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国家粮食储备库”走访】河南郑州兴隆国家粮食储备库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每年县粮食局的领导都会多次去北京活动,‘指标是通过上面一层层拨下来的。’”      四月中旬,河南。无论行走在怎样的公路上,依稀可见的村庄,几无起伏的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都是随处可见的场景。年年如此。
  我所走进和试图讲述的,是一个曾经的乡镇粮管所、现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粮库基层工作人员所经历的生活变迁,还有粮库所服务的一个典型的河南村庄。零散的信息和个案提供给我们的,或许就是今天豫北农村的不完全剪影。
  
  不被承认的国家粮食储备库?
  
  河南新乡翟坡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赫然的牌子挂在门口。而当地的百姓却大都知道,这不是一个正宗的国家库。
  “以前,新乡县唯一的国家库是新华粮库,那是正牌的国家粮食储备库,负责四区八县的粮食收购管理,后来,新华粮库不同意交由国家,国家粮食储备库就从新乡县转至获嘉县了。”一位粮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的粮库只是挂了个国库牌,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如果正式挂牌的话,需要几十万元。不过,那样我们就是事业单位编制,而现在我们是企业编制,纯粹的社会自然人。”
  附近的村民也告诉记者,这个粮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库,“国家并不承认他们国家库的身份”。
  据记者了解,这家建立于1976年的粮管所,现在在功能上已经更接近于一个“仓库”了。粮库由新乡县粮食局直接管理,主要业务是根据上面批下来的指标,收购和管理粮食,而价格调整、陈粮轮换等均按照指示完成,没有任何独立的市场行为。“粮库里存的全都是专项储备粮,容量9万多斤,目前的仓库里,玉米和小麦各占一半,玉米会稍微多些。”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收购和管理粮食所能得到的国家补贴,是这家粮库最主要也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国家补贴经过省、市、县三层,来到我们粮库后基本剩下每斤7分钱,主要是管理费和熏蒸费,熏蒸按规定每年一次就够了,除去成本,粮库每年大约有几百万元的收入。”
  几百万元,对于粮库员工和周边的百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这家粮库也因此成为新乡县效益最好、转型最成功的粮管所,每年都是县里的先进单位。
  而粮库赖以生存的“上级指标”,根据这位老员工和粮库其他职工的说法,每年县粮食局的领导都会多次去北京活动,“指标是通过上面一层层拨下来的”。
  
  一个没有主动权的粮库
  
  “我们粮库现在已经不存在议价粮的问题了”“前几年,粮库有主动权,我们也收议价粮,粮食贵的时候抛出去,便宜的时候再买进来,但有时卖出时价格高,想收回时价格更高,就不能全填补过来了。现在粮库没有主动权了,只是代省里收购和管理,一个粮食籽也不敢动。”
  王振宇在这家粮库工作了三十多年,在他的工作记忆里,粮食曾经在库里存放了十年时间,“不过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两三年就轮换出去了。”
  转圈粮,就是买空卖空粮。根据王振宇的说法,陈粮轮换的时候,粮库轮出粮食是肯定的,但轮进新粮时,需要上面统一配备购粮指标。所以在这方面,能否赚到钱要看能否得到上面配备的指标,粮库没有轮进新粮的主动权。
  王振宇告诉记者,现在,“站上”是粮库最大的竞争对手。“站上”指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大的粮贩子,他们在火车站收购小粮贩的粮食,直接用火车运往四川等养殖地区。他们可以根据行情灵活地调整价格,有时仅比粮库高出一两分钱,就能让粮库毫无办法地认输。而粮库要调整价格,必须向上面请示。在这方面,粮库往往是落后于粮贩的。对于走乡串户收粮的小粮贩来说,把粮食卖给粮库,每斤可以赚2分钱,直接运到站上,每斤可以赚3-4分钱,按每天收5000斤来说,就是100元的差距。
  “因为每月10号铁路方面会下达车皮计划,每月12号左右就是‘站上’的收粮高峰,1号到10号价格比较低,因为‘站上’还不确定能拿到多少车皮,而25号以后又成了低潮,那时候收的粮食要到下个月才能运出,粮贩们要承担太多的站上粮食管理费。”
  
