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百科,中国式商业维基|维基共享图片用于商业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正如百度之于谷歌,互动百科复制的是维基百科的模式。不同的是,非营利性的维基百科是以公益的方式在运作,而互动百科在中国却要走一条从未有过的商业之路,因此它的中国式维基也将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案例。
  
  2009年10月19日中午,纽约时代广场上的LED屏幕,播出了一个中国网站的新闻,一家名为互动百科的中文网站,宣布此后进军海外华人的“维基”市场,并将网站的商标捐赠给维基媒体基金会。
  互动百科的这次露脸可谓一次效果奇佳的宣传,引起了美国众多媒体对这个大洋彼岸陌生网站的兴趣,美国在线、福布斯等100多家媒体纷纷发布了相关新闻。
  这没什么奇怪,维基百科(Wikipedia)这家已排名全球访问量前五的网站,在美国无人不晓。而互动百科就是模仿维基百科而创立的,正如百度之于Google,互动百科复制的是维基百科的模式。
  不过,中国不少网民还不知道维基百科是做什么的,所以互动百科的创始人潘海东,如今正想尽一切办法,在中国普及一下“维基”的常识。从国外镀镀金,显然也是增加吸引力的妙招。不过,在这些宣传营销背后,潘海东还要证明维基与商业,井非一对天敌。
  
  公益的美国老师
  
  2003年,潘海东,这位美国波士顿大学系统工程学博士,本想回国创建一个本地化的搜索引擎,但此时百度已做得有声有色,合伙人也建议他,何不敞一个中国还没有的互联网应用。
  在波士顿大学,因为要做研究的原因,潘海东需要查找大量资料,他意外发现很多深奥的科学知识,竟然都可以在一个叫Wikipedia的网站上找到解释,其内容即便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精确和严谨的,而且还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阐释。
  这家网站运用的互联网技术名为“wiki”,可以让用户在网页上,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或者改写,换言之,“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编辑”。
  维基百科的创办者吉米?威尔士,原本不过是想做一个网络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起初他也只是邀请拥有专业背景的知名学者来编写词条,谁知数月的努力和25万美元只换来了12个词条,他不得已放弃了走精英化的路线,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专家有撰写的兴趣。
  后来,威尔士索性彻底采用wiki技术,允许任何人来发表和编写内容。效果也立竿见影,这个2001年初才成立的网站,到年底时词条就增至2万多个,并拥有了18种语言版本。而目前,每个月使用维基百科的用户已高达3.4亿。
  潘海东便是这种多人协作编写信息的受益者之一,当他回国探索创业方向时,有一天在msn上,自己的小侄子,突然问他“AV女优”是什么,出其不意的发问让他不知该如何解释,更不放心让小侄子自己去百度上寻找答案。当时他就想,如果有中文的维基百科,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于是,潘海东定下了自己创业目标――做“维基”的生意。
  
  商业的中国学生
  
  不过,对潘海东而言,美国师傅与这个中国徒弟二者所面临的环境有太多的不同。维基百科的非营利属性背后有美国社会的慈善文化做支撑,而中国显然还不具备;另外,尽管“维基”的概念从2003年就已传人中国,但中国社会对它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潘海东的中国式维基要走一条不同的发展之路。
  做维基生意,事实上这是个连威尔士都没有的想法。为了标榜“让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触及人类知识的总和”,维基百科至今都还是由非营利性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管理并运转,它没有任何广告,一直靠政府资助和各界捐赠维持运作,所有员工加起来还不到35人。
  “维基”的最大意义在于赋予了普通人对知识的定义权和诠释权,互联网实验室总裁刘兴亮认为“维基”的方式,类似于《论语》的写作――由孔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朋友们一同创作。“重要的是能理性地呈现知识,并且需要大量的人持之以恒地贡献知识。但在这方面,中国并无美国‘维基’的社会基础:自己对‘社会’进行管理,为其他‘居民’提供服务,也享受其他‘居民’的贡献。”刘兴亮的看法是欲建立维基,就得拥有相应的社区氛围。
  “但我相信这正是互动百科的机会,中国需要维基精神,而通过商业化公司的组织,无疑能最好弥补用户的主动贡献意识。”潘海东说。
  自2005年互动百科成立来,潘海东这4年多来一直都在进行着他的“维基”中国化试验。幸运的是,潘海东得到其他人的共识。2008年年初公司获得首轮风投,2009年又获得3000万美元的投资。很多人都与潘一样,相信“维基”在中国大有商业价值,比如给互动百科投资的DCM创投中国合伙人林欣禾,就坚信“维基迟早会成为互联网基础应用”。
  
