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早寒春,信仰,深嵌于心】 阳早寒春的信仰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他们在中国养了一辈子的牛。他们称自己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      63年前,一个27岁名叫Erwin Engst的美国年轻人,刚从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因为当时受到《西行漫记》的影响,辗转半年来到了中国延安。2年之后,他的未婚妻Joan Hinton,一位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她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她的同事感慨:“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肉!”此话使她此后放弃了成为纯科学家的梦想,随未婚夫来到了延安。
  此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阳早”和“寒春”。阳早来中国后不久,进步新闻记者羊枣死于国民党的监狱中,共产党把与羊枣同音的名字“阳早”给了Engst,希望他成为中中共产党忠减的朋友和同志。
  他们在中国养了一辈子的牛。
  他们称自己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
  他们在延安为“小米加步枪”的精神而感动,深信得到百姓拥护和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能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每当人们问及他们为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他们会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为信仰而来。”
  1948年春,阳早和寒春带着党交予的任务,带着83头荷兰奶牛落户陕北定远县三边牧场,帮助当地改良奶牛。
  1955年,他们又带着1000多头牛落户西安草滩农场。阳早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响应是:“让贫奶的中国人都喝上新鲜牛奶,不坏一斤奶!”这一年,新中国的第一代儿童喝上了他们生产的牛奶。此间,有关部门询问寒春是否愿意去继续研制原子弹,寒春摇头:“现在中国人缺的不是原子弹,是牛奶。”周恩来总理5次接见了他们,次次向他们道“辛苦”,阳早则回应说:“给社会主义干活,心甘情愿。做心甘情愿的事不谈辛苦。”他们与工人师傅、技术人员们摸爬滚打、同甘共苦。在3年困难时期,他们也放弃本来可以享受的一点“权利”。10年的草滩农场生活,留给阳早和寒春的是一段简单而愉快的记忆:“条件很艰苦,心情很愉快。大家一个心眼干社会主义,奔共产主义。”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研发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仍是该农场的主导产品。
  1966年,阳早和寒春被分配到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和中国对外友协图片社做翻译,阳早在专家楼的阳台上俯瞰土地,心情郁闷:“我们现在过的是上层建筑的日子,养牛的人怎么能住楼房?!”他们多次打报告要求重返农场。
  1972年,他们终于如愿去到红星公社。在这里,阳早设计安装的管道式挤奶设备,寒春设计的直冷式奶罐在中国率先实现了奶牛饲养机械化。
  1982-2001年,20年的时间里,阳早和寒春都在位于北京沙河镇小王庄的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机实验站从事牛群饲养和改良的工作,直到阳早病重住院。经过20年的经营,小王庄以优质、纯净、高产、低耗的奶牛闻名全国。2003年,每头牛的牛奶产量位居全国之首。
  在农机院农机实验站工作后,阳早和寒春还是始终保持着延安的生活作风,住所和家具陈设都十分简朴陈旧。他们称自己的办公桌为“专利”,即用“砖”“立”起来的。衣服也只有几身,睡的还是硬木板床,过着中国普通农民的简单生活。改革开放初期,他们一出国就住朋友家,把省下来的补助费等用来购买国外先进零部件或是上缴,用自己的外汇购买国内暂时没有研制成功的自动化监测、计量设备。
  2003年12月25日,阳早终结了追求社会主义的脚步。早在1992年去美国做心脏手术之前,他就立下了遗嘱:“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捐献遗体;用最简单最省事的方式处理骨灰;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一生(自我评价)”。阳早去世后,寒春让人将他体内的心脏起搏器摘下,“还可以留给买不起起搏器的人”。她还坚持不用给阳早穿“寿衣”,“人都死了,穿衣服太浪费”。之后,寒春就阳早的骨灰安置事宜与中国人发生了“争执”,在寒春的坚持下,阳早的骨灰埋在了“牛场能看见牛的地方”。寒春说阳早一生于的事情就是――养牛,一辈子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就是――解放全人类,
  20多年里,寒春每天早晨都要巡视牛群。不管刮风下雨,早上不吃饭也要到牛场去转一转,跟牛说说话,把发现的问题写成字条放在有关人员的家门口。
  即便是现在,寒春身体不是很好了,也仍然每天坚持的一件事情就是早晨起来去牛场转一转,看看牛产奶情况的报表。
  今年,在北京深秋依然灿烂的阳光里,在来到中国61年后,寒春刚刚度过了她的88岁大寿。
  