  一个从没开过股东会的公司
  
  记者所到之处,河南省或是山东省,粮库员工们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
  1976年,王振宇来到这家粮库上班,那时翟坡人民公社刚刚成立,粮管所也刚开始筹备,只有十几个人,他们面对的还是一片棉花地。他在粮库做的第一份工作是看工地,建住宿房、仓库,工资是34元。粮管所正常运作后,他做了仓库保管员。
  “工作最忙的时候是交公粮的那些年,队能排到一里地之外,最高潮的时候,从早上7点多一直要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有些老百姓担心粮食过夜就会受潮,所以宁愿排在粮管所门口过夜。”
  上世纪80年代,王振宇用2500元钱买了些工龄,由原先的合同工成了一名正式工。拿钱买工龄换身份,在新乡县一些地方非常盛行,远不止在粮库。
  2003年,和国家其他粮管所一样,翟坡镇粮管所改制了,王振宇等员工失去了他们全民合同工的身份,变成了完全的自然人,一次性买断工龄中,王掇宇领取了2万多元。此后,粮库实行了强制性的全民入股,普通员工每人交2万元,领导依级别不同交4万至6万元。成为“股东”的这几年里,王振宇和他的同事们没有开过一次股东大会,“领到的基本是月利,三个月领一次,一次领80元钱。股权可以买卖,但是没有人买。”
  现在,粮库在册的员工100多个人,其中有些只是关系挂在这里,每天都签到上班的77个人,已经是新乡县现存的各粮管所里人数最多的一个。周边的粮库,比如合河镇、大召营镇、七里营镇、郎公庙镇等的粮管所,在改制中大多由私人承包了,一般只有10个人左右,较多的七里营镇粮管所也不过20多个人。
  “现在,我们又是―年一签了。”
  
  一个农业年人均收入1000元的村庄
  
  南翟坡是距离粮库最近的几个村子之一,紧邻京广铁路线。这里的村民们都经历过拉着板车、赶着牛车到这家粮库交公粮的日子。
   记者采访的时候,这个有着1000多人、人均拥有耕地1亩的村子,刚刚有200多户在自家院里修了沼气池,每家需要为此交200元钱,这是去年刚换届选举出来的村长为村民们做的事情之一。村民告诉记者,晚上的时候,村里也开始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和舞蹈培训班。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河南村庄,干净整洁的村容,有着足够宽的村级公路,路上间隔地挂着大红灯笼。今年年初旱灾的时候,河南省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但这里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即使在全国征收农业税的年代里,村里也集体为农民交了农业税款。现在,邻近的村子灌溉田地需要付电费甚至水费,他们也不需要。在很多方面,这就是传说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许多年的实践中,村民们发现,村子里最适合种的粮食似乎只有两种,麦子和玉米,于是,收了小麦种玉米,收了玉米种小麦。曾经大规模地种过棉花,后来因为虫害多,而且,当地的纺织厂、棉油厂即使从新疆运回棉花加工也比收购当地棉花便宜,棉花就慢慢停种了,花生也曾风行过两年。
  对于自己的村子算不算小康村,大家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村里的许多福利在许多年来一直都优于邻近村庄,这让大家有了一份延续下来的自豪。但当我们一起计算出村民每年来自土地的收入不过1000元,而小康社会需要达到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时,数字上的偌大差距让大家动摇了这个答案。“我们村里现在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有纺织厂留下的基础,底子还在。”1986年,这个村子用新乡一荷泽铁路线的部分占地款80多万元建了一家纺织厂,这是村子里有过的唯一一家企业,但在2002年倒闭了。“七里营、龙泉等村子的企业多,所以他们更有钱一些。”
  这里,教师是大家非常羡慕的一个职业,因为他们退休后可以拿到稳定的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这是村民和企业工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这里没有人外出打工,农耕之余去乡镇企业上班或者打零工的工人除了每月几百到1000多元的工资外,再没任何其他收入了。

相关热词搜索:河南 走访 国家粮食 河南“国家粮食储备库”走访 河南国家粮食储备库 河南省国家粮食储备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