在凡尔赛起草和约来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氮,成功地把氮变成了氧和氢。炼金术士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把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理想,在科学家的手里就此变成现实。
  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亦是一个绝妙的激动人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物理学家们没有政治界限,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坦率地交换着具有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恪守着不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政治上的讨论的崇高原则。
  可惜好景不常。20世纪30 年代,整个世界又躁动起来。当政治粗暴地侵入宁静的实验室时,核科学开始敲打政治的大门:1932 年,詹姆斯•恰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分裂原子的钥匙。历史的巧合似乎注定了人类不幸的开始:1933 年1 月,希特勒攫取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字旗的阴影投射整个欧洲。
  恰在此时,核科学史上的一个个重大发现随之而来,人类离那个将彻底改变其思维方式的恐怖的东西也越来越近。1938年末,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一种慢中子轰击铀核,从而发现了原子核裂变原理。
  1939年,战争恐惧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全世界的上空。在物理学界,以流亡美国的匈牙利科学家西拉德为代表的一些物理学家,对日后的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可能展开的原子武器竞赛忧心忡忡,担心一旦希特勒真的垄断了原子弹,就很可能奴役全世界。
  1939年初,这是个特殊的历史时刻。4 月,德国政府召集了一次有六位德国原子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会议只就利用核分裂作为动力源的问题做了一般性的讨论。但另一些德国科学家认为秘密讨论是危险的,如果不受公众舆论监督,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遂在德国的科学杂志和大众媒体上发表了关于链式反应的研究成果。
  这引起了美国科学家们的焦虑。因为在美国,原子物理学家们正极力保守着核领域的学术秘密,以免引起政府和军方的兴趣。发生在德国的事情在他们中间激起讨论,首先是误以为德国人对于核能的了解和应用已大大超前,然后误以为德国同行们正在政府的支持下研制原子弹。于是有人提议,该说服美国政府制造核武器来防御。提议竟然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由于知名度的原因,西拉德等人想唤起最高当局注意的最初尝试失败了。1939年初秋,他们不得不拜访物理学泰斗、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在详细地了解了这一切后,爱因斯坦在已经拟好的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信中提到:链式核反应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制造一种新型炸弹”,“它的力量足够炸毁整个港口四周的一些地区”。信中建议美国政府立即研制原子弹。
  此时距离后来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的实施还有将近三年的时间,将核裂变军事化的技术尚不成熟,盟国和德国的物理学家们仍然有可能联合起来商议,做出改写历史的决定。
  1941年秋天,德国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海森堡访问了纳粹占领下的哥本哈根,并拜访了他的老师――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这便是后来著名的“哥本哈根会面”。很遗憾,由于彼此猜忌,海森堡没能以应有的坦率态度说明:如果与德国交战国的科学家们同意阻止制造这种武器,他和他的同事们也将尽全力这样做。反倒是玻尔通过对话误认为德国在制造原子武器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更为不幸的是,误解一经产生很快就变成了行动。
  1942年6月,美国总统下令启动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为此,美国集中了除德国以外当时西方国家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十万多人,投入20亿巨资,夜以继日地拼命干,一心想赶在德国人前头研制出原子弹。人类在历史的岔路口朝错误的方向走下去,从此不能回头……
  
