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的脑温暖的心 坚定的心,冷静的脑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感受美国      圣莫尼卡是大洛杉矶地区一个紧邻太平洋的海滨城市,一年四季游人不断。虽然早春的海风还有些寒意,但沙滩上已经躺着不少老老少少,尽情享受加里弗尼亚的迷人阳光。一对对只穿着T恤、脚踏滑板的男男女女,在沿海小路上无忧无虑地穿行,自由自在地大喊大叫,那份单纯和快乐,让我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说真的,我有些嫉妒。比起大洋对面那块已耕耘了几千年、不堪人口重负、而且历史上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场兵荒马乱的土地,这里的确是一块新大陆,一块更年轻、更活泼的新大陆。我相信每一位刚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有和我类似的体会。站在海边,极目远眺,天水一线,浮想联翩。记不得谁讲过,"美国在二战中靠生产更多的大炮打败了德国,在冷战中靠生产更多的黄油打败了苏联"。今天,美国又在生产什么呢?信息高速公路,太空探测,华尔街神话与克林顿盛世,好莱坞与NBA,对了,最新的《纽约客》杂志说将在5~10年内攻克癌症……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我不知道优越是不是一定带来谮妄,但显而易见的是,美国正试图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比冷战时更大、也更具支配性的话语权利,它正努力为世界生产一套"新秩序"。在它每年发表的人权报告中,指责的国家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细。人道诚可贵,自由价亦高,但当你认为只有自己"得道",动不动就要"替天行道",甚至还要用炸弹去"传道布道"时,人道正在经受另一种嘲讽。有人把科索沃战争拔高到"二战后第一场为了人道目标的战争"、"从此改变了战争的性质"的高度,"人道"在这里已不仅是误用,更是对战火冤魂的亵渎。
  我久久地凭海而望,我曾乐观地相信,只要大洋两边的两双手握在了一起,它们就不会再分开。从某种角度看,今天这两双手是越握越紧了:截至1999年,美方已在华投资了28626个项目,总投资金额524亿美元。1999年,双边贸易额近615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四大贸易国,美国更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国。每年,有超过100万的中国人和美国人越过太平洋相互往来,双方合作的领域和程度不断在开拓深化。就在几天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行的一场中美对话会上,我听到美中商会会长坎普又在大声疾呼国会应尽快通过支持中国加入WTO的文件,并把中美间的此次协议比作"中美建交后美国对中国最具深远正面影响的一个范例"。在他看来,通过WTO协议,美国是享尽利益(allthegreatbenefits),中国是尽享挑战(allthetoughchallenges)。中国要做什么?美国要做什么?在坎普的幻灯片上,中国要做10件事:到2005年,将总的平均关税由24%降至9%;更快地优先将部分美国产品的关税在2003年前降至7%;2005年前取消对高科技产品的关税;削减一半的农产品关税;对美国多项农产品开放市场;给外国公司完全的贸易权利,消除国有的外贸公司;开放电信、保险、银行、保障、音像等服务业;显著增加外国电影的放映量;开放互联网投资;加速降低汽车关税。而美国呢?"只需要通过给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然后收下这些利益。"就这么一条。坎普的理解,我不敢确定条条属实,但很清楚,中美间的WTO协议,美国商人绝对乐见其成。
  按常理,有如此丰厚之所得,美国对中国多些尊重是起码的一种态度。但情况远不如人之所料。素以中国研究见长的加大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位亚太研究专家说,中美面前有两条同样宽广的道路,一条是和平相处,一条是"新冷战"。而现在,正如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鲍姆所言,中美关系正处在"多事之秋","一方面,许多中国人相信美国正在寻求一种旨在遏制中国在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中的上升势头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许多美国人相信中国过去20年的现代化,尤其是军事的现代化,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一种潜在的威胁。"UCLA所举办的此次中美对话会,亦明白指出,中美关系已到了十字路口。轰炸使馆、政治献金案、核间谍案、售台武器、人权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所有这些,都让中国人的心蒙受着一次又一次阴影。
  
