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因素 [日本企业在华竞争力为何下降]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在美国和欧盟的夹缝里      在1999年,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在件数、合同金额上都出现继续减少的趋势。1~3月份,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件数为216件,比去年同期减少5.68%;合同金额为4.62亿美元,同比减少22.94%。这意味着从1979年至1999年,日本企业在中国以占领市场为扩张的战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它还表明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已开始下降。
  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最初有80%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非制造业和食品、纤维、造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中国原材料价格低,日本企业便从中国进口原材料,然后到本国生产,再出口到中国和其它国家,获得很大利润。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大滑坡,一些产业出现了萎缩。近年来,日本将许多已失去竞争优势、国内不需要再投资生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但这一次,日本企业遇到了麻烦,它们低估了中国市场竞争的难度。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的李光辉先生认为,日本企业大多数对中国投资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缺少长远的投资观点。日本企业大多数把对中国投资视为是日本国内市场的延伸,只想获取更多利润,缺少对中国投资的战略分析,一旦其它国家在中国的重要行业投资时,日本企业也相继跟随,但为时已晚。如过去中国希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来中国投资建厂生产汽车,但丰田公司却低估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前景,迟迟不愿大规模进入。
  而早在1980年,德国大众公司就与中国有关部门商谈在中国生产1.5万辆轿车的计划,并于1983年在上海试验性地组装了1500辆桑塔纳轿车。大众公司之所以能在中国轿车市场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就大规模地投资,主要是出于对中国长期投资的战略考虑。大众公司认为,中国经济开放的深入,会推动一个很大的轿车市场在中国形成。当日本汽车公司在欧美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发展困难加大,想回头进入中国轿车市场时,中国市场的机会已被欧美的汽车公司取得。在福利待遇方面,日本企业给中国员工的工资比欧美企业低。在重要的职位上,欧美企业愿意用一些在国外留过学,并了解中国市场情况的中国人,来开拓中国市场。而日本企业的一些重要的职位则很少让中国人来担任,这也是阻碍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开拓的一个原因。
  日本企业过去在追赶国际工业水平时,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但日本企业对中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却很少转让,只在中国进行一些劳动密集型贸易加工和简单的产品组装零部件生产。
  尽管日本企业从90年代以后,制造业的投资在中国显著增加,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日本国内失去或正在失去优势、并逐渐被淘汰的技术。而欧美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是从长远利益出发,所投资的项目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如电脑、微电子、通信等。
  可想而知,日本企业用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在中国投资,不但无法跟欧美企业竞争,反而会落后于欧美企业。此种情况还暴露出日本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于国际经济的发展。
  从进入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情况来看,美国的跨国公司在1997年有175家,平均收益在6.19%,而日本为112家,平均收益在0.52%。
  以上数字表明,日本跨国公司的营业收益率远远低于美国跨国公司。很显然,通过经济战略的调整,美国企业又胜利迈向世界经济和技术的领先地位。
  而欧元的问世,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欧盟国家领导人已认识到中国在亚洲的重要影响,欧盟国家的企业也希望扩大对华贸易。基于这种利益考虑,欧盟国家领导人不断来中国访问。美国与欧盟两大利益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将使日本企业在华的竞争变得更加困难。
  
  还能在中国市场上顺利扩张吗?
  
  日本企业对产品的完善,与其对生产过程的改进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机器制造厂与使用该机器的公司联合进行机器改进,并在使用过程不断改进,这就使得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一度称雄中国市场。
  但现在日本企业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顺利地在中国市场上扩张。改革开放使民族工业迅速崛起,可以说整个90年代,是中国名牌企业向日本产品发起有力反击的时代,中国企业甚至开始向国际市场迈进。
  应该说,中国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实际是中国商业文化价值的建立,它将使大批企业家站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个人价值的实现等角度去担负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并由此产生中国的商业精神,而这种商业精神的崛起,将使日本企业过去所向无阻地占据中国市场的时代不复存在。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并认为私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私营企业不仅是挑战日本企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已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先锋。日本有关人士也指出:在中国的私营企业里,有一些可能成为21世纪的"索尼"公司。它们的崛起,将极大地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一个可以让中国的企业家进行扩张的商业环境里,他们是可以创造经济奇迹的。
  
  产业再生计划是一个梦吗?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已认识到经济体制与技术创新落后,给日本在全球的竞争力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在1999年2月,日本小渊惠三首相的直属咨询机构向首相提交了一份"面向21世纪重建日本经济"的研究报告,其中包括全面实施日本产业再生计划,迅速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并提高竞争力。这个"产业再生计划"实际上是日本商业精神的一次再造,日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地位,其目的是推动政府、企业、民间机构,通过如何增加投资,淘汰落后设备,精简过剩人员,鼓励日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变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改革的推动下,日本一些跨国公司开始进行战略调整,三菱公司制订了面向21世纪的自我改革计划。丰田汽车公司认为,现在公司进入了"第二次创业期",并制订了以推进本地化、扩大进口为代表的"新国际商业活动计划"。索尼在发展硬件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收益不断增加的软件产业。东芝的第一个变革是企业内部公司制,该变革以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力量为基础,以市场为中心,将企业内的各公司重新组合,彻底强调独立性和自律性。
  然而日本要实现产业再生计划,以求企业走向创新,就必须要进行企业文化改造。日本企业一贯注重集团精神,压抑个人创新意识。而90年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由信息革命引起的,它要求个人要敢于创新,以创新来推动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因此,日本企业必须注重个人创新,否则,产业再生计划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从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日本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上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制订长远的投资战略,真正向中国投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必须调整投资结构。□
  (编辑:张良摄影:蔡惠中)

相关热词搜索:日本 在华 竞争力 日本企业在华竞争力为何下降 日企在华竞争力下降 日企对华投资下降影响有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