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态式艺术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生态课程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长期以来,大学艺术课堂上,艺术千呼万唤不曾出场,艺术教育的空洞的“知识论”则盛行于大学的艺术课堂――表现为:一整套了无生气、情感的概念、术语;一堂堂逻辑缜密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叙述。而学生体验或者激情,在这样的场合全然退隐。教师只注重艺术理论和艺术技巧的经典传授,学生只关心技法的练习和掌握。这种学院派式的教学关系在长期因袭过程中,形成了板结枯燥的艺术教学课堂模式。学生缺乏必要的艺术感受和体悟,更没有真正能进行创新的思维训练。而事实上,艺术并不只是一种关乎艺术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主要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体验。只有让人们在其中深情体验到这种真、善、美的情绪之时,方能显示艺术的真正品性。艺术教育本质的缺失,即艺术教育之“心”的迷失。
  笔者认为:要改变过去的这种现状,就必须构建艺术教学的生态课程,其特点可以概:人文性、综合性、创新性、愉悦性。这些性质和特点体现在艺术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
  一、“人文性”是大学艺术教育生态课程的根本特征
  生态式艺术课程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而是一种意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作为一种人文课程,它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不单纯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能教给学生,而是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作为一种人文课程,它不再把人训练成技术的奴隶,而是要把个体的人提升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一种健康的价值导向,艺术课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价值思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性与人格。
  我们在欣赏凡•高《星空》这幅美术作品时,站在单纯的认识知识角度将会看到,《星空》是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利用蓝与黄的强烈对比,多变而富有生气的绘画技巧将零碎的色点和急促的线条组成旋涡状的各种图案,强化绘画的表现力,表达画家内心强烈的激情。
  而站在人文的角度你将会看到多组对立物之间的融合和对话。不管是教堂还是村庄,不管是树木还是炊烟,都统统被卷入一个个巨大能量的旋涡中,这能量传到柏树身上,使柏树旋转升腾,摇扶直上,形成天地之间的大循环,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一切都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牙状的新月和圆形的满月,分别代表着开始和圆满。在凡•高的画中,新与老,缺与圆完全融合为一体,形成一种新中有旧、圆中有缺、开头中有结尾的新月与满月之间的对话和融合。星星的个头与月亮差不多,而且同处于一个能量巨大的旋涡之中,二者之间的对立和区别便得到削弱,二者之间的相似和融合则得到强调。在这里,前者看到的是画的表象,而后者则看到的是画中更深的内涵,从中领悟出人世的哲理。如果没有受过艺术的“教化”,是很难有如此感受的。
  生态式艺术课中,我们的学生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对人的行为起到进一步的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
  为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性与人格,艺术课通过感悟艺术史和美学,了解世界的各种文化是如何通过艺术形成的,他们又是如何受艺术影响的。例如:我们在谈到“祖国”这两个字眼,就会联想听觉艺术作品――肖邦的《降b小调玛祖卡》,这位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一生都未间断过玛祖卡舞曲的创作,在远离祖国的年代里,他更是借助这一波兰民族特有的舞曲形式来抒发怀乡之情,这时候的“玛祖卡”已不是民间舞曲节奏的简单模仿,而被上升为具有民族特点的“音诗”。任何真正的艺术创造和表现,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艺术越是具有突出、清晰的个性特征,就越能促进人的发展。生态式艺术课把艺术视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知道艺术是为人类存在着的,如果不珍视它,就无法自由、快乐的成长,甚至无法完好地活下去。
  二、“综合性”是大学艺术教育生态课程的基本形式
  生态式艺术课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这方面,它顺应和促进了近年来艺术课日益走向综合的大潮。综观近年来艺术课的综合,主要有两种倾向和抉择:一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二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第一种综合意在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艺术之间的联系。但不管哪种综合,都是要使各学科的学习结成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这样,综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使艺术学习变得更有兴趣和更容易。正因为综合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很快成为当今任何意在超越艺术之传统功能的艺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这种联系和综合被认为是教育上最紧迫的事情。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出台,它制定了每一个美国年轻人最起码应该掌握的艺术知识和创造能力,还明确规定,不仅仅是画画和唱歌的技能,还包括从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走向综合的艺术教育不仅本身变成一种多元交叉学科,而且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
