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信息性质的混合型 [国际传播中的“软权力”与信息控制权]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国际传播力与信息霸权      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间拥有的传播力量的总和,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效力。
  信息传播的不平衡是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虽然信息的传播是不受控制的,但信息源却是单向和受控的。国际传播力的强弱直接折射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差异或升降。
  受国际传播力不平衡的决定性影响,国际传播格局也相应呈现出严重不平衡的态势。据统计,高收入国家日报总量占世界的56%,中等收入国家占35%,低收入国家只占9%。高收入国家电视机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8%,中等收入国家占48%,低收入国家只占14%。国际电信联盟2003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集中了全球70%的互联网用户,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互联网用户的5%。
  随着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及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国利用在收集、处理、执行信息上拥有的巨大优势以及在商品输出上的垄断地位使自身居于世界大众传播的中心。经济上的支配力量衍生出文化传播的强势力量,进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当今全球化的一个特征。据一份全球媒体产业预期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媒体产业总产值在2006年已达到572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度的41%,而届时实力较强的亚太地区所有的国家加起来也不过是美国的49%,更不要说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了。
  跨国公司在国际传播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目标就是通过经济全球化助长其产品的扩散,从而使那些符合资本主义体制的意识形态在国际间获得传播。仅仅时代华纳一家巨头就拥有包括CNN、Netscape、HBO、《时代》杂志、时代华纳电缆公司和华纳兄弟公司等一系列极具价值品牌,在全球建立了200多家机构,除了报纸发行和广播业外,它几乎在所有媒介行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各国在掌握和运用传播技术的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全球信息传播中,技术因素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文化因素,成为主导力量。从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美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在全球信息产业中,美国中央处理器的产量占92%,系统软件产量占86%,IT产业投资占全球投资的41.5%。全球约3,000个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中,70%设在美国,美国的电子商务额占全球总额的75%,商业网站占全球总数的90%。
  在互联网上,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新闻组织收集情报和信息的能力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新闻组织。显然,现代电子传媒的出现使美国对全球的信息控制得以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进而大众传媒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霸权形式,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霸权”。
  西方传播媒体在信誉和技术上的主宰地位使其成为全球信息的主要供应商。美国是最早奉行“新殖民主义”的国家,其文化输出意识比任何国家都要强烈。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惩罚性手段来排除媒体产品出口的各种限制,并动用外交手段来排除媒体产品进口的种种障碍。美国政府甚至资助一项培训计划,在全世界培训管理和商业经营人员,协助他们学习如何建立商业广播系统。
  
  “软权力”与信息控制权的嬗变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动力是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利益,信息传播成为这个交换机制中的核心结构。信息全球化时代使得传播话语的形式、力量和流通渠道变得空前重要。但全球大众媒介内容流动的不平衡,抑制了文化的自主性发展。全球性的媒介流动造成“文化同质”的状态,导致一种支配性文化模式的出现,呈现出以美国化为特征的同质倾向。
  在当今国际关系主流学派中,新自由主义对权力的理解更注重对事态发展结果的控制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软权力”概念。“软权力”不同于以军事和经济等传统权力资源为主的“硬权力”,是依靠吸引而不是强制来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同化性权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的预期结果的能力。
  在全球信息化这样一个多样性的世界里,渗透在信息传播中的“软权力”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约瑟夫?奈多次撰文强调信息力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信息优势是美国外交的“力量倍增器”,“信息将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权力,信息权力作为软权力的核心将日益影响国际事务的变革”。由美国主导的信息全球化逐渐促使一种根基于美国文化内质之上的全球文化的形成。
  美国大众文化已经广泛地加强了全球对美国观念和价值观的认识和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多反映了“软权力”往往是一种不经意的副产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中所包含的美国化内蕴和西方文化渊源,使全球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交互性,从而形成了几乎是从强者流向弱者的单向流动和渗透。信息全球化遵循市场规律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使得世界各国的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以美国化为特征的趋同倾向。不对称的信息流动所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美国构筑新世纪国际新秩序的战略中具有硬权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网络传播扮演着不可替代、不容忽略的角色。全球传播是伴随媒体巨头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们整合了包括报刊、广播影视和网络在内的所有媒体形式,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在全球传播时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未见削弱,反而日渐加强。各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主的“软权力”的较量已经胜于以经济、军事为主的“硬权力”的竞争。
  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信息被集中到媒体再传播给公众,因此媒体就是把关人。把关人按其生产流程分为“新闻采集者”或“新闻加工者”,把关人通过选择性的控制而真正在制造新闻,也就是说,他们对部分信息“开门”,而对其他信息则“关门”。这种传播模式在传统状态下是合理的、符合最小化成本原则,因为公众不可能依靠自己以可以接受的代价从广大的地方获取信息或者向广大的受众发布信息。但随着传播成本的大幅降低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媒介以个人化的点播式服务代替了大众传播的批量生产,以综合的媒体形式代替了大众传播的单一形式,并且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将其延伸到大众。信息受众往往在一种共享、流动、自由、自在的环式结构中同时扮演“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塑造者”的双重角色,因此不同程度地扮演“把关人”的角色,他们能够以可以接受的代价获取或发布信息。截至2003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目达到5.91亿,在理论上讲,这些人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多多少少地行使着“把关人”的权力。网络环境下日渐多元和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将使媒体“无关可把”,传统的“把关权”受到了全面的抵制和消解。这种“去中心”的新闻传播模式对舆论的权威性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新闻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随意和宽泛。
  由于信息传播极其廉价和便利,使得传送能力不再像昔日那样重要,重要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的信誉。在这样的海量的信息世界里,传统的“把关人”以其深厚的公信力扮演 “引路人”,发挥其“智能显示”功能,根据信息需求者的需求将其引至他们希望到达的信息目的地。
  信息革命产生着一种新型的信任政治,其中透明度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兴的“软权力”资产。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可以不受多少阻碍就可以进入权力机构的可塑性工具。信息交换中间环节的减少和互联网的无政府状态破坏了组织中的等级制度,打破了政府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方面的垄断权,权力由中心到周边逐渐实现再分配。信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政府在信息的传播和控制上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只有保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畅通,才能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而要提高信息的信誉,就有必要使其符合规范、透明和公正的程序。
  
  (责任编辑: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控制权 权力 传播 国际传播中的“软权力”与信息控制权 国际传播中的十大关系分析 国际传播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