  魔瓶开启
  1945年7月16日凌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的试验基地,一群戴着墨镜、穿着防护服的科学家们静静等待着。距离他们16公里开外的高大钢架上放着一颗未经试验过的“炸弹”――他们整整两年劳动的结果。在这似乎没有尽头的最后几分钟的期待中,简直就没有谁说过一个字,每个人都陷入深思。
  第一道闪光后,一个刺目的火球升腾而起,越来越大,人们甚至以为它会漫无边际地扩展下去,直到把整个天空和地面全都吞没。大地在颤抖,仿佛世界末日的来临。
  每个人都感到恐惧。奥本海默,这位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不禁想起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描述:“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方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这样的诗句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其实,早在一年前,当美国人得知德国实际上还不具备任何生产原子武器的条件时,那些曾奉劝罗斯福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们,就对是否要继续进行这项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研究表示了严重怀疑。七名著名科学家为此上书罗斯福总统。玻尔费尽口舌,向丘吉尔论述美国应与苏联一起分享核武技术并商定一项对核能的各个方面进行共同管理和控制的体制,一直沉默地倾听着的英国首相向他的助手冷淡而揶揄地问道:“他究竟说了些什么?是关于政治还是关于物理?”
  核试验的恐怖印象深深地留在科学家们的脑子里,曼哈顿工程芝加哥分部的科学家们对美国政府意欲使用这种武器表示了他们深切的忧虑。他们的建议成为后来有名的“弗兰克报告”。“报告”指出,几年时间内,其他国家一定会获得核武器,不可避免出现的军备竞赛将主宰并毒化此后的国际气氛,因为原子弹的破坏力超过了现有一切武器。然而一切为时已晚,现在已经不是由科学家们说了算,而是由政治家来决定了。人类即将大难临头。
  1945年8月6日,广岛上空腾起一朵恐怖的蘑菇云,摄氏几十亿度高温的炽浪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吞噬着一切,广岛瞬间化为灰烬,20多万生命眨眼间灰飞烟灭。所有幸存的钟表都停在了8点16分,这个时刻,是人类战争史上一个时代的开始。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无核世界”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梦。
  
  “世界末日”不再是传说
  广岛与长崎发生的灾难之巨大,让参与曼哈顿工程的大多数科学家心情沉重,良心备受谴责。许多人后来成了坚定的反核主义者。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甚至为此上了联邦调查局的“黑名单”。爱因斯坦这位20世纪的科学巨人更是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请研制原子弹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为此懊悔当初不该从事物理科学的研究,表示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钟表匠”。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核灾难,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警示世人:远离核按钮!
  1983年10月,“核冬天”理论被正式提出,对核战争的后果做了更为可怕的预测:核爆炸所形成的烟尘将遮挡住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气温急剧下降,动植物濒临灭绝,人类亦在劫难逃。西方有部电视片预言:核战争之后,世界将只剩下蟑螂!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人们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只能用石头和木棍。”许多政治家和科学家由此断言:核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毁灭!
  核武器带来的威胁不仅是恐怖的,也是现实的。在上世纪60~80年代的几十年间,全世界都笼罩在美苏核军备竞赛的恐怖中,这场竞赛一次次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边缘。到两国核武器拥有量达到最高峰的1990年,美国拥有2.6万个核弹头,苏联拥有2.2万个,爆炸总当量约200亿吨TNT,相当于120万枚广岛原子弹,全球平均每个人可以摊到三吨TNT当量。有人计算,这足以摧毁整个地球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为了不让这一恐怖最终到来,国际社会从二战一结束就开始了无核化的努力,直到今日,人们对于梦幻般的“无核世界”的追求仍然孜孜不倦。
  
