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男生,卧底富士康28天】 武大 富士康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刘志毅,21岁,《南方周末》实习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为探“连跳”之谜,亲自应聘到富士康卧底28天,并写出了报道《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扎实的采访和细腻的描写,为所有关注“连跳事件”的窥奇者提供了一个客观而真实的窗口,也让刘志毅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国关注焦点。
  
  “28天的打工潜伏,使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并非因为明白了他们究竟为何而死,而是知悉了他们如何活着。”
  ――刘志毅
  
  “一定要有人进去!”
  
  刘志毅的潜伏,起因于南方周末对富士康系列自杀事件原因的调查,当时还是3月中旬,“连跳”发生了6起。外界对富士康“血汗工厂”的传言甚嚣尘上,而富士康方面又对此三缄其口、避而不谈,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甚至神秘起来。为了更加接近事件真相,南方周末的编辑部决定要派一名记者潜伏到深圳富士康的基层去。刘志毅回忆:“当时有位编辑在开会的时候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有人进去!’”
  可是富士康工厂只要20岁上下的年轻人,南方周末的记者们都不符合这项要求。于是年轻的刘志毅,就成为了编辑部最佳的卧底人选。
  进入富士康的过程出奇地顺利。为了不要在打工仔中显得太突兀,那天刘志毅特地穿了件高中时候的旧衣服,在空地上排了7个小时的队,简单填了一张表格,就算是应聘成功了。这是进富士康工厂的正常流程,深圳这边类似这样的代工厂人员流动性很强,每天都有3000人左右来富士康排队。
  第二天,体检之后,公司给新员工分配了岗位并进行了一天的岗位培训。“岗位是不由你选择的,一般打工者如果分到不喜欢的岗位,就会重新去排一次队,就可以换个岗位了。”
  培训之后,每个员工都会签一份“自愿加班切结书”,随后你的加班时间便不再受法律规定的每月上限36小时的约束。这不是一份所谓的“不平等条约”,相反,在许多打工仔看来,这才是他们选择富士康的原因,因为“不加班根本挣不到钱”。
  第三天,刘志毅就火速上岗了。从这一天开始,“终于有人进去了”。另一方面,《南方周末》的编辑们也捏着一把汗,谁也不知道这个毛头小伙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揭开富士康神秘的面纱。
  
  “摄像机”般的卧底生活
  
  他被分到了仓库管理的部门,工作内容就是搬箱子和点数。跟流水线上的工作相比,库管工作比较轻松,加班的时间没那么多,工资也稍微低一点。如果是一般的打工者分到这个岗位,可能就会重新去排队了。因为来富士康工厂打工的人,目的都很简单,就是为了钱。“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重复、无聊,而且毫无前景可言,所以大家都想选择加班多赚钱多的岗位。”一般来说,重新排队的原因只有两个,除了工资低以外,另一个就是实在在原来的岗位上干腻了。
  可是仓库的工作对于刘志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如果被分到线上工作,你就变成了流水线上不能少的一个环节,一分钟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刘志毅进入富士康的时候,没有带纸笔和照相机。“虽然知道这样可能会给采访记录带来一定困难,但是带纸笔进厂太突兀了,容易露馅。照相机更不能带了,按他们的经济状况应该是不会买相机的。”他能使用的记录工具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的手机。
  仓库的工作不忙的时候,刘志毅就会偷偷溜出去,在厂区里四处转悠。看到值得拍下来的东西,他就用手机照下来。照相的时候怕被发现,就打开摄像头之后再把手机拿起来放在耳朵上,装作在打电话,然后用拇指悄悄按下快门。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工友们都躺在床上玩手机,他就躺在床上把自己一天的见闻浓缩成词,发给报社里的老师。短信内容简洁明了,比如:“XX,发泄,扔凳子,在地上踩。”这样的短信在他卧底的28天,发了有1000多字。“暗访结束开始组稿的时候,看到自己发出来的这些短信,当时的画面就很真切地浮现在眼前了。我觉得自己好像一台摄像机,把(富士康)里面的东西复制出来。”
  
