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 [“微博问政”不能承受之重]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官员是否开通微博与政务改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微博,领导干部一样可以亲民为民,虚心听取民众意见,以开放的姿态应对民众的参政议政诉求。      一个新的时代不可逆转地到来,没有微博似乎就意味着落伍。微博江湖风生水起,“围观”被视为普通人亮明立场和表情达意的便捷通道,人们期待微博中的民意得到回应,自然希望越来越多的官员也能成为微博用户。
  近年间确有一些官员试水微博,其中不乏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伍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等“知名网友”。近期,一篇来自官方媒体的报道称,官员“微博问政”蔚然成风,打开了官民沟通的新局面,表明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正运用于虚拟世界。
  我个人很欣赏那些勇于与时代接轨的官员,这或许表明他们秉持着创新的理念,敢于尝试新事物。但是,指望“微博问政”能打开政务改革的一扇窗,似乎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并不靠谱。
  评判“微博问政”,不能脱离中国政治神秘化的现实土壤。官场习惯性地不透明无形中激发了公众强烈的围观热情。对于那些处在政治透明化过程中的官员,旁观者的关注正是巨大的现实压力,迫使他们不敢轻易在微博中袒露真我。
  事实上,从传播规律来看,微博本应更多地作为一种半私人的“自媒体”,而非公共话语平台,即便国外那些开设了微博的官员,也很少谈论宏大命题。但是,基于我们的现实国情,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微博被赋予了更多的公共性。一个显而易见的例证是,从每天的时政热点到各地领导人换届,都是微博中的热门话题。
  这种不合时宜的公共属性,迫使很多官员视微博为畏途,即便那些开设了微博的官员,发言时也有诸多顾忌。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在微博中说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被条分缕析地加以解读,甚至经过发酵而上升为公共事件。尤其是个别官员因微博发言而惹事上身,更加剧了官员的畏惧心理。
  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开微博固然有可能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这一举动无疑也蕴藏着一些风险,甚至可能押上自己头顶的“乌纱帽”。这种顾虑不消除,“微博问政”能起到多大成效,就主要与官员个人素质有关。我相信,一些“微博红人”即便不开微博,在听取民意时可能也有不俗表现。
  必须强调的是,官员是否开通微博与政务改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微博,领导干部一样可以亲民为民,虚心听取民众意见,以开放的姿态应对民众的参政议政诉求;即使开了微博,闭目塞听的情况仍不鲜见。评价一个官员,听其言固然是一种渠道,察其行才更客观。诚如有官员回应“钓鱼执法”事件时所说,“制度性的事件要用制度完善解决”,我们需要的不是官员的亲民姿态,而是有关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实际问题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指望“微博问政”,不如依靠制度改革推进民主实践。
  编辑:潘阳 美编:王迪

相关热词搜索:之重 不能承受 微博问政 “微博问政”不能承受之重 问政银川微博投诉 公民在微博问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