  最初的尝试
  1946年1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伦敦举行。联大第一个决议,就决定建立一个原子能委员会,授权它处理由于原子能的发现和其他相关事件所引起的问题。在该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美国代表伯纳德•巴鲁克提交了美国关于核武器国际控制的提议,其核心是核垄断,遭到苏联的坚决反对。
  于是,正如玻尔等科学家所预测的,第一波核扩散很快到来。1949年8月29日,苏联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1952年,英国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60年,法国拥有了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还有一些国家在秘密进行着核努力。上世纪90年代后,印度、巴基斯坦(1998年)、朝鲜(2006年)先后进行了核试验,一些国家虽没有进行核试验,但被认为已拥有核能力,如南非、以色列等。
  水涨船高的核军备竞赛和密集的核武器试验加剧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要求裁军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到上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英国妇女为反对部署中导,长期围困格林汉康芒空军基地即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与此同时,核军备竞赛两巨头也不堪重负,它们发现,随着各自核武库的充盈,自己反倒是越来越没安全感了,核扩散更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核武器越多越害怕,越害怕就越造更多的核武器。它们想得到的利益没实现,得到的却恰恰是自己最不想要的,陷于一种奇怪的悖论。1961年9月20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代表发表声明,其中包含一些双方同意的作为谈判基础的原则,决定将全面彻底地销毁所有库存的,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所有运载手段作为目标。这就是人们所知的麦克洛伊―佐林声明。八年后,这一目标被联合国大会所接受。
  全面和彻底裁军是人类迈向无核世界的最早实践,然而美苏间在具体步骤上的重大分歧很快暴露出来,成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美苏军备竞赛中,核危机频频出现。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杜鲁门就宣布派遣60架可以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进行威胁性飞行。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也多次威胁使用核武器。后来解密档案显示,美苏双方都曾认真制定过多次使用核武器方案。最危险的一次核危机无疑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那一次,人类真正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上穷碧落下黄泉”
  核危机的频繁出现让公众日益不安,也让各国政府看到了在核恐怖威慑下国际安全的脆弱。“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1963年8月,苏、美、英达成《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禁试条约》)。尽管这个条约对于军备竞赛的影响十分微小,甚至包含某种核垄断成分(因此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对,毛泽东还在诗词中调侃了它),但它毕竟以务实的姿态使人类向着实现“无核世界”的梦想迈开了一小步。
  1967年2月14日,墨西哥、智利等14个拉丁美洲国家在墨西哥城签订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禁止核武器条约》。这是在一个人口稠密地区建立无核区的第一个地区性条约,条约无限期有效,到目前为止,拉美国家基本上都已经加入。此前,国际社会和联大已经先后通过了《南极条约》(1959年),《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的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66年),禁止在上述区域部署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限制措施是1968年签署的《核不扩散条约》(NPT)。条约规定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即美、苏、英、法、中为核武器国家,致力于防止核武器扩散、推动核裁军、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三大目标的实现。条约1970年生效,有效期25年。1995年,条约被认可无限期延长有效。中国于1992年加入该条约。
  NPT生效以来,一些核门槛国家主动放弃了各自的核武器开发计划,如南非、利比亚、巴西、阿根廷;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如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也以无核国家的身份加入;一些有巨大潜力开发核武器的国家或地区,如韩国、日本等,也在外力压制下,放弃了核武器化的能力。1996年,联合国第51届大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无限期有效,尽管由于印度、美国拒绝加入和批准等原因至今尚未生效,但世界范围内的核不扩散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大国核裁军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也取得了进展。1972年5月,美苏两国开始就限制战略武器进行务实的谈判,并且形成了两个条约,即《反弹道导弹条约》和《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临时协议》。1979年,美苏达成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是第一个涉及限制战略进攻性力量的条约。
  但总起来看,整个冷战期间,美俄核裁军进展缓慢。1978年~1988年,联合国先后召开了三次裁军问题特别会议,但在以后的报告中说:事态发展没有达到特别会议给人们带来的希望。
  苏联的解体促进了美俄核裁军谈判。1991年7月,经过长达10年的谈判后,两国终于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条约)。1993年1月3日,双方又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进一步缓和了美俄的核军备竞赛,有力推动了国际军控谈判进程,对国际防核扩散努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后,于2001年12月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引起俄罗斯的强烈不满。2009年4月1日,奥巴马总统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在伦敦举行首次会晤,明确表示谈判达成START-I后续条约是两国2009年的首要日程。7月6日,梅德韦杰夫总统与奥巴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削减战略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框架文件。尽管“保留1500~1675枚”核弹头并不能使裁军专家们兴奋起来,但确实增加了人们对该条约签署的期待。
  就在此次首次核安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传来消息,美国和俄罗斯已就签署削减战略武器新条约的“所有条款”达成一致,有消息说,签署日期可能定在4月8日。
  17世纪西方一位哲人曾感慨:在地球上人多么像一根脆弱的芦苇。的确,在大自然面前,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多么脆弱和无助。但这位哲人接着说:“但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如果说,对地震和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人类至今尚无能力预防的话,那么,对于自己一手酿成的可能的核灾难,人类应该有所作为。这不仅仅需要睿智、需要决断,更需要世人的集体行动。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也许“无核世界”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就不是遥不可及的了。
  
  把核爆炸控制在茶杯里
  
  建立“无核世界”迄今仍是国际社会的崇高理想,但短期内实现这一理想还有相当大的困难。更为务实的做法是将现存的“不使用核武器”规范法律化,作为通向“无核世界”的一个中间步骤。在4月12日的核安全峰会召开之前,4月3日,清华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首届清华国际安全论坛,就将“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作为主题。
  
