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罪_盗用的身份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曾几何时,“失去身份的人”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概念。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和英国作家威尔•安德鲁斯的推理小说《失去身份的人》就是以此为主题的。而如今在美国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了名符其实的“失去身份的人”。而且,这种人越来越多。因为他们的身份被人盗用。被盗用者不仅有了“如何证明你就是你自己”的麻烦,而且还要替人受过,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遭受重大损失。
  美国的一位妇女就遇上了这样的麻烦……
  
  一个身份81个人共用
  
  近日,美国加州旧金山的一位妇女向媒体披露了她积压已久的苦恼:她的社会安全号竟被共计17个州的81人所盗用。她因此成为一个失去身份的人。
  据美联社6月19日报道,这位妇女名叫奥德拉•施米尔,今年33岁,住在旧金山市郊。 2005年2月,奥德拉•施米尔收到美国财政部国内税收署寄给她的一张账单。这份帐单上写道,施米尔拖欠退缴税15813美元。施米尔顿时一头雾水。因为从2000年生下儿子以来,她就一直没有工作,欠税从何而来?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笔税款来自得克萨斯州多家单位。
  施米尔接下来发现,她的社会安全号已成了众多盗贼的目标。截止到目前,盗用者遍布美国17个州,共计81人,这些人涉及建筑工地、快餐店和高技术等多个行业。一些人甚至用她的社会安全号开设银行账户。
  其实,早在施米尔2003年就发现有人在得州霍尔特姆城多家企业使用她的社会安全号。当时,她曾向警方报告。调查人员发现,这名男子在一家旧货市场购买一张伪造社会安全号。而这张卡卡号恰好与施米尔的社会安全号相同。但警方并没有采取逮捕行动。
  犯罪调查资料和缴税记录等显示,多数盗用者可能是找工作的非法移民。施米尔也发现,那些盗用者只是利用她的社会安全号来找工作,但并没有进入她的信用卡和银行账号。
  
   “你如何证明你就是你?”
  
  在美国,社会安全号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类似中国的身份证号。如果没有自己的社会安全号,那将会寸步难行,不仅上学、找工作、考驾照、申请社会福利、开银行账户会成问题,甚至连手机都不能开通。果然,失去身份的施米尔遇上了麻烦:
  今年年初,施米尔打算通过一家机构找一份临时工作。不料,她被告知,她的社会安全号两年前在得州已被一名妇女使用。尽管后来真相大白,但是雇佣期没超过一个月,施米尔就被辞退。
  不仅求职受挫,施米尔外出也遇到麻烦。去年她和丈夫从墨西哥返回美国时,在达拉斯机场遭到移民局官员拘留。理由是,一名使用她社会安全号的女子涉嫌重大犯罪,正受到通缉。
  由于盗用者人数众多,美国社会保障署官员最终只能采取在极端案例中使用的措施:为施米尔设置新的社会安全号。虽然有了新的社会安全号,但她德米尔仍心有余悸。
  施米尔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施米尔说,“你如何证明你就是你?”“这就好比在证明你清白之前,你就是有罪的。”直到现在,施米尔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她的社会安全号如此“吃香”。但据推测,可能是制假者瞅准了她的社会安全号,做了个假证,然后复制,向若干个求购者出售。
  
  政府成为众矢之的
  
  施米尔对政府袖手旁观的态度十分不满。她曾她给美国国税局打过电话,并曾向警方报警。国税局的官员只是敷衍了事,警方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由于社会安全号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治安,施米尔身份被盗用案一经媒体披露,举国哗然。政府、公众和媒体展开了保护社会安全号问题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政府成为众矢之的。
  首先,反对非法移民的组织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由头”。今年3月份以来,非法移民问题成了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美国各种势力正在进行政治较量。美国国会4月份通过了《移民法修改草案》,该草案不仅允许大部分非法移民继续在美国工作,而且在交纳罚金和通过审查后可以拿到“绿卡”。而警方在施米尔身份被盗用案的调查中发现,盗用者多半是找工作的非法移民,反对非法移民从中找到了“口实”,对政府展开新一轮的抨击。
  其次,舆论和公众认为,联邦和州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安全号管理混乱,在出现问题后措施不力,对身份被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美国法律,公民在与政府很多部门打交道时都必须出示社会安全号,而政府有责任为公民保密。但事实上,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执行,漏洞不少。
  对于外界的批评,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纷纷表态,一方面提醒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小心,不要泄露自己的社会安全号。另一方面要求雇主在招聘员工时,严格按程序办事,必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数据库来验证员工的社会安全号。
  美国国土安全局的官员也表示说,将要求国会允许他们与移民局共享移民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非法移民盗用他人社会安全号。
  
  社会安全号因何不安全?
  
