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知识点整理_有感影视美学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通过《神秘的花园》、《肖申克的救赎》、《乱世佳人》等几部优秀的影片赏析,浅谈影视美学如何运用影视艺术手段去认识和反映现实给人以启发或触动,以及结合自身感受阐述影视美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人们分辨生活中丑恶的能力,引导人们积极地去生活等。
  [关键词] 影视美学;审美;影视;画面
  
  影视美学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影视艺术手段去认识和反映现实给人以启发或触动,以及影视的形象思维和影视美的特点等问题。作为一门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逐步成熟。该门艺术借助光电,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遍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并被接受,使人们精神世界的表现和娱乐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1]“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电影与其他种类的艺术如:文学、戏剧、绘画等比较起来更贴近于生活,更接近现实场景。影视艺术基本元素是画面和声音,主要表现手段是摄像。通过摄像逼真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人和物的时间延续与空间移动,模拟事物的声音和色彩,具有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直观的真实效果。[2]
  人们通过影视欣赏不仅可以了解生活、认识社会、熟悉历史、关注现实、探索自然宇宙和人自身的奥秘,还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充实感情,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得到娱乐和休息的同时陶冶情操、宣泄感情、抚慰心灵,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经常观看经典影片可以使人思想开放、眼界广阔、知识丰富、情感细腻,而一部好的影片也应该能够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影视形象上,使观众在追求审美愉悦、情感陶醉、心灵希冀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并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席勒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能审美的人”。而使一个人成为“审美的人”必须通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完满性”并成为“完整的人”的一种教育,它涉及到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关系到内在的人性和心灵的塑造。通过影视欣赏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人们分辨生活中丑恶的能力。[3]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并从中学会如何区别生活中的真伪、善恶、美丑,知道怎样去积极地生活。《神秘地花园》就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显示了审美教育功能,给人以生命的体悟,让人学会积极地生活。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剪切不同的画面,然后巧妙地进行组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渲染气氛给观众造成 心灵上的震撼。其中一个对比是片中主人公之一的小男孩苍白的脸色与拉着窗帘,昏黄黑暗的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小男孩的脸色用强光打得非常白,让人一看就是一种病态的白,导演用光线和近景拍摄将小男孩这种病态的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因为在没有阳光的昏暗的不良环境下成长,才造成了他如此惨白的脸色,导演通过两个画面介绍了他成长的环境。除此之外导演还追求更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当影片主人公小女孩将她的表弟硬拉着奔向屋外的大草原时,奔跑的画面导演很快地跳过,画面由原先狭仄昏黄的屋子突然转变为光线明亮,视野开阔的的草原,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大草原,伴着明媚的阳光,柔和的微风。远距离的拍摄,长镜头的运用,视野开阔,观众原先那种阴郁压抑的情绪突然被感染成欢快明亮了。这样美丽的景色不能不使人陶醉,这样美丽的景色使人的心情不再抑郁。影片中的小男孩也不例外,他也被屋外这样美丽的景色所震撼,心情不再烦闷,不再拒绝享受屋外明媚的阳光。导演运用画面的剪切,光影的调控产生强烈的对比,向观众展示客观世界的同时,注重对小男孩矛盾的心灵剖析(认为自己不能见阳光,见了阳光就会死掉,但又觉得外面这样的景色非常美丽)从而引起观众情绪的震荡,同时也表达导演积极的感情――享受生活,热爱自然,不要拒绝阳光,生活很美好。绿色本是生命的颜色,那一幅绿色的画面使人的心灵之门不再狭窄,使观赏者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再消极。《神秘的花园》让观赏者学会体悟生命,积极生活,热爱自然。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迪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因被误判杀妻及其情人而被判定无期徒刑。面对漫漫无期的监狱生活,从年纪轻轻到两鬓斑白,他从未放弃理想。他对好朋友瑞德说“有希望真是个好东西。”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挖通了一条通往监狱之外的隧道。而这样的一条隧道在瑞德看来至少要六百年才能完成,安迪却用一种无比坚定的信心,以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成功地做到了。二十年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说是多么漫长,有谁能把一个信念坚持二十年呢?可是安迪做到了。如今的社会因为经济的发展,金钱欲望的膨胀,人们大多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一些事情,无论是创业还是做学问,面对挫折和耐力人们大多选择放弃,时下的人们缺少的正是安迪的这种耐力与信心。《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审美意义在于教育人们学会忍耐,宣扬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困境面前不要放弃希望,人活着始终要有希望,要“汲汲而生”。