  中美关系的客观现实
  
  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描述,相信又是一项时髦的政客谈资。适逢台湾大选,北京的《白皮书》发表,中美关系将面临新的考验。美国已习惯了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只要一直拖下去,美国就一直享有发言空间,此为其战略利益之所在,决不会轻易放弃。北京决心打破长痛的僵局,把话进一步挑明,实在是迫于无奈。台独的声音昭然可闻,美国的操控时时可感,北京必须亮出不惜一战、不愿受制于人的底牌,才能将台海局面多少导入统一的正轨。前来UCLA参加会议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在演讲中说,《白皮书》已经表明,"如果台湾投票独立,那么就等于投票选择战争。"洛杉矶的一位华侨领袖说,《白皮书》不是针对台湾某个特定的候选人,而是为台湾问题划了一条清晰的底线,让他们心中有谱,不要为选情走得太远。
  同时,它也是台湾统一的催化剂。"北京方面已由耐心等待,变为推动谈判达到统一,谈最好,但你不谈,也要统一。这就大大压缩了台独的空间。北京不会看着你一边不来谈,一边在各个层面加紧本土化。台湾要避免动武,必须谈判。"贾庆国说:"为了台湾统一,北京可能在谈判条件上作出极大的姿态,不仅包括原来所说的让台湾保留军队等,统一后的中国,就是更改国名也是有可能的。"无论是留出足够的谈判空间,还是封死台独的变向作业,可以看到,进入2000年之后,北京的姿态比以前更为鲜明了。如果台独势力仍无动于衷,公布统一时间表或许就是不久的事。在中国统一的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下,美国的举动,仍会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变量。
  克林顿3月1日称,美国的政策和20年前一样,都是"一个中国",但美国认为必须和平解决。还是希望维持现状。更令人担忧的是,美众议院已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将美台关系纳入准军事同盟的范畴,如参议院通过,将给中国统一平添潜在的巨大障碍。中国的事,却要时时考虑美国的反应,这就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现实。到美国后,发现美国的确有很大的包容性。原来听说这里是"大熔炉",而现在这一理论已经落伍。因为,"熔炉说"仍有多种文化汇为一炉、定于一尊的味道,现在强调的是完全的多元化,即多种文化并存,各行其道。大学课堂上,盲人带着导犬来上课,聋子还有专门的志愿者在前边给他打手势。在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系统规范下,各种肤色、背景的人都能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当然,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此情彼景,心中经常浮现出同一个问题:国内如此开放的美国,为什么对中国怀有如此多的不解乃至偏见?
  这问题当然不是只提给美国人。回想20年前,甚至这20年间有些时候,美国在中国人心中又是一个什么形象?是一个要被埋葬的帝国主义代表呀(一个教历史的美国教师曾问我这是为什么)!历史的深深的积怨,并非相逢一笑就能泯却恩仇的。政治家的有些话语,也许只是一时之用,但对普通民众来说,却可能当成长久的事实存进心里。
  美国思维的背后
  
  粗粗清理一个月来的思考,我想,美国对中国的不解和偏见,大概有这么一些原因:
  第一,两国天然的差异。历史长短,自然条件,建国里程,人口来源,宗教信仰等,差别都很大。隔着世界最大的大洋,历史上的交流和来往的方便性都不够。
  第二,近一两百年,中国内乱外患,相当长时间游离于现代化潮流之外。与此同时,美国风云际会,逐渐成为"世界霸主",一进一出,差别更大,共同语言亦更少。
  第三,长期以来尖锐的意识形态冲突。反共产主义(anti-communism)是美国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立场。我颇为不解地问过几个美国老师:"即使你们不喜欢共产主义,但把是否参加过共产党、是否相信共产主义这类问题写进公民入籍试题,将其和纳粹党并列一起,这未免太风马牛不相及了吧?"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也分不很清,但那都是对我们生活方式(wayoflife ) 的威胁。我解释说中国正在搞市场经济,有很多私人企业,尊重私人权益。他们又不解了,那怎么是共产主义呢?
  第四,现实的冲突。从过去的韩战、越战、冷战,到今天的贸易战,人权之争,台湾问题,中美现实的冲突几乎没有停过,可说是一路吵过来的。
  第五,缺乏交流。据说美国75%的国会议员没有出过国,所以有些中国人看来"小学生都懂的问题",美国议员的确不晓得,也不奇怪。
  第六,思考习惯与表达习惯的不同。美国人讲求个性自由,喜欢发表不同意见,俗语有"两个美国人,三个观点"之说。但同时,表达观点时,美国人又很注意技巧。中国人讲究中庸,很能忍耐,但忍到一定限度,就会强烈爆发。在UCLA会议后,我问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李惠英女士有何印象,她说,中国人有一个毛病,觉得自己委屈,但给你机会发言时,要么准备不充分,言之无物,要么太刻板,都是"纯官方语言",不像美国人,很会利用舞台,讲得别人想听。
  第七,体制的不同。美国人不太相信政府,对政府的要求不是高效,而是权力越少越好。当年,《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杰斐逊有言,"Hegovernsbest,hegovernsleast。"管得越少越好。三权分立,加上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都是为了限制某一方权力过大。美国人对政府天然怀有戒心,没什么"鱼水深情"。因此,看到所谓中国政府对人民如何如何的报道,就信以为真。
  第八,美国传媒"妖魔化中国"的影响。自1989年"六?四"之后,美国传媒对中国的主要报道兴趣似乎就没有离开过人权和异见人士,近年更开始以"中国威胁论"为前提,对中国这个"假想敌"进行"妖魔化"(Demonizing)。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新闻系主任斯切尔说:"媒体现在太多极端化的立场了。"《纽约时报》驻上海首席记者费森(SethFaison)指出,美国大众传媒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故事来吸引大众兴趣,而不是去系统地校正中美关系的失调和误解。《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更写到,"我们的传媒一次次地报道中国的异见人士的入狱和获释,似乎那里只有这一个故事","西方传媒已沉溺于那些负面的、表面化的陈年老调里","如果我们的传媒要有高尚的道德标准,那它就有责任提供那种符合我们的民主体制和我们自炫的新闻自由的新闻,由此才能为一场更平和、更理性、信息更透明的争论创造基础。"我感到,美国不少有识之士对"妖魔化中国"已经看不惯了。
  第九,"冷战思维"的影响。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安文彬说:"有些美国人习惯了这么一种思维,如果发现不了敌人,就创造一个敌人。前苏联解体后,目标就是中国。"
  第十,台独势力和台湾当局的影响。一边用大把钞票购买武器和开展公关,一边以世界新的民主样板和经济楷模自居,台湾备感优越;一边是北京在统一的大是大非上针锋相对,一边是所谓"国际空间在打压下日渐缩小"(目前与台湾有邦交关系的国家只有二十几个,台湾担心一旦到了只有个位数的地步就会由"量变到质变 ")
  ,台湾大叹悲情。如此状态,又不肯回头是岸,只好跨洋越海,寻求美国的支持。在 UCLA的会议上,一些台独分子的发言让我很开了点眼界。有人竟说,二战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只确定了日本归还台湾,但台湾交给谁并没有定。真是想"独"已经到了"偏执狂"的地步了。
  