  舆论和公众在将矛头对准政府的同时,也在探讨社会安全号被盗用案的其他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美国社会安全号制度从1936年开始实行,起初只要求成年人拥有社会安全号,但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加强对常住人口的控制和管理,所有人从出生起就必须注册一个社会安全号。从1936年起,美国社会安全局共发放4.2亿个社会安全号。
  美国联邦政府发放社会安全号的初衷是用于社会福利项目。但后来,它更多地是被用来储存个人档案、医疗记录、医保账户、信用卡、银行账户、大学身份证,以及诸如此类的个人信息。
  由于用途广泛,社会安全号被泄露和被盗用的几率大大提高。根据联邦法律,税务、社会福利和车辆管理部门可要求个人提供社会安全号。1974年的《隐私法》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在要求个人提供社会安全号时,应由个人填写一张表格,内容包括提供社会安全号是“必须”还是“自愿”,依据哪条法律,提供社会安全号作何用途,政府部门承诺不以任何方式将个人的社会安全号泄露出去。《隐私法》由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信息与法规事务办公室共同监督执行。但是,法律归法律,由于检查和监督不力,政府部门在执行这项法律时一直是三心二意。
  与此同时,公民自身缺乏安全意识,也大大增加了身份被盗用的可能性。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向保健机构和保险公司等私营企业提供个人社会安全号,而美国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这些企业不得要求个人提供社会安全号。
  个人在求职时,公司可能会要求职者出示社会安全号,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一些公司可能会将个人的社会安全号标在徽章、停车证或其他证件上。这样,盗用者可轻而易举获取这些社会安全号。学生的社会安全号最容易被盗用,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防范意识差。在学校办理很多证件需要用社会安全号,包括上网。此外,他们很少用信用卡,信用卡出现问题他们也不知道。
  由于网络的普及,不法之徒利用网络套取社会安全号的机会更多。现有很多人在网上购物,一些商业网站会要求上网者输入个人的社会安全号。在网上申请信用卡时,也会被要求输入社会安全号。盗用者常常会冒充合法经营者,获取个人的社会安全号,或打着政府部门或网络运营商的名义,声称要更新数据,让人提供个人信息。
  此外,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个人信息交易机构,也刺激了社会安全号被盗用犯罪。这些信息中介机构联合起来,成立了“个人资料服务联盟”。加盟这个组织的公司从破产档案、法院记录、出生证明、结婚证及其他文件中搜集社会安全号,然后出卖。1997年,“个人资料服务联盟”与联邦商务委员会合作,制订了行业自律准则。后来,“个人资料服务联盟”解散,但社会安全号的买卖交易并没有因此停止。
  
  社会安全号是把双刃剑
  
  美国的社会安全号是美国居民必不可少的证件,不仅证明身份,而且应征寻职、银行开户、交税、贷款、申请入学、申请福利等等,都要出示社会全安卡或填写社会安全号号码。存储社会安全号信息的电脑系统在美国实现联网,各地区、行业、部门可通过社会安全号查询某人的个人资料。如果从未偷税,无犯罪纪录,信誉良好,很多事情办起来都会一路绿灯,像租车、办医疗保险可得到收费优惠,手机入网也不必预交一年话费。
  但社会安全号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方便同时,也成为犯罪分子利用对象。罪犯可以利用社会安全号享受他人的社会福利,领取他人的社会保障金,利用他人的银行账户开支票,获取信用卡,甚至可以领取他人的工资。
  此外,犯罪分子还可以利用盗来的身份进行其他犯罪,如留下交通肇事、蓄意透支或欠账不还等不良记录。受害者往往是在身份被盗几个月之后才知道。为了恢复信誉或消除别人在其名下所犯罪行,他们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们不仅有了“如何才能证明你就是你自己”的麻烦,而且还要替人受过,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遭受重大损失。
  
  身份犯罪日益猖獗
  
  盗用社会安全号是身份犯罪的一种。身份犯罪是指所有盗用或假借他人身份从事犯罪、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包括,盗用信用卡、银行账号、个人档案、医疗记录、医保账户等。
  身份犯罪是一个术语,泛指伴随着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兴起的一种“社会病”和“时代病”。最常见的身份犯罪是“身份诈骗”。犯罪分子建立、伪造或骗取满足“身份证明”的合法文件,修改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和住址,以达到改头换面的目的。他们通过盗用的身份获取财物或服务。其最常用的手段包括:
  伪造信用卡或从刷卡机上盗用信用卡数据;
  盗窃信用卡或信用卡密码;
  骗取钱财、贷款的信任;
  骗取养老金或权益;
  逃避税务或债务待等。
  在互联高速发展的今天,网上身份犯罪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其所属人员的个人信息存成电子文档,其次,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使得大量的密码、账号等个人信息成为不法之徒的目标。
  据报道,近年来身份犯罪在美国持续增长,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犯罪之一。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统计,仅去年一年,美国就有超过68.5万件消费者的欺诈投诉,其中37%涉及身份被盗用。总计共有千万人受害,损失金额高达500亿美元。
  另据圣地亚哥的一家非营利组织“身份盗窃资源中心”调查,平均每位受害人需花费600多个小时和1.6万美元,才能挽回身份被盗用的后果。受害人说,比时间和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他们充满了无助绝望的感觉。
  去年5月,乔治亚州的一家名为ChoicePoint的个人资料信息服务公司的14.5万份个人资料库被窃。不少人的电子邮件被更改,信用卡被盗用,还有的盗用者借他们之名求职,买汽车或从事犯罪活动。身份被盗用者不得不每天都花几个小时打电话给客户服务处,查看信用卡帐单、申请信用卡报告和银行账户。
  最近,盗贼似乎对美国军方的资料库更感兴趣,并两次出手,成功地从中盗取大量个人资料。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今年5月,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一名数据分析师擅自将含有2650万名退伍军人个人数据的电脑设备带回家,结果造成设备被入室窃贼盗走。失窃信息主要包括1975年后退伍的军人姓名、出生日期和社会保险号,以及一些军人配偶的个人信息。
  今年6月19日,美联社又披露了一起被瞒报的军方个人资料失窃案。据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透露,去年9月,一名或者一伙神秘的黑客成功突破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核武器实验室防守严密的网络,成功地将该实验室1500名顶级核武器专家的姓名、社会安全号、工作部门、保密许可证和出生日期等敏感情报全部窃走。
  看来,凡事都有两面性。互联网和社会安全号在为美国人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身份犯罪的日益猖獗又给美国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若想趋利避害,永远需要前瞻性。
  (本文责任编辑:蒋永军)

相关热词搜索:盗用 身份 盗用的身份 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罪 身份信息被盗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