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_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世人在评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时,谈论最多得的话题之一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透过这些直观的感性层面的现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加理性地评估中国国际地位在过去30年里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起点
  
  为了清楚地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变化,首先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中国自近代以来国际地位的演变历程。
  中国幅员辽阔,历来是个大国。但自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是一个久经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四分五裂的弱国。二战结束时,中国虽然作为四大战胜国之一,跻身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中,但中国贫弱的本质并未因此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趋势得到扭转,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但受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与国际环境的制约,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复兴之路十分曲折,国际地位的改善亦只能是有限的、局部的:其一,虽然初步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并搞出了“两弹一星”,但受大跃进和文革等因素冲击,中国错过了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宝贵机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大而弱、大而穷的国家面貌与国际形象;其二,由于长期处在国际经济封锁大背景下,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极“左”思潮影响,中国六七十年代处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中,与外界有限的交往主要局限在政治领域,对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与社会的参与微不足道,总体上处在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其三,除意识形态领域外,中国国际影响的辐射范围主要限于周边地缘政治,只能算一个地区性大国。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合法席位、中美联合对苏等事件,虽然加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但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的特征并未因此改变。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显著特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与对外交往在三个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中国从一个地区性大国逐渐变成一个新兴的世界大国,二是中国的国际角色已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部走向内部,三是中国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1、中国由地区性大国变为新兴世界大国,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抓住国际战略格局转型机遇期,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条件,加快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约10%的年均增长率。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在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上是一项空前的成就。这一成就缩短了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文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推动中国由农业社会迅速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让数亿中国人只用了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就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和相对富裕的生活,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连续十几年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被称为“世界工厂”,也正成为世界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与美国并列为世界经济增长两个最重要的发动机。许多国际观察家惊叹,中国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多年才走完的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给中国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使中国的国际影响由个别领域向众多领域拓展,由地区范围向世界范围伸展,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此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显著特征之一。
  
  2、中国对外交往方式的深刻转变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使中国从国际体系外转到体系内。在过去30年,改革和开放一直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双引擎。中国内部的改革使中国解放了思想观念,更新了体制机制,改善了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为实施对外开放创造了必要条件。对外开放则为中国内部的改革、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动力。所以改革与开放在过去30年历来是相提并论、不可分离的一对概念。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也使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方式与合作关系产生本质变化。3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系向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深刻转变。中国致力于与国际社会构成利益共生体,广泛、深入地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参加了近300个国际条约,1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了包括亚太经合组织、“10+1”、“10+3”、上海合作组织等几乎所有周边区域性机制。如今中国在许多国际维和行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国际政治安全对话机制及国际科教、人文交流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对主流国际体系的深度参与,增进了中国与外界的相互沟通与了解,丰富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经验,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此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显著特征之二。
  
  3、持续壮大的综合国力与对国际事务的广泛深度参与,共同推动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地带,这是过去30年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第三个显著特征。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并不取决这个国家的主观意愿和自我想象,而是反映在两个标志性问题上。首先是看这个国家对世界有多少吸引力,然后是看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有多少话语权。前者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关注你,谈论你,后者表现在你说话时人们是否在意,有多少人注意倾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就这两个问题来说,客观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一切表明,30年来,中国正由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扎实有力地走向中心位置。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影响力令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中国责任论”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这种关注。近年来,世界上涉及中国的话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热、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世界在讨论世界格局、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国际热点问题、国际军控与不扩散机制、价值观与文明冲突问题、气候变化、能源安全、金融形势、国际贸易等等问题时,中国都是人们重点谈论的一个对象。不论评论者是褒是贬,这种现象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事务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抛开中国因素,世界上的许多问题都无从理解,更无从解决。另一方面,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听众,中国的态度令世界更加重视。如今,当中国发表意见的时候,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注意倾听,而不会对中国的声音掉以轻心。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场合,听中国人的意见甚至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重头戏。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30年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人开始在世界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使中国在政治、 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忧患意识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就,也给中国未来的内外发展环境提出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
  