  这部影片语言美学是值得回味的,有许多可以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经典名句。安迪对他好朋友瑞德说:“人总要干点什么――要么汲汲而生,要么汲汲而死。”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选择好了他所要做的,看完这部片子就知道他是在“汲汲而生”。布鲁斯,肖申克监狱图书馆的一个管理员,在经过长达三十年的监狱生活后获得假释。可是来到外面的世界,他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他感到自己不被社会认同,在给瑞德的信中他说“我觉得老板肯定不喜欢我,在工作之余我常去广场上喂鸽子,我多么希望杰克(他在监狱里养的一只鹦鹉)能飞来和我打招呼,我希望它能生活的很好,能交到新的朋友……”“能生活得很好,能交到新的朋友”也正是布鲁斯自己所渴望的。长久的监狱生活使布鲁斯对那里产生了依赖,他不能适应其他的环境,不能融入周围的人群,出狱后他反而生活在恐惧之中,恐惧孤独,所以他选择了自杀。这也揭露了社会现实,那些长久被关押的犯人再回到社会,如何生活,社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当瑞德读完布鲁斯的信时,说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人被制度化了。这堵围墙一开始我们痛恨它,后来适应它,最后依赖它,这就是制度化了……”是的,每个犯人刚进监狱时尤其痛恨那堵阻隔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围墙,然而为了生存,慢慢地摸清监狱的情况,结交自己的朋友,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这时就适应了监狱中的生活,也适应了那堵围墙,最后完全忘记了外面的世界,每天重复着监狱里的生活,直至麻木对它越来越依赖,以至出狱后全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其实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被周围生活的环境制度化了呢!影片用布鲁斯这样一个人物与安迪作对比。安迪在狱中二十年始终保持希望,不让环境同化自己,不依赖那堵围墙,积极为狱友争取一些权力(一开始劳动中的几瓶啤酒,后来的图书馆,包括留声机的唱片等),每一件事的成功都增加他生活的信心。安迪冒险给狱友放唱片,为此而关了一个月的禁闭,别人认为那样的惩罚太重了,难以想象安迪是如何度过这一个月的,安迪却乐观地回答说:“我有莫扎特作伴!”狱友好奇地问:“他们让你带留声机进去了?”安迪指着自己的脑袋和胸口说:“在这儿和这儿!”马克思曾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显现。”人物的语言往往可以揭示丰富复杂地人物情感和人物性格,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安迪的这些回答反映了他内心充实,对生的希望充满信心,正如他说的“有希望真是个好东西。”
  《肖申克的救赎》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人明白救赎不会从天而降,要自己去寻找;人生中拥有许多宝贵的东西,从现在珍惜拥有它的机会;生命就是奇迹,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光亮渺小如豆,我们都要坚持举着它,即使烛火灼伤了皮肤,我们也不能失手,否则我们将永远在黑暗中。[4]
  还有许多经典的影片,如《英雄》,诗画般意境美的画面、典雅的音乐、飘逸的武打动作以及琴、棋等特有的韵味,构化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让观众久久沉浸在那美的意境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日本著名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的优秀影片,虽然这部影片是宫崎骏为几个十岁的小女孩而制作,而这部影片对当今社会所有成年人也具有不可估价的审美教育意义,同时也给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指明正确的方向,在面对人事复杂的社会时能够不迷失自我;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有一个行事的参考,释放自己的潜能,努力克服困难。
  优秀的影片,不仅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经常欣赏优秀的影片能够补充人们的精神食粮,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应该经常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借助影片放松自己的心情,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影片关注一些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宜君,萧庆元著.与大学生谈影视鉴赏:实话实说.[J]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2]吴贻弓,李亦中主编.影视艺术鉴赏.[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4
  [3]曾耀农.现代影视美学.[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9
  [4]周立军著.第一影.[J]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222

相关热词搜索:美学 有感 影视 有感影视美学 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