  维基因子
  
  现在,潘海东已建立起一支庞大的词条编辑队伍,正乐此不彼地为互动百科提供新词条,潘海东必须让投资者相信,互动百科有一套完整内容生产体系可以推动网站的持续发展。
  长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赵巍,就是这套体系中的一个小因子。赵巍几年前,尝试着写了几个关于荆州市的地理、风景名胜以及美食方面的词条,最后竟有不少用户真的看过,还回复留言,这让他自豪感油然而生。后来他不仅加入互动百科的用户群,还在1个月的时间内创作了近百个词条。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活跃居然吸引了网站的关注,一个网站编辑主动联系他,沟通词条编辑技巧,告诉他如何搜集权威资料,怎样写得客观和有深度。此后,赵巍成了互动百科的“优秀志愿者”,加入了“社会焦点”兴趣小组,同时还是一名校园向导,每天编写4~5个词条。按照潘海东的说法,兴趣小组是互动百科生态系统中的基石,如今他们已发展起了1500个不同的兴趣小组,“发布的任务,大多都由相关兴趣小组的成员共同写作完成”。
  每天下午互动百科的编辑们都要举行选词会,根据当天的新闻,公布第二天的5个新任务(一个任务约30个词条),而根据完成词条的内容程度,志愿者可以获得不同的积分,这些又可以获取鼠标、T恤或按摩垫等小礼品。
  其实,志愿者们并不在乎这些奖品,而信用排名、交流或者持续不断的线下聚会,才是他们投入热情的动力。在大学校园里,赵巍这位校园向导还负责召集同校的志愿者,举办讲座或者郊游,这些活动,互动百科甚至可以为他们支付上千元的经费,只需在活动中宣传互动百科就行。
  兴趣小组的存在,让互动百科每天诞生1000个新词,平均每天有500个志愿者在完善已有词条。同时其还在全国100多所高校发展校园向导,鼓励后者通过自身影响,让源源不断的大学生成为新的志愿者。
  刘兴亮评价维基百科充满了艺术及科普的气质,而互动百科则洋溢着网络平民气质,里面有各式各样互联网流行词。潘海东创造的悬赏任务规则,也让互动百科具有了某些新闻性质。因杭州“70码事件”而出名的“欺实马”一词,最早就出自互动百科。近期北方降温大雪,1月3日焦点的头条词汇是“暴雪黄色预警信号”,而当日的焦点人物则是 入主《新世纪周刊》的胡舒立。
  为了保证专业名词的准确度,潘海东还组建了新知社,里面的成员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定期用访谈形式让他们解释科学词汇。当然,如果某个科普现象关注度很高,互动百科也会迅速找到编写或审核相关词条的“专家志愿者”。
  效率得当的组织大法,让互动百科迅速造出了424万词条、47亿文字、300万张图片,比如“MM反魔兽联盟”小组中的词条,有的阅读次数超过10万次,讨论接近3000条。
  
  商业路径
  
  据美国科技界估算,如果维基百科接受广告,其2006年的估值即已达5.8亿美金,2007年,这一数字已升至12亿美金。可惜的是维基百科现在并不去考虑广告――它们一直都是非营利的公益组织。但与维基百科相比,商业性的互动百科不得不为投资者负责,必须为生存担忧,潘海东身上担负的担子显然比威尔士更重。
  靠着志愿者、兴趣小组、专家团队这些维基因子,互动百科已基本奠定了自己的内容基础,这也是潘海东目前所拥有的商业化探索的最大资本。
  2009年,互动百科打出一整套商业组合拳:年初,与国内最大的生活搜索引擎爱帮网达成合作协议,爱帮网的用户可以通过互动的生活百科,查找到详细的词条信息。8月,联合新浪网推出“新浪百事通――历史上的今天”,为新浪无线用户提供历史事件信息查询服务;年底又与中国移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每天为4000万手机报用户打造“in词、in语”栏目。
  可以说,只要有各种产品的需要,互动百科就能成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此外,它们还与出版业合作。2008年推出了《奥运盛典》,就是在线上由成千上万网友进行协作编写、然后线下众多专家审核编辑的模式下,诞生出来的实体书。潘海东说这是第一部通过几千名网友共同创建的书籍,属于维基史上的一次创新,它的意义在于维基网站也可以同传统出版业谈合作分成。
  不过,潘海东更长远的目光还是集中在广告上。
  比如互动百科一直在为中国的站长们提供一个名为HdwLki的免费开源百科网站建站工具,依靠它站长们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百科站点,而只要这个软件应用形成规模,互动百科就能通过站点获得广告收入。与SNS类似,互动上的词条也吸引着有相同爱好的用户,因此可以为企业带来精准的广告营销:当互动百科悬赏“富力集团”、“奔驰”的词条,或者在一些地产或汽车的词条里,加上品牌广告链接,也许更易得到广告主的青睐。
  “不过,中国的维基商业化,注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全球没有人能说出维基赚钱的案例,就如同没人能说清楚微博如何赚钱一样。”刘兴亮说。

相关热词搜索:互动 百科 商业 互动百科 中国式商业维基 中国式圣诞节互动百科 互动百科 维基百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