  “无核世界”难以实现
  1970年生效的《核不扩散条约》并未能阻止核武器的扩散。条约签订时只规定美、苏(俄)、中、英、法为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期制止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但事态的发展显然与条约设计者的初衷相违背。如今我们面临的现实是,除了条约规定合法拥有核武器的五国以外,有核国家中又增加了非法但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以及非法但秘密拥有核武器的以色列。有发展核武器的意图但暂时没有全面掌握核技术的国家包括伊朗和叙利亚,还有一些拥有核技术但不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包括乌克兰和日本。
  “我在1996年时说过核扩散是必然趋势,当时很多人反对我的观点。结果不到两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了核试验。我今天还要做这个判断,核不扩散恐怕很难就此罢休。”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将这样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由于核大国的政策造成的。”
  由于国家间军事实力的不平衡和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对于《核不扩散条约》中的三大目标――防止核武器扩散、推动核裁军、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各国的诉求重点并不一致。核大国重视核不扩散领域的进展,以维护本国及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国家往往采取双重标准。一些没有核武器但自认为安全环境恶劣的国家则强烈希望“拥核自保”,以慑止可能遭受的军事打击,同时指责一些核大国不仅对于削减自身核武器不积极,而且还不断提高自身军事优势,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这成为核不扩散难以遏止、无核世界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核技术的普及使得核扩散变得更加容易。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核武器制造的基本原理早就不再神秘,不少国家的科研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基本的核技术,原子弹的设计图纸甚至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查到。随着恐怖主义威胁日益严重,由于核材料、放射性材料被非法占有,进而被制造成核武器投放的核恐怖主义威胁也越来越大,这也是实现“无核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把核爆炸控制在茶杯里
  《建立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是此次清华国际安全论坛的主要报告,报告的封面上印着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标志:一朵蘑菇云形状的水柱在茶杯里爆炸开。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对此做了解释:“这个标志就是把核爆炸控制在茶杯里,我们把它叫做‘茶杯里的风暴’。它像一个核爆炸,意味着现在仍然存在的核扩散和核危机。如果能把核武器的爆炸控制在茶杯里,也就是让它不被使用的话,那就是成功。”
  回顾65年来世界核态势的发展,让人们欣慰的是,除了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以外,各国并未再次使用过核武器。阎学通认为,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不使用核武器”的非正式的国际规范,更有的学者将此称之为“一种禁忌”。
  “再消灭十万人的想法太恐怖,简直不能考虑。”轰炸长崎之后,杜鲁门对内阁成员这样说。1946年,他下令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从军方转移至由总统任主席的原子能委员会,并规定该委员会由文人控制,让核武器的控制权由美国总统一人掌握。随后五年,杜鲁门否决了三项美国军方为防止苏联变成核国家而制定的预防性核打击计划。艾森豪威尔制定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声称只要军事上有需要就使用核武器,但此时美苏间相互威慑的战略格局已经开始形成,并且在局部战争中这一战略也并不实用,同时,这一战略也面临着空前的国际压力,特别是来自盟国的压力,因此,不使用核武器的规范即使在这样的极端战略下也得到了延续。肯尼迪时期,美国采取“灵活反应”的核战略。这一时期,美苏“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均势已经形成,两国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降至极点,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印边境战争、中国获得核武器以及越南战争等事件中美国都曾有过使用核武器的想法,但最终都没有实施。这段时间及以后,核裁军和防扩散领域一系列条约的签署使得“不使用核武器”这一非正式规范在核大国的行动中得到了延续。冷战结束后到小布什时期,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已经远胜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虽然美国在这一时期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甚至将核武器的使用权下放至战区司令一级,允许对所谓“无赖国家”和恐怖组织进行先发制人、预防性或报复性的核打击,但美国在很多军事行动中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核武器。奥巴马上台以来提出“无核世界”的理念,无疑将继续维护这一非正式的国际规范。
  “核武器自从美国1945年用过之后就没有再被使用过,这是我们可以提出新的方法和理念来减少核武器威胁的事实基础。”阎学通说:“如果全世界能够签订一个《不使用核武器公约》,那么它将一定程度上减少核扩散的威胁,减少核威胁,同时减少发展核武器的动力。”
  这样一份希望中的《不使用核武器公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阎学通着重介绍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提出的六点建议:
  ――所有核国家均承诺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对加入该公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所有核国家均承诺停止研制和装备新的战役战术核武器,包括低当量核武器,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全部销毁战役战术核武器。
  ――所有核国家承诺不向非政府组织转让军用和民用核技术。
  ――所有核国家应自觉避免执行有可能导致另一核国家将常规武器误认为核武器的军事行动。
  ――加入该公约的无核国家承诺不对有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所有国家承诺共同反对核国家在官方表态或文件中使用具有核威胁含义的语言,并有责任对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意图进行揭露和谴责。
  
