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温讲话哭了_地震阴影下的悲情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面对大地震,尤其是像这一次给日本社会带来巨大破坏的灾难,我想日本人不是不悲痛―不悲痛是不可能的―而是他们表达悲痛感情的方式和我们有所不同。      地震中的无奈和达观
  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岛国。以其大者而言,1923年关东大地震,伤亡人数达25万之众;1995年阪神大地震,遇难6434人;此次地震、海啸和核危机,给这个岛国带来的无疑也是一次巨大的灾难。大地震的发生,使我们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同文同种”的民族怀有可能从未有过的担忧和同情。
  在大篇幅的报道中,我注意到国人在谈论日本时,都会提到日本社会在面对这次灾难时的冷静,他们在遇到如此巨大的灾害时,社会并没有混乱乃至失控,大家只是默默地坐,默默地走,默默地做着事,几乎没有眼泪,没有哭声,也没有呻吟,从他们的表情中透露的,似乎只是无奈和达观。
  我在日本期间,亲身经历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发生在当年1月17日清晨的这场7.2级强震,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把很多还在睡梦中的人惊醒,由于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神户市区及其周边地带,地震带来的损失相当惨重:房屋倒塌十万间,三十万人无家可归,死亡人数最后超过六千四百人。《每日新闻》形容说:“状况简直同刚刚战败时无异”。
  当时我正在长崎,几乎天天晚上在电视前看现场直播。震灾场面当然令我惊异,而更让我惊异的是日本人对待突发灾难的态度,虽说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国民可能心理承受力强,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看不到眼泪,听不到哭声,无论如何都有些不可思议。
  我在长崎生活的三年,差不多每月都要体验一次天摇地动。轻者像坐在轮船上忽悠颠簸一下,重者整个房屋框架吱呀作响。一次正躺在榻榻米上看书,忽然头顶吊灯摇晃起来,眼看着越晃幅度越大,简直摇摇欲坠,吓得我赶紧拿过座垫捂住脑袋,缩进墙角一动不动。若在中国,人们十有八九呼爹叫娘拥下楼去。而一两分钟过后我小心爬起往窗外一看,院子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只有远处两个小孩在午后的阳光下踢皮球。估计偌大住宅小区里拿座垫捂脑袋的仅我一个中国人,好在没给他们瞧见。
  但是面对大地震,尤其是像这一次给日本社会带来巨大破坏的灾难,我想日本人不是不悲痛――不悲痛是不可能的――而是他们表达悲痛感情的方式和我们有所不同。之所以不同,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以及文化中积淀了太多的悲剧因子。
  
  日本文化中的悲情美学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日本人的这种悲剧情结。在日本过新年,自然要看新年红白演歌对唱(分男女两组唱日本传统歌谣,类似我国的“春晚”)。令人吃惊的是,在大年除夕唱的竟大多是撕肝裂肺要死要活的东西,不是“在那月色凄迷的寒冷夜晚”就是“你为何狠心把我抛弃”。
  其实在日本小说中,也极少有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尾。较之叱咤风云纵横天下的霸主,他们更关注和同情凄风苦雨中的末路英雄。而到了诗人笔下,伤春悲秋更是和歌俳句永恒的题材。以咏花诗为例,万叶时期受中国文艺风尚的影响,大多咏的是梅花,以至于梅花成了花的代名词。进入平安朝以后,渐次由樱花取而代之。这其实透露了一个美学信息―由欣赏凌寒斗雪生命力顽强的梅花,转而心仪“花开三日好”的、生命力脆弱的樱花,而且较之其盛开怒放之时,更钟情于花事阑珊之际,不知多少人借此抒发凄婉、落寞、悲凉、无奈的情怀。较之朝霞满天繁花似锦,夕晖下的断墙残垣枯草凋花,更能深切地触动日本人的心弦。
  或许正是日本长期积累的悲情,使得他们在面对地震时表现出习以为常的淡定和有序。日本的社会运转经历了短暂的紊乱后,很快就恢复正常,街道干净整洁,大家排成一条长龙进入商场购物,国人或许会对此感到惊讶,但这实际上也是两国文化的差异使然,比如日本人“以洁为美”的特性,在这次地震中也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他们关注局部、细节,关注微观世界,不喜大求全―这些也都能在日本文学中得到体现,比如日本小说一向重细节而轻整体构思。
  地震以及无时不在的危机感,也影响到不少作家的创作,包括村上春树。我发现地震不仅伤害了这位作家(在阪神大地震中,他在神户的房子被毁),也带给了他无可奈何的失落感。
  村上春树曾谈起这个灾难多发的国家时说:“我们生存的世界,早已不是坚固和安全的了”,“我们大多相信自己所踏大地是无可摇撼的,或者无须一一相信而视之为‘自明之理’。不料倏然之间,我们的脚下‘液状化’了。我们一直相信日本社会较其他国家安全得多,枪支管制严厉,恶性犯罪发生率低。然而某一天突然有人在东京的心脏部位、在地铁车厢内用毒气大肆杀戮。”
  在村上春树的“地震之后”系列短篇里,他写过一个《青蛙君救东京》的荒诞故事:主人公从银行下班一进宿舍,就见一只立起高达两米的巨大青蛙正在等他,声音朗朗地告诉他三天后东京将发生大地震:“高速公路四分五裂,地铁土崩瓦解,高架电车翻筋斗,煤气罐车大爆炸,大部分楼房化为一堆瓦砾……死者十五万人哟!”地震的原因在于地底下一只巨大的蚯蚓要皱肚皮,“一皱肚皮就地震”。于是青蛙君要求主人公同它一起钻到地下同蚯蚓搏斗,阻止地震发生。当主人公以自己平庸无能为理由拒绝时,青蛙君口口声声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整个东京城只有他是最可信赖的战友。最终主人公帮助青蛙君战胜了邪恶的蚯蚓,使东京免遭灭顶之灾。
  这篇故事也许读来会有几分怪诞意味,村上也并没有将更多的笔墨花在地震上,其他几篇和地震几乎就没多少关联,并且村上春树在这个题材上,也表现出近乎局外人的冷静,但细读之下,还是可以看出隐约流经其中的主题:只有爱才能使遭受重创的心获得再生,才能使人走出地震心理阴影。至于走出这条阴霾之路要花多长的时间,也许村上春树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作家,他能做的,或许只是以自己的写作,来亲吻这个已经充满伤痕的悲情之国。
  
  林少华
  中国海洋大学日语系教授,因译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而为广大读者熟悉。曾于1993年至1996年在日本任教。

相关热词搜索:悲情 地震 阴影 地震阴影下的悲情 我从阴影中现身 我从阴影中降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