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比“要”更难] 难组词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民生问题,千家万户,千头万绪,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事情做起来又很难。然而,不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改变起来常常更难。   “要”和“不要”是一对矛盾。大至国家、社会,中至部门、地区,小至个人、单位,常常都在“要”与“不要”之间的抉择中不断前行。
  为什么改变不要做的事情比要做的事情更难呢?一般“要”做的事情,多在正面因素的推动下,能够尽快达成共识,形成一定社会基础。“不要”做的事情虽然也能形成共识,但在负面因素的制约下,尚需一定条件和时间才能完成。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比前者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多些,比如花费时间长、投入成本大、收到效果小等等。
  且看本期栏目“大聚焦”中《“孔雀”依然东南飞》。尽管长期以来,一直鼓励人才向西部紧缺地区流动,不要过于集中在东南发达地区,但至今选择后者的大学生仍占25.7%,而选择前者的仅占3.9%。大学生择业,按照“良禽择木而栖”的自然规律,“孔雀东南飞”也无可厚非。但从国情出发,久而久之,“东南”总有栖不下越来越多“良禽”的一天,而西北又空有广阔天地,形成两极分化,最终影响整体可持续发展,大家的环境都在退化。当然,“民以食为天”,实在是至理名言。天最大,人要吃饭的问题如天般高于一切。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不要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什么二恶英、口蹄疫、孔雀绿、苏丹红、染色馒头、毒奶粉……就连八竿子够不着的体育比赛,也得时刻提防兴奋剂。这也不要碰,那也不要摸,肚子招谁惹谁了?怎么办?不想要的东西总是不请自来。要把它们请走,全国人民要付出多少代价?就是今后也不能保证这些不能要的东西不卷土重来啊!
  最近据报道,谈到国家一些部门和国有企业都在开办自己的专属农场,开辟特殊渠道、放心食堂。其实,这也是很难办的事。人力、物力、财力的无形压力且不说,还得顾忌方方面面,遮遮掩掩,也挺难的。保障特殊食品供给的北京二商集团,开发出13个知名品牌、20种菜、果、茶、肉等产品。在其网站上不无自豪地写道:多年来,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及北京市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食品特供任务。生产安全食品的农场员工低调地说:“我们的产品不在市场上出售,普通顾客买不到。”
  勿庸讳言,这些特供渠道还是值得羡慕和尊重的,他们毕竟在干有益的事,尽管我们不在其服务范围内。如果能推而广之,惠及大众,就功德圆满了。其实,相关政府部门这几年也不是无所作为。最近7月5日,农业部会同全国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高毒农药淘汰和禁用工作方案》,上报国务院批准。要求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替代产品较充足的农药。对尚没有理想替代产品或禁用后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杀扑磷等12种高毒农药,进一步加强科学认证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择机启动禁用程序。同时,工商、质检等部门也闻风而动。说到底,“不要”做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得做。
  

相关热词搜索:更难 “不要”比“要”更难 什么都不做比什么都做更难 不爱你比爱你更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