  晚年寒春,岁月静好
  
  深秋,北京,阳光依然很好。
  小王庄,农机院农机实验站,地盘上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只有这里仍保留了很大的一片绿色农田。
  沿着这片农田一直往里走,能看见一溜儿用砖砌的平房小院,但是其中很多已经没人居住了,人们都搬到附近的楼房里去了。红砖砌的院墙,配上绿色漆的小门。已经88岁高龄的寒春仍然住在这个小院子里。走到屋前,推开门进去,一个横向长方形的客厅,最显眼的是靠左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名为《农民的儿子》画,画上是毛泽东在和几个农村孩子讲话的情景,据说挂的这幅是从书上翻拍下来的。毛泽东还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客厅挂着的日历上。
  寒春坐在客厅右边的小书房里。看见记者来了,她起身迎接,话并不多。虽然已经88岁高龄了,但寒春白色皮肤下仍透出红润来,金色的睫毛,蓝色的眸子依然能看得见光泽,银白色的头发配上嫩绿色的帽子,很是醒目的搭配。因为在郊区气温比较低,室内已经开着空调了,寒春也穿上了羽绒背心。
  就在前两天,寒春刚刚过了她的88岁大寿。问起她的生日过得如何?她倒是没有太多的兴奋,只说来了一些老革命的后代一起庆祝,客厅里也还依然挂着国家外国专家局送的红绸条幅,上面写着:“祝寒春同志生日快乐,健康长寿”。书桌一角放着一顶红军帽,据说这也是送给寒春的生日礼物之一。
  书房里早已不见当年他们著名的砖垒的办公桌,取而代之的已是普通的书桌。桌上放着一台计算机,是儿子建平给她买的,现在它在寒春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书桌上方悬挂着三张寒春早些年获得的证书,英文书写,上面写着她的英文名字Joan。资料箱上方还摆了一张寒春当年在灯下工作的照片,照片中屋外天色已晚,屋内的她穿着简单的素色衣服,带着眼镜,眼神专注地在研究手中的资料。
  寒春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改不掉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还是会去牛场转转,每天都要看关于每头牛产奶情况的报表,还在报表上写写画画,做一些标注,计算产量。从牛场回家后就开始上网,午休之后的活动也主要是上网。晚上大概9点半左右就寝。现在很少出去户外活动,只是隔天会去医生那里按摩理疗一次。过着如每一个老年人般的规律和悠闲的生活。
  寒春如今大多时候都是看电视和上网,看英文类的节目和信息。在网上则主要是浏览新闻以及和亲人朋友视频聊天。寒春在网上浏览新闻的范围非常大,用她的话说就是“什么都看,有什么看什么”。就现在,她正在看的是华盛顿邮报的网络版,点开的页面上是关于阿富汗战争的内容。
  和亲人朋友们在网上视频聊天,则是寒春每天最开心和轻松的时候。现在,她正和一个在美国的朋友Ann Tompkins用英文聊着,看见记者坐在一旁,电脑画面上的朋友也指着记者发问。Ann二十多年前也在中国呆过很长一段时间,还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文革’’时期宣传画的书。她俩聊聊近况,聊聊今天各自都干了些什么,偶尔也讨论一些最近世界上发生的新闻。此时的寒春总是简单地回答着朋友的问题,更多时候是在爽朗地笑着,脸上浮现出温馨的笑容。还拉着记者给她和屏幕上的朋友开心地合照。也就在此时,大概才能让她感觉到和朋友亲人的距离并不遥远。
  寒春现在仍然保持着西式的就餐习惯。她喜欢喝甜甜的饮料,每天早上都要吃几颗西梅,喝一杯雪碧。午餐现在吃得也很清淡,热土豆泥拌养生的黑芝麻和蜂蜜。寒春的食量还很好,还喝了一碗鸡汤和一杯果汁。饭后再喝一碗自制的酸奶。午餐后,寒春就在门口的长形走廊上走上几个来回消食,呆到大概2点的时候她就会开始午休了。而这时,我们也告辞,不打扰她休息了。
  中国与寒春之间的深厚感情,不仅仅是日常相处的养成,更因为在这里,是她和阳早,从一对稚嫩青年走到耄耋晚年,找到并实践人生意义和安身立命之所在。
  而现在,我们只要看到寒春健康地生活,看到她生活得安静而闲适,这就已经足够了。如她金色的睫毛和蓝色的眼睛,在秋日的阳光里依然散发出美丽的光芒。

相关热词搜索:于心 信仰 阳早寒春 阳早寒春 信仰 深嵌于心 阳早寒春信仰深嵌于心 阳早寒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