  1、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和未来中国国际地位变化过程中的双重身份问题。
  所谓双重身份,主要是指中国在发展成为新兴世界大国的过程中,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保持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特征。兼有这种双重身份,看似一种矛盾,实际具有必然性。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成为新兴世界大国,是中国的幅员和规模、中国的发展势头与中国现有发展水平这三个因素之间产生的乘数效应的结果。反过来说,将这种乘数效应转化成除法效应,则也可以解释和预测中国在成为新兴世界大国后,也将在很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发展中国家的色彩和特性。中国在世界上的这种双重身份是客观存在,我们要理性地面对这一现实,打消不必要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没有必要因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就不敢承认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大国。步入世界大国表明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反映中国能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多少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民族复兴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件好事,应该为此而骄傲,而不应妄自菲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自身成为新兴世界大国而头脑发热,盲目自大,忘掉自身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世界某些舆论称中国是新的超级大国或者未来的超级大国,这容易使人冲昏头脑。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经验看,世界大国不等于超级大国,只有处在发达社会、具有超强综合国力、同时信奉霸权政策的国家,才有成为超级大国的资格和条件。这些条件中国现在都不具备,将来也不会全部具备。因此,中国作为有发展中国家特征并反对霸权主义的世界大国,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做超级大国。
  
  2、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责任”问题。
  “中国责任论”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在国际上面临的一个新的战略性问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迈向世界大国做出的反应。2005年9月,美前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负责任利益攸关方”概念后,“中国责任论”迅速在美国热炒,并在国际社会引起反响。对“中国责任论”出现的深层背景,要看到其两面性。一方面,“中国责任论”反映了有关国家针对中国的一种经过重新包装的防范策略。美国的“中国责任论”反映西方国家“中国观”的新发展,是对此前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一种折中和矫正,中心目的是将中国纳入西方设计的行为轨道,维护西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中国责任论”也是在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客观反映。关注中国,看重中国因素,是所有“中国责任论”反映出的共同特征。不论形形色色的“中国责任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中国责任论”客观上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视,是中国力量上升、参与国际生活深化、国际作用不断增强、改变国际社会对自身看法的必然结果。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责任论”的出现都具有必然性,影响广泛而深远。
  妥善把握“中国责任”问题,对中国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是挑战也是机遇。分析、梳理和定义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国际责任,要注意从国家根本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树立中国的国际责任意识。为此,要在国际责任问题上坚持三条原则。一是限制性原则,即为履行国际责任设置底线和禁区,把不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作为考虑国际责任问题的前提。二是公平原则,旨在促进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责任分配机制,倡导不同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国际责任,既强调世界各国在应对有关全球性问题上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又要联系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历史责任等因素,在世界各国合理分配国际责任。三是效率原则,通过建立责、权、利三者相对平衡的机制和规则,鼓励各国对履行自身国际责任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使履行国际责任形成激励机制。公正、高效的国际责任体系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倡导这样的国际责任体系,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国际职责,有利于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有利于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
  
  3、加强中国的软国力建设,使中国的软、硬国力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要在竞争中争取主动,不仅要继续增强硬国力,也要大力推动软国力的建设和发展。软国力反映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与发展模式,不仅影响着硬国力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最终也决定着硬国力的发展空间。因而,比起硬国力的竞争,软国力的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近年来,中国在软国力层面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仅举二例说明。其一是国际游戏规则背后的话语权问题。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是竞争对手针对中国制定的形形色色的不公平的规则和规范。对方之所以选择这样做,能够这样做,主要因为对方的资金、技术优势被中国逐步克服、削弱后,他们在国际体系中还掌握着话语权的优势。其二是所谓发展模式之争反映出的问题。尽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再倡导淡化意识形态因素,但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取得的成就,都使西方一些人担心冲击西方模式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中国每向前走一步,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就会增强一分,而且必然会从物化利益层面向发展模式层面进一步提升。因此,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必须同时加强软、硬国力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热词搜索:年中 改革开放 地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国际地位pp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