  (一)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直接综合。用什么样的线条、色彩和其他设计要素结合,才能把某种情调表达出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后,便引导学生用软粉笔或油彩为所选音乐(欢快的、抒情的、低沉的、凝重的等等)作画。在作画的过程中,这种音乐一直作为背景播放。
  (二)通过“即兴”的综合。在没有任何预先的计划和预兆的情况下,产生一种全新的意象或形象。
  例一:“视听即兴”:“线条接龙”――第一个学生即兴画一线条,第二个学生根据这一线条哼出一段旋律,第三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即兴画出一条与之极不同的线条,第四个学生根据这一线条哼出另一种曲调……依此类推。
  例二:“音变画即兴”:学生在听设计好的几段音乐时,手中的画笔在纸上运动,作为对音乐的反应,其重点体现在画面的色彩与节奏上。
  例三:“语言与表演即兴”:老师任意说出某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让学生以不同的即兴动作对之作出反应,学生既可以即兴在纸上画出与这些词语对应的形象,又可以做一些即兴身体动作。
  例四:由法国作曲家圣桑作于1886年的《动物狂欢节》,作为艺术课的内容也是非常恰当的。它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标题性音乐,运用于“漫画式”笔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标题内容,充分让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生动而别出心裁。如狮王主题曲出现时,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对音乐的音色、音域、节奏型等进行动物的形象思考,加入即兴的身体动作,模仿出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狮子的步伐、神态等等。
  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连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二是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其他学科的内容。
  综合并不是理想或空想,它要具有坚实的基础,基础之一就是各学科之间的共性,如视觉艺术的线条、节奏、构图等设计特征,完全能够在音乐、戏剧和舞蹈中找到。另外,所有艺术的线条、节奏、构图等几乎都涉及了知觉、情感、创作过程、文化背景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是艺术课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课程的强大基础。
  三、“创新性”是大学艺术教育生态课程重要的价值取向
  创新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其次是掌握各种艺术特有的符号、结构和技巧。创新的主要标志是获得创意,其次是运用所学的艺术知识和技巧,实现自己的创意,如制作出符合自己创意的音乐、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等作品,用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这种创造活动中,它尽量鼓励学生通过创造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展示自己独特的视野。生态式艺术教育最重视即兴创造和表演。在多数情况下,凡是表演,都带有即兴创造的性质。就是指对已有的作品(戏剧作品或乐谱)的解释和再创造,本身就带有即兴创作和综合性。在表演时,学生自然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歌唱、阅读乐谱、演奏乐器、导演、表演或舞蹈的技能。
  例如,由德国作曲家耶塞尔所作的管弦乐曲《玩具兵进行曲》,是一首描写性标题音乐作品,乐曲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编创故事情节,作成一个简单的音乐剧或者哑剧,学生们进行表演(可以即兴的、可以编创的),如第一个镜头:深夜,孩子们进人梦乡,玩具箱子里响起了喇叭声;第二个镜头:骑着玩具马的司令官耀武扬威地出场;第三个镜头:跳舞的玩具兵;第四个镜头:天亮了,玩具兵争先恐后爬进箱子。当然,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艺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与创新的过程。
  四、“愉悦性”是大学艺术教育生态课程的基本原则
  “寓教于乐”是艺术教学的基本原则。生态式艺术课程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学生的自然创造力。生态艺术教育特别重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当成将各个学科知识融合成一体的活动。游戏又有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实践与认识、活动与思考、抽象与具体、艺术与非艺术相互融合与碰撞的作用。例如,音乐课可以适当联系文学课和其他艺术课的内容,文学课可以适当联系品德课的内容,品德课可以联系美术课的内容,美术课可以联系体育课的内容,体育课可以联系音乐课中的内容。各种课程相互融合、相互资助、相互加强,形成一种生态关系。
  欣赏艺术作品需要在愉悦状态下,艺术创作也是如此。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创作素材常取材于诗、画以及自然景物,写景抒情细致人微,明确创立了“印象主义的创作方法”,由他创作的交响诗《大海》就由三个相互独立的乐章组成:《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嬉戏》、《枫与浪的对话》。据传,德彪西是受了日本一位画家(葛饰北斋)所作画《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完成了这部交响诗。德彪西创作完成后这样说道:“从本质上说,音乐并不是严格的、传统的形式中流动的东西,音乐是由色彩和拥有节奏的时间形成的……”可见,创作中愉悦情绪也决定了作品的质量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愉悦的艺术教学会使艺术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相关热词搜索:生态 课程 艺术 浅论大学生态式艺术课程的特点 基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考察 浅论民间艺术的生态保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