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转向好的市场经济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转折时期的问题      今年“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入第三个五年。顺此,完全呆以说,我们处在新的门槛上。新的门槛,有新的问题。新的问题,规定着我国发展的大方向。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个新问题,就是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庆当是什么样的,亲折方向就是推动中国朝着好的市场经济转变,避免滑入坏的市场经济的烂泥中。
  在今年“两会”天幕前,我国舆论界爆发了一场股市大讨论。这场争论虽然围烧股市黑幕展开,但是,究其实质,乃是建立一个什么机关报市场经济的问题。在这场争论将要平息下来的时候,争论的“始作俑者”吴敬琏先生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了一篇两个版的总结性文章,他在该文最后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20年之后的世纪之交,围绕中国的证券市场的问题和发展作一个深刻的反思和讨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助于民众、企业界、经济学家以及政府官员加深对于中国如何走向市场经济之路的思考,避免滑入‘坏的市场经济’而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这关系着全体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福祉。”由此可见吴敬琏已经超出了证券市场的眼界,进到了更高的层次。或许我们可以把吴敬琏提出的问题称之为“吴敬琏问题”。
  一个民族在时代转折时期的重大问与此同时上晚都要被提出来,一个民族的幸运在于,这个民族总是在正确的时候产生一位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而且这个声间部是在正学的时刻被这个民族听到。由吴敬琏系统提出的这个问题,就属于此类。
  我国自1992年开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过10年的摸索,终于使一部分人从市场经济的浪漫主义情怀中走出来,分辨出“好的”和“坏的”市场经济。这种转变符合事物演变的逻辑:最初,市场经济是一个理想民,是一乌托邦,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一个阵地,而当市场经济被稳固地确立之后,接下业的事情就是市场经济内部的建设,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模式问题。“选择”背后,有着利益的分殊
  这个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得到了强烈的共鸣。在“两会”上,它以政府机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节器整、垄断问题、规荡市场秩序、收入分配问题、信用问题等形式体现出来 。在“两会”结束时朱总理的记者会上,记者提出的和总理谈论的从多问题,似科都围绕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下一步怎么走。
  
  有信用才有魅力
  
  “坏的”市场经济是不是抽象的,它部是以十分明确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当然,市场经济不存在于乌托邦中,它是具然,市场经济不存在于乌托邦中,它是具有最广泛包容性的一种制度,它对于人类的缺点相当宽容和同情,它没有规定一个道德标准,规定什么人可以交易什么人不可以交易。对人的约束,主要体现在对市场规则的服从上。因此所谓“好的”“坏的”市场经济总是同市场的制度基础、市场规则以及对制度和规则的执行联系在一起。好的和坏的市场经济部是制度性的。好的市场经济就是有好的市场规则的经济,而好的市场规则,在现代则体现为好的法治基础。
  比如,不断披露出来的“造假”事件给人们这样一印象,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够免于造假。全国人大代表曾宪法梓在今年的“两地”上说:“我现在都不愿上街,一出门就可以看到假‘金利来’,真是伤心呀。”他还说,金利来打假打了10年,而假金利来反而越打越多。曾宪梓“不愿意上街”的话给笔者极大的震动,它说明我们的街道、我们的市场已经沦为没有魅力的地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下大力气在所选择的几个城市里都建上一条没有假货的街道,但是一个城市只有一条街道没有假货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一条街是不是太少了呢?这是令人深思的。造假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比如,最近广受关注的证券黑市问题便暴露了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造假问题,从奔走上市开始,就编造假数据假业绩。至于统计中弄虚作假,则更是常见的现象。
  假货泛滥说到底是一个信用问题。"十五"规划纲要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朱总理在报告中讲"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的那段话,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长时间的掌声欢迎。
  信用问题当然不止是指假货的盛行,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有可能发生信用问题,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政治过程等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信用问题。信用问题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不可能一个领域有另一个领域却没有。如果一个经济体中广泛地存在着造假,那么,我们就需要检讨其制度基础。
  目前的信用危机是制度转轨中出现的问题。当我们由命令型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意味着原先建立在命令基础上的信用体系需要转变,比如原来资源流动依靠调拨,政府说了算,而现在则要靠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节,依靠交易。原来的体系中也存在着欺诈,单位之间,下级对上级之间,欺诈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与转轨中的信用问题比起来,那确实是小巫见大巫。在转轨时期,信用作为一种制度和文化供给,还没有稳定地建立起来。尤其是在转轨时期负责制度供给的政府,存在着"失信"的问题。中国文化中有"以吏为师"的传统。时代不同了,"吏"已经成为人民的公仆。但是强调政府在信用问题上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仍然是正确的,因为信用首先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天然地同政府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好的法治
  