  他眼中真实的中国工人
  
  跟大学宿舍里“人人都是朋友”的状况不同,在富士康的工厂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有些过分冷漠。“这里人员流动很快,即使寝室里突然少了个人,也不会有人多问一句。”这种冷漠,还体现在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上。
  就在刘志毅潜入富士康的前后中,接连发生了“第七跳”和“第八跳”,外界对“富士康连跳事件”的疑问和遗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厂区内的工人得知身边素不相识的工友坠楼自杀的消息之后,大多数人的反应仅仅是:“这下富士康又出名了……”
  刘志毅这样分析他们的冷漠:“大多数工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表层,见面打个哈哈。大家来这里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了赚钱,没有人觉得自己需要交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出击,刘志毅肯定是完成不了采访任务的。
  于是一脸书卷气的刘志毅开始学习身边工友的沟通方式:“不能示弱,也不要太内向,需要稍微粗一点、男子汉一点的交流。比如在厂房和宿舍里,他们都称对方为‘?毛’。”他开始称呼身边的人“?毛”,顺理成章地,自己也变成了无数“?毛”中的一个。
  成为了“?毛”之后,刘志毅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打工者的内心世界。“其实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人,没经历过什么特别复杂的圈子,只要你表现出来足够真诚,让他们卸下防备也很容易。”他发现如果刨开表面的荒芜,这些工人也跟自己一样,都是对未来有所期冀的年轻人。“只不过他们的梦想在富士康里慢慢被消磨殆尽,因为富士康离他们理想中的生活和工作都太远了。” 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没有学位,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富士康燃烧青春。刘志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市面上相当一部分高档手机都出自这些工人的双手,可是他们使用的,都是最为廉价的山寨机。”
  还有一个细节给刘志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工人们得到咨询的途径特别单薄,所以每天他们都会拿着路边发的广告单,很认真地看完,这表明他们还是有很强求知欲的。”
  刘志毅写辞职书时,工友王克柱央求他一定要写上“工资低”。这个每天拉着24箱货物来回奔跑的小伙子总觉得自己的卖命跟收益太不成正比。他曾报名教育机构试图学点东西来改变现状,但最终因为“基础太差什么都听不懂”还是放弃了。刘志毅要下笔时,他又说算了,“写上也没用,没文化就只能干最下等的活,这是注定的。”
  在刘志毅眼中,富士康拥有现代化的流水线,工人两班倒,每班12小时。压力来自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尤其是夜间,完全是被机器劫持了。白班我还行,夜班就受不了了,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有时候下了夜班,他就跟工友一起去喝点啤酒,“大家觉得这样比较容易睡着。”
  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他们拿什么去做梦?
  刘志毅说:“我在富士康看到的,是中国工人真实的一面,无奈和无助的一面。”
  
  “富士康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糟”
  
  刘志毅离开富士康之后,还跟几个工友保持着联系。在记者身份曝光之后,这些工友都纷纷联系到他。“他们希望我不要公布他们的名字,”刘志毅说:“因为他们都还觉得富士康是个很好的厂,还想在那儿干下去,怕给自己惹麻烦。”
  其中一个工友,最初就是在富士康工作,后来辗转换了几个大型的电子代工厂,最后还是回到了富士康。“对他们来说,相比其他的工厂,富士康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至少工资算得很清楚。”
  刘志毅离开富士康的时候,领了自己18天上班的工资(28天中他有10天是自动离职的),817块钱。“即使只是800多块钱,我也拿到了一张表格,上面清清楚楚写了我工作多少小时拿了多少工资。”
  “说真的,富士康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糟。”刘志毅认为,至少在同行业内,富士康的很多做法都还是很先进的。
  刘志毅的“卧底报道”出来之后,激发了社会上更广泛的讨论。此时,大家争论的焦点已经从“血汗工厂”转移到了“新一代打工者生存状况”上,富士康方面也接连做出了积极的转变。
  对此,刘志毅感到很欣慰。■
  
  刘志毅这样说――
  
  ■ 我认识两群年轻人。
  一群是与我一样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在象牙塔,与图书馆、湖光山色相伴。另一群工作在钢铁机器,巨大货柜,有无数繁杂精密生产环节的厂区里。这群人总是把他们的上级叫做“老板”,互相之间哪怕不熟也要大声用粗口唤作“?毛”。
  在富士康潜伏28天后,我走了出来。我一直试图把这两幅图景联系起来。可是很难。只是这两个地方生活着的人们确乎有着相同的年纪,相同的青春梦。
  
  ■ 在与他们聊天的很多时候,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自己幸福得太过分。他们居然羡慕那些受工伤可以休假的人,一面聊着笑话一面说自己的工作岗位如何有毒。他们讨论自己的同事们跳楼自杀时,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淡定或者不屑,甚至语出戏谑,似乎每个人都是局外人。
  
  ■ 他们生产着世界上最顶尖的电子产品,却以最慢的速度进行着自己的财富积累。办公系统的公用账户密码被设成以“888”结尾,像很多生意人一样,他们喜欢这个数字。但是他们中或许鲜有人知道,是自己的双手保住了国家的“8”,而他们每天去加班,去买彩票,甚至去买马,却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8”。
  
  ■ 当深圳,这个曾经的边陲小镇一跃而成为珠三角东岸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背后,我遇到的却是一群迷惘焦虑的年轻人。《时代》杂志在2009年把中国工人作为了年度封面人物,这本杂志说,中国工人以“坚毅的目光,照亮了人类的未来”,然而所谓“坚毅”,却是忍耐机器异化、资本侵蚀所必需的品质。这样的“坚毅”,还是他们可承受之重吗?当电脑、手机、汽车,每一样商品都成了资本的产物,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每一样代价也被资本消耗殆尽。
  
  ■ 这个容纳四十多万人的巨型工厂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血汗工厂”。它提供食宿,规模达到一个中等城镇,流水作业,井井有条。与同类相较之下,这里的设备齐全而优越,待遇标准而规范。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蜂拥而至,只为找一个自己的位置,找一个也许他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实非一个工厂的内幕,这是一代工人的命运。

相关热词搜索:卧底 富士康 男生 武大男生 卧底富士康28天 武大男生 卧底28天记者的访问影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