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罪与罚 与神同行1罪与罚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欧美政府近期的补救,尤其是美国政府频频出手接管濒临倒闭的金融企业,实际上是国有化的一种行为。      投行“玩火自焚”      从9月14日起的短短两天之内,一起突如其来却又在意料之中的金融海啸在华尔街爆发。当晚,美国银行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达成协议,以500亿美元收购这家有着94年历史的金融巨头;次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至此,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贝尔斯登、美林和雷曼兄弟相继沉船。近日又传出摩根士丹利在寻求收购合作的消息。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华尔街看到高盛孤单的身影了。
  9月初,在位于德国基尔市附近的普林古堡举行的首届世界经济论坛上,包括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米歇尔?斯宾塞等在内的许多世界顶级经济学家们给金融危机做出了许多诊断,但这场被格林斯潘形容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其严峻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都前所未有,即使智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斯宾塞们也是力有所不逮。
  一般普遍认为,本次金融危机主要肇始于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错误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比如,他们热衷于豪赌高风险的证券,而完全忽视了它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他们追求营运杠杆比重过高但回报极大的业务,当杠杆过高,情势又出现逆转时,等于是在玩火自焚。其次,这些华尔街银行的顶级管理者自负、傲慢,一方面盲目追求风险极大的交易;另一方面在风险已经显现的时候又优柔寡断,不及时将风险极大的产品果断出手,最终将企业拖入灭顶的深渊。传统的银行家们,比如美林和雷曼兄弟的前辈经理人在经营中稳扎稳打,合作伙伴也相对固定、牢靠。但现在的银行家们则热衷于在风险极大的证券交易所搏击风浪,推出了许多短期性、缺乏政府监管,风险极大但回报又极高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如房贷抵押债券等。但鉴于投行购买债券的资金来源依赖的是一些短期的债务工具,一旦这些短期债务工具出现问题,其资金链势必断掉,从而导致崩盘。
  如果再探讨危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不免把美国政府揪了出来。布什政府在“9?11”之后相继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军费开支极大,与此同时,克林顿时期开创的经济繁荣似乎露出了疲态。为保经济增长,美联储必须保持低息,其结果便是资本的过度流动与松散的金融市场监管联合制造了房地产市场的虚度繁荣和泡沫。去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终于破裂,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房价的大幅下跌带动了与房屋价值相关的贷款和其他资产价值的显著缩水。大笔注资也未能阻止资产冲销和巨额亏损,各金融公司已经无计可施,注定在劫难逃。
  
  新自由主义能否继续?
  
  华尔街金融海啸降临。
  这场金融海啸不仅强烈震撼了华尔街,也在世界各地引发了连锁反应。尽管日本、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主管都声称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对本国影响有限或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为防不测,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还是频频出手救市:
  美联储在继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之后,又以850亿美元接掌了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近80%的股份;
  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集团、瑞士信贷集团、德意志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大通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以及瑞银集团等世界十大银行成立700亿美元平准基金,用于紧急情况下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
  美、日、欧盟、英、瑞士、俄等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向市场紧急注入了近3000多亿美元的巨额“资本”,为各自境内的银行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波堤”;
  美政府拟成立一个官方信托机构,购买金融机构的按揭坏账;
  欧美政府联手的强势干预虽然暂时稳定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重挫的全球股市有了一定的反弹,但危机何时触底仍是未知数。危机的根源,即美国楼市的价格继续下滑,市场仍处低迷状态。美国楼市得不到纠正,金融危机不可能根本好转。其次是消费者对于金融市场信心的重塑仍需较长时间。更重要的是,美国金融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的凶猛令许多经济学家和业界人士心有余悸,众口一词地呼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欧美政府近期的补救,尤其是美国政府频频出手接管濒临倒闭的金融企业,实际上是国有化的一种行为。这让我对于主导了当代欧美市场的新自由主义能否继续产生了怀疑。
  本次金融危机的强度、广度和深度都不由得让人们把它与上世纪30年代的那场经济大危机相比。而那场危机正是由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导致的,它不仅全面、彻底否定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基础――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地创造自己的需求”),实际上也宣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之后,反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求的、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推动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罗斯福新政”使凯恩斯主义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经济学,主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运行长达40年之久。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整个欧美经济陷入了“滞胀”的困境。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受冷落多年、以反对国家干预为重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占据了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我不敢、也不能将欧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几次政府干预行为简单地解释为对新自由主义的反动,实际上回顾和梳理一下美国的经济史,美国经济的这种周期性自我调节也是一种规律。我也希望这种自我调节不会带来对于现行主流经济学的颠覆。
  
  中国:金融大鳄伺机而动
  
  在美国金融市场四面楚歌的时候,中国的金融大鳄们在干什么呢?这不由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直主导着世界金融格局的欧美金融业似乎难以重塑往日的辉煌,以新兴国家以及一些阿拉伯石油大国为代表的新的金融力量也不可能任欧美金融巨头长久把持国际金融的话语权。随着欧美金融机构市值大蒸发,全球金融业排名重新洗牌,来自中国的银行成了大赢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一度占据了世界银行业的头三把交椅(最近,随着中国股市的低迷,头把交椅又被英国汇丰银行抢走),将过去长期稳居市值全球第一的美国花旗集团远远甩在身后。伦敦证券交易所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股份掌握在两家中东投资者的手中。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因此导致欧美各国政府联手向市场注资。而来自新兴国家和中东国家的流动性和资本供应却非常充裕。金融海啸带来的全方位冲击以及对资金的渴求正在迅速重塑全球银行业格局,上述投资机构则试图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今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参与收购德国第三大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的收购竞争,虽然未果,但多少让人看到了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和雄心。除此之外,瑞银、花旗、巴克莱和汇丰等昔日不可一世的欧美金融业巨擘也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这些新兴投资机构融资,亚洲和中东的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和银行也借机参股西方金融企业。
  这是世界金融格局结构性转变的一个信号。
  我们却不妨按捺住冲动,冷静观察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客观地说,中国的金融业近年发展迅猛,但这只是针对其规模而言。与西方成熟的金融业相比,我们的金融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尽管对方如今面临困境,有些企业甚至可能因抵御不住金融海啸的冲击成为下一张多米诺骨牌,但如果我们的银行家们要在国际金融业正式亮相,必须学会人家的游戏规则,首先是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其次是培养和储备大量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瓦尔特教授跟我说,中国的银行家可以先从收购欧美的中小型银行着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自己的内功也练得差不多了,再大手笔出击,不要急于捞底。
  欧美国家虽然目前忙于救火,但他们对于我们的戒备心理从来都没有失去。以德国为例,虽然德国经济下滑,前景暗淡,但德国政府仍出台了《对外经济法》的修订草案,其出发点就是限制欧盟之外的国家,说白了就是限制中国控股德国的核心企业。因此,虽然目前世界金融业面临重组,中国银行家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如果贸然出击,很可能还是会像国开行那样铩羽而归。
  中国的崛起是个渐进的过程,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也是个渐进的过程。当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虽然给我们提供了罕见的历史机遇,但从目前来看,危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恐怕要远远大于带给我们的机会。从危机潜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下一步很可能会影响到世界的实体经济,这种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世界经济恐将进入新一轮的衰退。中国的金融大鳄们在这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历史时刻,须有足够的胆略,更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
  伺机而动,谋定而后发,才能从容而归。

相关热词搜索:华尔街 罪与罚 华尔街的罪与罚 华尔街之狼 华尔街英语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