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基:阵痛中突围的铁腕改革者|铁腕行动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今天,严重的腐败依然困扰着社会,人们怀念朱?基治腐的“铁腕”。同样重要的是,今天也需要朱?基式的魄力和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兴利除弊,根据发展的情况解决新的矛盾。   9月2日,朱?基的新书《朱?基答记者问》在全国公开发行,半个月之后,听说已经发行70万册。热销的背后,说明民众对朱?基的怀念。
  对老百姓来说,朱?基的感召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反腐败的决心和魄力。他有一句名言当时激起强烈反响:“我这里准备了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1口留给我自己。”这句话至今仍然记在老百姓心上。他力主查办的厦门远华大案牵涉很广遇到很多阻力,但最后还是办得很有成果。今天,严重的腐败依然困扰着社会,老百姓恨之入骨,成为引发动荡的巨大风险。当此之际,人们怀念朱?基治腐的“铁腕”是不奇怪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当然觉得朱?基的反贪决心值得称道,但我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他力倡并推动改革。改革之难,众所周知。他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中国的改革立下汗马功劳,也为日后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比如中国加入WTO,朱?基做出了巨大努力,排解万难,以坚强的毅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促进了最终突破。中国实际上是一个赢家。加入WTO之后几年的实践,证明了事情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出现崩溃,情况与他们估计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这说明当初朱?基的努力卓有成效。
  再比如,朱?基执政期间,以极大的魄力主导推动了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这些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由于缺乏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也产生了一些争议。
  朱?基的改革,在探索进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不是改革的错。比如对于国企改革,很有些人发牢骚,指责朱?基。的确,国企改革3000万工人下岗,但既要改革,这就是躲不开的,可以设法安排重新就业。国企改革解决了多年来积重难返的严重问题。一方面,民营企业获得巨大空间,现在民营企业能够容纳2亿人就业;另一方面,是国企收缩战线之后,改变了以往靠贷款过日子年年亏损导致金融坏账激增的局面,开始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接过接力棒,在新的改革过程中兴利除弊,根据发展的情况解决新的矛盾。假如要求朱?基的改革一开始就十全十美,那是求全责备,是幼稚的不可取的态度。看看现在奥巴马的医疗改革遇到了多大阻力,美国医疗改革走了那么多年还问题重重,可见改革需要不断解决新问题。
  
  住房制度改革的魄力
  
  1998年启动的住房制度改革,打破了过去的所谓福利分房制度,成功地推动了一系列后续发展。因为房地产是关联极广的产业,能发挥很大的带动作用。
  住房制度改革以前,分房只在城市的一小部分人当中进行,主要受益者是干部。城里的私企员工根本没有分房一说,集体企业的工人没有门路,住房困难,但也谈不上分房。即使在国企业人分房也是望穿秋水,难上加难。只有各级干部即当官的才是享受分房待遇的主体。什么是福利?帮助弱势群体才是福利,给李嘉诚每月发3000块叫福利吗?我们看到,雪中没有人送炭,最需要房子的人分不到房,而官员本来就是掌握资源的强势人物,却能锦上添花无偿拿到房子。帮助有权有钱的人,却很少理睬穷人弱者,学者秦晖称此种现象为负福利,改革势在必然。但一时间改掉大家习以为常的制度,遇到很多阻力,朱?基顶住压力做到了。
  如果没有朱?基推动住房体制改革,中国人的住房条件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得到大幅度改善,因为盖房子的动力和资金来源都多样化了。过去光靠单位盖房,单位哪有那么多钱?现在,房地产业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很多人也视房地产业为打破经济危机的希望之一。没有住房制度改革,能够这样想象吗?
  现在大城市房子这么贵,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能把帽子扣到住房制度改革头上。房子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来源,上下其手。因为卖楼的钱一多半到了政府手里。长期以来,廉租房“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最近在国务院力促之下,各地开始搞一点廉租房了,但有些房地产商出来反对,因为建廉租房会占用土地,并使房屋资源获取多元化,不利于少数房地产商赚大钱。另外就是地方政府也不积极,地方政府这样做,也有说不出的苦衷,比如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等,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是否合理等等,那是另外的问题。
  