  核大国应该负起责任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也是惟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多年来,中国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各核大国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对于此次核峰会上中国是否会将关于《不使用核武器公约》的设想提交讨论,阎学通说:“关键问题不在于中国能不能提出这个建议,而在于这个建议能否被这次峰会普遍接受。因为美国不愿意接受这一点。国际社会是个大家庭,这其中,弱者往往向强者学习。强者不起带头作用,老是违反规则,那么弱者也会去效仿。”
  历史证明,凡是得到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的国际规范或国际法规则,就容易在国际社会推广并得以遵守,反之,其使用范围和效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因此,加强“不使用核武器”规范,有核国家是关键,有核国家中的五大国更是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是美俄两国要发挥表率作用。
  
  中国核安全态势与突围
  
  早就有人提出,在中国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核包围圈。尤其是去年5月朝鲜进行核试验之后,中国的战略安全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考验。
  
  周边核安全态势严峻
  “中国周边总体的核态势是,美俄的核能力虽然最强,但对我们进行核威胁、核打击的可能性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大下降。” 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研究部主任张沱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但是印巴拥有核武器,朝鲜正在发展核武器,伊朗坚持发展核计划,这些使得我们周边核安全态势不妙。”
  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核大国的超级核能力尽人皆知。据估计,美国目前拥有大约2200枚已经投入部署的核弹头,而俄罗斯则拥有2790枚,两国眼下拥有的核弹头达到全球核武总数的95%。即便按照今年4月刚刚达成协议的新的裁军协议,美俄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不得超过1550枚,两国仍然有着惊人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美国在全球部署的反导系统对于洲际导弹数量少的中国,也是十分重大的威胁。
  据张沱生介绍,历史上,美苏曾经给中国造成非常严重的核武器威胁,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力量,美苏之间启动核裁军,中国与两国关系得到缓和,加之冷战后国际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领域出现的良好势头,到9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的核安全态势已经有了明显改善。“这一时期,我们跟美国签订了互不瞄准的协议。而我们跟俄罗斯既有互不瞄准、也有互不使用的协议。”
  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公开进行五次核试验,正式跨过核门槛。2009年7月26日,印度首艘自制核潜艇下水。1998年5月28日和30日,巴基斯坦进行了六次不同当量的核试验,紧随印度之后正式跨过核门槛,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研制巡航导弹的国家之一。
  “印巴相继进行的核试验,严重打击了当时核不扩散领域的良好势头,也给中国周边的核安全态势带来了重大变化。”张沱生说:“印巴两国之间有着尖锐的民族、宗教矛盾,历史上有过三次战争。双方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争端至今争执不下,所以印巴有了核武器对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构成了很大威胁。但核武器也有效遏制了双方的大规模冲突。”
  据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核政策项目组估计,印度现在大约有50枚核弹头,巴基斯坦大约有60枚。目前,两国都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也没有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东北亚地区的核扩散态势也令人担忧。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朝鲜就利用苏联提供的研究用反应堆开始核技术研究。1985年12月,朝鲜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1年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朝鲜采取强硬外交方针,朝鲜遂于2003年1月10日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重启核研究活动,并于2006年10月9日和2009年5月25日进行了两次核试验。目前外界尚不清楚朝鲜大概拥有多少枚核弹头。但国际防核扩散专家表示,朝鲜拥有至少能够制造6~8枚弹头的核材料。
  张沱生说:“如果朝鲜核扩散的势头不能制止,将是对核不扩散机制的又一次强烈冲击。更重要的是,如果朝鲜最终实现了核弹头武器化,跟国际社会的关系得不到改善的话,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日本、韩国可能都要寻求发展核武器。伊核问题同样有引发连锁反应的风险。”
  非国家行为体对中国构成的威胁也正越来越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的挑战。近些年来,针对中国发生的小型恐怖主义袭击已经不少,尤其是在海外,针对中国公民的绑架案件经常发生。而核恐怖主义也有可能成为威胁中国的新的不确定因素。
  “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恐怖主义组织盗窃核武器、制造粗糙核武器、攻击核设施、利用脏弹、实施网络核恐怖主义等威胁都已经被人们广泛关注。”张沱生说:“中国本身是有核武器而且大力发展核电的国家。由于能源危机,核电也正被中国周边的各个国家利用。周边国家核电站增多,核材料就会增多,被非国家行为体利用的风险就会增大。还有一些西方国家担心,巴基斯坦不稳定的政局和朝鲜未来政权的变数,有可能造成核武器向非国家行为体的扩散和不理性的使用。”
  
