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论文1000字 [黄先荣:讲“活”长征遗产]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他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当过公社书记、做过遵义地区团委副书记、当过7年遵义市旅游局局长。他言谈风度翩翩,举止儒雅有礼。从2003年他改任非领导职务至今,为了研究长征、研究遵义,“买书――读书――思考――请教”成了他周而复始的生活模式。他把长征文化拟称为“她”,这些年只被“她“迷住。
  
  “岳阳楼在范仲淹之前原本没什么名气,因为有了‘先优后乐’的《岳阳楼记》,才使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游’的小阁楼成了千古名楼;庐山瀑布在中国并不算什么角色,它肯定不如咱们的黄果树、十丈洞,可是因为有了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而成名景区。”黄先荣说。
  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得山水更加具有灵性。黄先荣认为,遵义会议之所以饮誉天下,名垂后世,原因在于遵义会议是长征文化的点睛之笔。致力于对长征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黄先荣感到充实并且其乐无穷。
  
  从旅游讲解中发现“问题”
  1996年,黄先荣履任遵义市旅游局局长,开始经常陪客人游览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景点,时间长了,他发现:讲解员的讲解,往往和客人的需求不尽吻合。很多游客觉得讲解比较枯燥,而这些游客提出的许多“超出讲解范围”的问题,讲解员又常常回答不了。
  细心的黄先荣发现,现代游客的来源是多元的,他们的文化构成也是多元的,他们需要的,不再是那种“课本”上学过的知识,而是一种有细节、有现代感的 “口头文化”的“历史”。但很多解说员只对自己负责讲解的一小块内容熟悉,“比如遵义会议,他就只了解遵义会议这段内容,遵义会议之前、之后,就不太清楚,人物的经历、故事,也不太清楚,完全是根据历史材料照本宣科,在形式上比较刻板,仅听这些游客大多得不到满足。”如何能让讲解员回答基本的历史问题是黄先荣最挂心的事情。
  他开始自己去学习,试图从旅游文化的角度上找故事。2003年,黄先荣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后,开始全面学习长征的历史,把他当初的想法付诸实施。然而2003年的时候,遵义市面上能买到关于长征的专著并不多,黄先荣跑遍所有书市才买到《伟大的转折》、《新写长征图文档案》、《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等不到10本红色书籍,更多的书只能到图书馆借阅。
  “长征胜利70周年那会儿,红色书籍才多了起来,我便开始“疯狂”抢购,隔三差五去书店淘新书。看完以后就处处请教党史专家,当面交流不方便的就写信,请他们指出错误。”
  几年下来,黄先荣的朋友除了大量研究党史的专家,还有很多从事长征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写长征题材影视剧本的编剧,甚至包括很多老红军战士。他喜欢寻找那些历史上一笔带过、研究不深,而民间保留着很多传说的材料,也喜欢寻找一些现代史学上还没有定论的内容,本着“于传播有利,对历史无损”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发挥和开掘。
  出生在赤水河边,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先荣跟这些朋友总能有很多共鸣,无话不谈。“我1947年出生的,从小就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由于曾在遵义文联有过5年工作经验,有较深的文化功底,黄先荣比别人更懂得如何进行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但黄先荣的态度始终是谨慎的,每提出一个新的讲述方式,都会仔细考虑、斟酌,有时候一个字就研究很长时间,查很多词典。他说,每次琢磨一个“旅游文化亮点”,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有一次他应邀为一批导游上课,讲解遵义会议,他不用讲稿,绘声绘色地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评书式”的讲解方式赢得全场的掌声,许多导游表示愿意听,这让他有了信心。他说:“专家是深入,我是浅出,我把深入的研究成果普及化,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黄先荣说,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在研究别人成果的基础上,用他的笔来进行“文化包装”。“包装”的技巧里面,有一种办法是“提炼”。比如土城战斗,黄先荣研究了历史记录,换了这么一个讲述法:“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三百将军,在一个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这个仗。”这么一讲,这场战斗立刻对今天的游客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黄先荣颇为得意地说,这么一讲,人们就有兴趣了,实际上平平常常的一个景点,“文化包装”进去以后,吸引力立即就提上去了。
  黄先荣说,“我希望的讲述方法,是把一些历史元素和历史结论放进去,但不是枯燥地只讲这些元素,这些结论,而是通过传神的语言表达,潜移默化地让听众自己从故事中体会出来。”
  
  黄先荣用“穷不忘道,老而能学,智识虽浅,馨竭而深”来表达自己对长征文化的热爱。他说,愿爱“她”到生命尽头。
  
  把长征故事搬到茶馆
  2005年,黄先荣较早地提出 “新言说、新语境,长征文化解说要与时俱进。”
  一次在红军街的一个茶座里,两位很有名望的党史专家和黄先荣坐在一起,大家本来请专家们先讲,但两位专家却把他推了上去。尝试着讲完自己的学习心得后,黄先荣得到了两位专家和听众的肯定,说他是“普及版的长征文化”,黄先荣信心更足了。
  后来在红军街茶楼里,他用通俗的故事一次次再现“四渡赤水”这段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听众包括老红军、老抗日和遵义市各方面的专家,大家的认可愈发深化了他对长征的痴迷。8年来,黄先荣的长征故事讲座走出茶馆,走向社会需要的各个角落。讲座已经举办300余场,受众人数有两万余人。然而针对不同的对象,黄先荣都会备不同的课,“给学生讲,我重在讲理想、讲故事;给企业讲,我就把红色长征跟企业精神相结合;去年给省国安厅的干部讲,我又侧重于长征中的情报工作和党的隐蔽战线去讲。”
  《遵义》杂志的编辑田兴海是黄先荣多年的好友,据他爆料,黄老提炼的“遵义出了毛泽东”、“四渡赤水为一逼二谋三酿四待”、“长征定鼎国酒”讲演已经被遵义会址纪念馆吸纳,融入在讲解员的讲稿中。正值记者在遵义采访期间,黄先荣受邀给前来遵义考察的中铝集团的员工们讲红色长征。记者跟随他听了一堂生动的课。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自我介绍完后,黄先荣无限深情地唱了一段陕北民歌《东方红》,唱完之后他抛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中的‘出’为何意?‘出’自何方?”一下子引人入胜。
  《辞海》解:“出”为显露、出现之意,黄先荣认为“出”字在这里应该是出名、出仕、出众、出头、出山、出彩那样的综合寓意。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指毛泽东在某个时候在某地出将入相,出类拔萃。那么出在何地呢?
  韶山?不对!韶山只是伟人出生的地,不是他事业的挺拔地。
  井冈山?不对!井冈山是伟人的磨练地,是他开创辉煌人生的一个起点。
  延安?也不对!延安是伟人功成名就之后大展宏图的地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地方。
  这个地点在哪里?不是别处,就是中国贵州遵义!治史家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地理学家说,湖南的湘江养育了毛泽东,遵义的湘江才真正托起了毛泽东……”
   台下顿时掌声雷动,记者发现,入场前担任主持人的领导起初叫他“黄局长”,一堂课后握手欢送时改叫他“黄教授”,称赞黄先生“故事讲法很有新意,别人没这么讲过” 。
  现在,来遵义开展党小组学习的单位找黄老师讲课的越来越多了。黄先荣用“穷不忘道,老而能学,智识虽浅,馨竭而深”来表达自己对长征文化的热爱。他说,愿爱“她”到生命尽头。

相关热词搜索:长征 遗产 黄先荣 黄先荣:讲“活”长征遗产 身边的红色旅游故事 红色旅游大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