  医疗改革是否“过度市场化”
  
  医疗改革是必然的,朱?基迈开了第一步。现在有人指责说医疗改革“过度市场化”,我不同意这样的论断。其实乱象发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医疗改革还不够市场化,另一个就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承担。
  先说第一点。实际上,现在的医疗市场垄断很厉害,没有形成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比如美国有人想来中国办医院,台湾的王永庆想在北京建长庚医院,都被卫生行政部门拒绝了。不批准的理由是什么呢?有一些卫生行政部门的人说,长庚医院要是办起来了,就会把我们公立医院的医生给挖走了。这不是压制竞争吗?大城市医疗资源紧缺,为什么不许人家进来办医院?这是市场化很不够,怎么谈得上“过度市场化”呢?
  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一样,是开放成绩最差的行业。卫生行政当局和公立医院穿同一条裤子,压抑了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医疗的积极性,形成了不平等竞争。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一条大街上有个餐馆,它既搞餐饮也搞审批。也就是说,别人想来这条街上开餐馆,必须得到这个餐馆的批准才行。这家餐馆为了自身利益当然不批,这就是我国医院和卫生主管部门的现状。
  我国医疗并没有形成良性市场竞争,但是收钱过高,这就是多数人恼怒的原因所在。这就牵涉第二点,政府没有承担相应责任。现在只说一条,既然是公立医院,政府财政就要列入预算,给医务人员发工资。但很多城市的财政,仅仅支付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总额的10%左右,其他的自己想办法。政府给一条政策,可以把药品和检查费加价,这就逼迫医院方方面面多收费。
  既缺乏竞争,政府又没有尽到责任,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以有些人说问题根源是由于“过度市场化”是不准确的。
  
  教育改革还是未竟之业
  
  朱?基时代开启了教育制度改革,大学扩招,多办大学,教学与后勤分离。现在这么多孩子能上大学,拜扩招之赐。最近教育部长周济说,2008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进入大众化的历史阶段。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毛入学率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美国的毛入学率是65%,但如果没有1998年推动的教育改革,连这23.3%都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当年的毛入学率大概是10%左右。   在我看来,教育同样是开放程度很差的领域。比如美国多次提出要重办圣约翰大学,也有一些外国人士提出重办燕京大学,但都被婉拒了。行政机构里有些人觉得圣约翰大学是教会学校,其实过去圣约翰大学出了很多人才,如《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毛泽东的医生傅连璋等等,现在很多人到美国留学,回来还选拔重用,为什么不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地让外国人办一点学呢?
  埃及是伊斯兰国家,还在首都办了美国大学,我们恢复过去的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有什么不好呢?有的人还是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看问题,把教育领域看成是争夺接班人的阵地,这是应该抛弃的冷战思维。只有这样才使教育真正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前些年,美国人投资在河南力、黄河大学,本来筹办已经开始了,而且为了规避意识形态风险,只开外语、机械制造、计算机等等中性专业,但还是被我们的行政当局否决。还有台湾“监察院”院长王建煊,几年前准备到大陆办大学,结果被教育部否决了,只能改办中学。这真是匪夷所思。
  除了开放方面不足,改革也有不少问题。民办学校就像受气的小媳妇,受到诸多限制,如生源、土地、融资、职称评定、学生资格认证等等,都存在很多制约。以前的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都是民办的,但有资格和北大、清华相竞争,这说明民间也可以办出好大学。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批评的声音:国进民退。其实教育领域一直如此。公立学校扩建校舍、购买设备、引进师资等,欠银行债务是天文数字,行政方面都可以帮助缓解,为什么民办学校就无此资格呢?
  至于学校多收费,主要原因是政府教育投资不足,学校集资手段欠缺,短时间内建设规模过大,财务缺乏有效监管,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当然,学校里也存在严重的腐败。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把朱?基开启的改革继续下去。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教育既有产业化的一面,也有非产业化的一面,不应一概而论,应该搞好平衡。美、英、加、澳等国是教育出口大国,什么是教育出口?就是有产业化的一面。
  