  中国的核战略表述
  某种程度上说,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核战略始终连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为中国核政策的核心,在1964年中国第一次成功核试验后即确立。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1984年5月,中国第二炮兵部队(以下简称“二炮”)开始担负作战值班任务,而一直到上世纪末,二炮的教科书中对中国核战略的表述,都是“有限报复”。事实上,究竟如何表述中国核战略,一直存在争论。
  中国官方文件第一次提及“核战略”字眼,是在《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该文件首次将中国的核战略表述为“自卫防御”。在《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自卫防御”再次作为中国核战略提出。该文件写道:
  “第二炮兵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严格执行中央军委命令,以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为基本使命。第二炮兵所属导弹核武器,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在国家受到核威胁时,核导弹部队将提升戒备状态,做好核反击准备,慑止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国家遭受核袭击时,使用导弹核武器,独立或联合其他军种核力量,对敌实施坚决反击。”
  可以说,中国执行着一种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执行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
  
  转变认知角度 增强战略互信
  如何应对中国被核武器包围的现实,阎学通教授认为,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十分重要:
  “我们首先要跟周边国家,不论是有核、还是无核国家,都要搞好关系。因为只有敌对国家之间核武器构成的威胁才是真实的。朋友之间核武器构成的威胁是有,但是比较小,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不担心英国有核武器的原因所在。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减少周边国家的核武器对我们造成威胁,就要坚持睦邻友好政策。”
  事实上,中美、中俄之间都已经通过磋商签署了双方核武器互不瞄准的协定,这正是中美、中俄增强战略互信的积极成果,在中国面临的核包围圈中极大地保障了中国地缘政治上的安全。
  继续通过多边努力,在国际机制下推动中国周边的核不扩散进程,显然也是中国政府必须积极应对的。国防大学教授杨毅少将认为,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继续坚持在六方会谈的框架下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问题。
  杨毅说:“至于如何应对其他潜在的核国家,例如韩国、日本,我们要跟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我注意到,当希拉里谈到朝鲜已经拥有核武器的时候,她重申了对韩国的核延伸保护,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关切。在中国周边,我们要防止核扩散螺旋式地继续发展。”
  尽管存在遭受核武器包围的现实,但复旦大学沈丁立教授并不认为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十分恶劣,因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安全,存在着认知角度的差异,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照顾到他国的利益关切。
  沈丁立说:“我们(从本国的角度)认为中国的核武器是世界安全的重要来源。首先,中国的核武器使得中国更加安全,因为我们不会用核武器首先攻击别国,但我们希望通过核武器的威慑使得别国不敢侵犯我们。就保卫中国大陆而言,这个目的基本是成功的。潜在对手的侵略意图被成功慑止,这也更有可能使其免犯错误,也使得他们安全。我们周边的国家实际上也怀有与我们类似的想法,但其中的主角是自己。例如印度就可能认为,印度的核武器是为了免遭他国入侵,是印度有了核武器才使印度安全,而绝不是中国有了核武器之后印度感到更安全,但印度绝不会用核武器首先侵犯中国。印度可能认为,核武器有助于其他国家避免将冲突强加给它,这样也可使它们免除遭受印度核报复的可能,所以它的对手也将更安全。因此,各方说安全,一定是有个以己为主的安全观。但若各方都能同时站在他国角度为人着想,其安全观必然更为豁达,各利益相关方的总体安全将有可能扩大。希望别人对自己友善,就一定也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将则表示:“中国的核安全需要依靠国际社会的努力,依靠外交,包括我们学术界的努力,建立一些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应该是公平的,至少是相对公平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核国家对中国或其他国家使用核武器。”

相关热词搜索:是个 无核 世界 无核世界只是个传说? 世界无核化 半岛无核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