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民族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快速发展的壮丽史诗,这个古老大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响。近几年来,关于“中国奇迹”或“中国模式”的话题备受国内外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当前,在华尔街发生金融海啸、全世界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模式”,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教训,抵御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对中国和世界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模式”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和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中国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其清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
  1、历史背景。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则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他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方向。①世界银行副行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从中国发展和转型的经验视角探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在这之后的2004年和2005年,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一系列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文章和著作不断发表出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11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该论文以一种新的视角对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
  2、现实背景。其一,20世纪晚期,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导致了拉美经济危机、东亚金融危机,这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其二,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然而,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面前,这些言论不攻自破,西方世界开始对中国的发展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其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它们都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而所谓的“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在近年的失效,使得人们加倍关注中国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从中借鉴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②其四,不平凡的200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无论是在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震灾还是在举办北京奥运会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所展现出的“举国体制”,都让全球对“中国模式”刮目相看。特别是在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人们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又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
  
  从国外学者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关注到雷默教授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从世界各国对“华盛顿共识”的怀疑到对“北京共识”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尚在发展中的“中国模式”有着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要真正的认识“中国模式”,更深层次地解读它,了解其背后的真谛,还须从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征来分析。
  1、“中国模式”是一种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既借鉴历史的经验又关注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新课题,在突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和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是一种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对发展道路、模式的理性定位,极为可贵。③因为中国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要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寻求发展自然成为第一选择。但当今时代,无论环境、资源状况还是人们对发展的更全面要求,都不允许后发展国家走发达国家走过的片面发展、过度工业化的道路。面对这种两难选择,“中国模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中国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制度内在性和创新性。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意识形态方面,“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虽然引入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中国虽然允许不同思潮的存在,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正如“北京共识”的提出者雷默所言,“创新是中国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中国改革的特性所决定”。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注定要走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仅是自主独立发展的,而且必然是完全创新性的实践。30年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模式是积极稳妥的,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正确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避免了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向极端,它通过渐进式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策略,使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陆,并且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社会的平稳转型,在推进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整体变迁的同时,没有出现国家的经济危机和政局的震荡。因此,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吸收人类文明包括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借鉴和学习不同类型的国家的不同发展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
  3、“中国模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与理念。由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赋予“中国模式”以崭新的内涵,这其中“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胡锦涛主席曾说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创造“中国模式”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确立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与力量源泉,从而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现代化战略与政策选择的出发点,是“中国模式”的活力所在。
  4、“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也有学者大胆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模式”,这些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成立的。因为,“中国模式”的确明显地有别于所有其他模式,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不同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区别。“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创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几十年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这个模式,对于中国这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最适合的。
  
  全球化与“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因此,要真正认识它的意义,必须对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有一个正确认识。④全球化“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积极意义上看,全球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契机;从消极意义上看,全球化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方面,只有全面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才能发展完善“中国模式”并使之永葆活力;另一方面,只有着眼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模式”才能彰显特色,才能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
  1、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中国模式”的特色。对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不是“趋同化”,它强调的是“和”,而不是“同”,它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整体化”。世界多样性中的“中国模式”既融入全球化,又不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既借鉴吸取资本主义因素,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正如邓小平所说,“西方民主的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的。中国正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由于中国采取了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对内注重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对外营造和平的发展环境,抵御全球化对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模式”才得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生机盎然。
  2、从“中国模式”的角度看其全球借鉴意义。首先,“中国模式”对全球治理有着积极的贡献。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世界历史进程。“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经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不仅是中国巨大的发展力量,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财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必将对全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关于“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实质上是社会价值问题。在看待“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肯定“中国模式”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避免将“中国模式”价值扩大化的趋势,机械地、简单地把“中国模式”套用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道路中。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也同样如此。第一,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足可效仿的成功榜样,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社会发展模式。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出路的国家来讲,“北京共识”提供了新的道路。⑤第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其基础上的“中国模式”,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简单效仿的。这在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实际上,特殊国情下的“中国模式”既有相对稳定的一般性的特点,同时又是一个处在不断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概念,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模式”一方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体现了特殊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制度要求。因此,其他发展中国家只可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中国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第三,就其成熟性而言,“中国模式”还是一个正在生成、正被构建的模式,尚未成型,这就决定了在探索的道路上还将面临诸多的质疑与挑战。只有对这些质疑和挑战做出有力的回应与解答,“中国模式”才能真正得以完善、发展和推广。
  
  “中国模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启示
  
  1、“中国模式”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模式”的特征与价值揭示了“中国模式”的魅力,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证明了“中国模式”顽强的生命力与巨大的活力。然而,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与改制问题,“三农”与农民工问题,民生与就业问题,金融风险与抵制风险能力问题,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差距加大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与地区发展失衡问题,干部队伍建设与腐败问题,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国际竞争与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将伴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而在“中国模式”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与方法,我们只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全面提升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断的给“中国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2、“中国模式”的启示。“中国模式”的精髓就在于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于构建了中国发展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就是“中国模式”的积极意义之所在。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内涵的精髓在于其所包含的价值、文化和制度的普世性,即可以为形成中的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提供多少共享价值。⑥当前,在国际局势跌宕起伏,金融海啸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我们面对取得的成就以及备受热议的“中国模式”,决不可盲目自大,甚至自夸“盛世”,而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模式”还远未构建成熟,中国远未发达,我们只有时刻保持自我警惕,及时总结发展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成就真正有魅力的“中国模式”,从而为人类文明不断走向繁荣与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沈阳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辽宁大学马列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娟娟)
  
  ① 庄俊举、张西立:《近期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
  http://www.省略hongqi200902hq146-09.html
  ②④ 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 ――俞可平研究员在“中国发展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文汇报》2005 年9 月8 日。
  ③ 蔡拓:《探索中的“中国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 2005 年第5 期,第12页。
  ⑤ 刘桂山:《西方学者雷默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http://news.省略world2004-0610content_1518455.htm
  ⑥ 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40页。

相关热词搜索:全球化 中国 视野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 中国全球化视野 中国的全球化视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