  基层直选“越快越好”
  
  2000年3月15日,朱?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回答丹麦记者的提问:中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可以在基层进行选举,你觉得是否可以扩展到乡镇一级、县一级?朱?基说:“感谢你对我们基层直接选举好的评价。至于直接选举将来能扩大到哪一级,有多快,我当然希望越快越好。”朱?基说的“越快越好”,是一种前瞻性的改革趋向,当年我在电视转播时看到朱?基这个回答,留下很深印象。
  1998年12月,在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张锦明领导下,该区的步云乡进行了一场乡长直选,被称为“建国以来头一遭”。我在《交锋三十年》这本书里有一节题目是《步云直选:第一个吃螃蟹的张锦明》,详细介绍了这次突破性选举。
  但这次选举遭到了非议。1999年1月,北京有一家法制报纸发表评论,一方面称赞这次直选充满了民主氛围,另一方面批评步云乡违反了《宪法》,走得太快、太急。《宪法》上说乡长、镇长由该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我觉得这个批评是压制探索,不是有很多学者和人大代表要求修改《宪法》,尽快实行直接选举乡长吗?《宪法》也是可以修改的嘛,1982年的《宪法》不是还规定“实行计划经济”吗?后来不是改了吗?
  北京报纸批评步云乡这件事情发生在1999年,但2000年朱?基在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说“越快越好”。这就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积极的态度,这与北京那家报纸的态度是不同的,朱?基的表态真是难能可贵,对全国致力于推动选举的改革者是一个巨大的 鼓舞。
  近10年来,公开选官逐渐形成一股潮流,开始打破“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黑箱惯例。全国各地乡镇一级“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制度试验大有燎原之势。200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姜彦秋建议早日修改《选举法》和《宪法》有关条文,扩大试点范围,为全国全面推行乡镇长直选创造条件。我赞成这个建议。
  2007年10月18日,在十七大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欧阳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全国已有300多个乡镇开展领导班子直选试点。
  从这些信息中,人们能够掂量出步云乡改革实验的价值。
  2008年2月,南京市政府47名组成人员(市属各局、委一把手)实行“公推公选”。其中,有16人参与4个局长职位竞争,他们首次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发表竞选演说并回答问题,引起全国轰动。同年8月,贵阳市有4个区县级党委一把手职位出现空缺,市委进行公推公选,81人参与竞争,最后决出8人,再通过电视演讲答辩,在一定范围内投票选出4人。
  这些现象表明,选举潮流已经溢出旧有规划的框框。客观形势的发展,急切呼唤着官员产生机制改革,用朱?基的话来说,就是“越快越好”。在这方面,尽快推行乡镇长的公推公选或者直接选举,是一个被经验证明可以获得成功的突破口。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接连不断,说明基层官员严重脱离群众。与其被动地应对,不如采取主动措施,从根源上去除事件发生的土壤,这就是扩大民主选举。
  近8年来,我每个月与杜润生先生聚一次,听这位德高望重的三农专家点评农村改革进程。杜老曾对我说,这些年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免了农业税,出台农业补贴,允许农地流转等等,但是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农村上访规模很大,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官民矛盾依然突出。追究这些问题的根源,都跟基层官员腐败、不作为、乱作为有关。杜老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之一,是加强农村民主建设,推行乡镇领导班子选举。再就是允许农民有自己的代言人。
  重温朱?基的“越快越好”,令人汗颜。10年了,还未在乡镇长选举上取得全国性突破,这也太慢了。社会各界一致认为,基层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乡镇领导人选举改革,不仅关乎基层稳定大局,亦关乎中国民主进程。我们需要朱?基式的魄力和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早日推进全国乡镇领导班子直选。

相关热词搜索:改革者 铁腕 阵痛 朱?基:阵痛中突围的铁腕改革者 揭秘朱基政坛伯乐是谁 铁腕宰相朱基施政法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