  以更宽广的心去融入世界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问:中美间有这么多障碍,中国早该多说点 " 不"了。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能更硬一点?这问题我也反反复复地问自己,有时真觉得心气难平,眼睛发酸。我想,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说和美国并没有诸如抗美援越那样的冲突感受,也没有前辈们经过阶级斗争年代对美国留下的思想阴影,相反,我们至少都是美国产品的爱用者,对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也多有向往。我们尚且看不惯美国对中国的一些做法,我们的领导人,那些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者,能看得惯么?显然,中国选择与美国发展建设性的友好关系,一定有其更深远、更合理的考虑。
  首先,我想我们的领导人一定认识到,尽管中美间差异巨大,但是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而且直到今天它仍是最强大的国家。如果说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话,那么,这一两百年,中国的作为实在让我们汗颜。相反,美国在建国200年的短短时间里,应该说在许多方面都出类拔萃,助益了人类。中国要吸收人类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首先就要吸收美国的文明精华。在接触中,会有不适应,会有斗争,但这些东西不应成为放弃接触的借口。两个这么大、又有这么大差别的国家能走到一起,有些磕磕绊绊是正常的,这既是现实,又是应有的襟怀。其次,发展中美关系是对我们的人民真正负责任的态度。20多年来,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道路上,透过美国这扇窗口,通过中美间各种层次、各个方面的学习与合作,不仅加强了了解,而且中国也获得了极大的收益。
  这收益有经济的,也有观念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现实的,也有可能在未来"变现"的。如果这20年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20年,我们的收获会有今天这么大么?我们历史上吃"狭隘民族主义"的亏吃大了!
  最后,以建设性的心态处理中美关系,也是对世界负责的态度。20多年来,中国日渐富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渐渐凸显,本身就是维护和平与稳定的一股力量。把世界引向何处,中国肩负着责任。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亦是责任的一种体现。从20多年前开始改革,到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中国人对自身在未来世界的位置,有着实实在在的信心。这信心绝非当年"超英赶美"式的信心。
  中国还有大量难题待解,还需更大的打破禁忌的勇气,但谁都不会同意将开向世界的列车再开回去。我们的希望,正在于此。
  在UCLA的会议上,一位中国学者说:"由于双方的共识和分歧都很大,因此政府的导向就显得更重要。"多做信任的加法,多做加深了解的加法,无疑是明智之举。中国的底牌,美国很清楚,不去触犯它,就是在给两国关系做加法。同样,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表明立场,但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囚禁在委屈的悲叹里。20年了,中国人,你的心应该比过去更辽阔,应该比他人更宽广。□(注:本刊总编辑秦朔目前正在美国做短暂的学术访问。)

相关热词搜索:冷静 坚定 坚定的心 冷静的脑 美的冷静心 冷静心空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