  自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以来,已有近10年了。但是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市场经济还是被简单地理解为"圈钱经济"--只要弄到钱,就是成功者,目的既已确定,手段就无所谓了。信用带来的好处还没有显著地得到体现,守信用的人,不一定比不守信用的人获得更多的好处。
  信用,说到底,就是对法治的尊重和敬畏。对法治敬畏的前提是要有法治,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其次,要有对法治的尊重和敬畏,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有法治,信用就有了依据,有了对法治的敬畏,信用就深入到了人们心灵深处,成为一种自觉的要求。反过来说,信用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法治基础或好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而与其相应的对法治的尊重和敬畏也没有建立起来。
  对于什么是好的法治,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进行了很多研究,他们特别强调两个方面,其一,政府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约束,它的行为应当服从这种约束,这项原则已经体现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中了。其二,政府有效地行使职权,法律规定赋予它的职能,应当有效地行使,比如,保证合同的执行,保护产权,打击黑势力等。
  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离不开这两者。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应当是有魅力的市场经济。
  
  地方:转向市场秩序的竞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也受到地方官员的重视。
  每年,人大、政协中的各地官员总要借两会的机会阐述本地的发展思路,当一回"发言人"和"形象代表",今年也不例外。与往年比起来,今年这些"发言人"有了一些变化。前几年,他们热衷于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趁"两会"之际搞公关,"跑部钱进"。今年,这种现象似乎少了,我们认为这是可喜的变化。那么地方之间主要在哪些方面展开竞争呢?我们有一个观点:地方之间不妨把竞争的着眼点放在市场秩序方面,构筑好的市场秩序"高地"。从优惠"主义"转向好的市场经济"主义"。
  首先,好的市场经济主要是指有信用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经济体制,这是好的、有魅力的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特征。如果一个地方政府总是处处护着自己地盘上的人和事,法制只是地方保护的工具,对自己人讲法治,对非自己人睁只眼闭只眼,地方利益高于法治,那就谈不上好的市场经济。
  好的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征,我们认为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要廉价。政府的职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它更为根本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价格就是政府的预算和法律规定的预算外收入。但是,在相当多的地方,政府是不满足这两项收入的,政府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乱收费问题。一些干部还把企业、农民当作报账的地方,很多企业就是被吃死的。这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的合法收入不是用来提供公共产品,而是用到了别的地方,比如建宾馆,搞投资,给干部发奖金,行政费用连年超支。政府产品的高价格是众多问题的表象。看一个地方的市场经济秩序好还是坏,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一看它提供的服务是什么价格。
  好的市场经济的第三个特征,是要为企业家创业提供规范的环境。在一些地方,口号喊得震天响,开出的条件也很优惠,但是政府的干预在每一个环节上几乎都存在。企业家所进入的是"官场",而不是市场。企业家精神扭曲成在官场中的左右逢源。那些在官场中有办法的人,那些权力掮客往往被当作经济"能人",而真正的企业家则在这种消磨中丧失了做企业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政府缺位给"黑社会"留下了活动的空间,"黑社会"团伙承担起了"发展"和"保护"职责。
  好的市场经济的第四个特征,是收入分配上是否存在说得过去的公平,是否塑造了有同情心的文化。如果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权贵为所欲为,贫困者得不到救济,生活、健康得不到保障,那么这样的地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还相距甚远,当然就是缺乏魅力的。
  最后,一个地方是否具备了上述特征,要靠人民来评判。一些地方总是重视上面的官员和外来者的评价,确实,使"远者来"是一个地方有吸引力的标志,但是,最好的评判者还是当地的老百姓。当地老百姓是否愿意在这里栖息应当是该地市场秩序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市场经济 转向 转向好的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