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是好莱坞在模仿我】斯皮尔伯格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0-03-2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被好莱坞同化”、“商业化”,吕克•贝松一听到这两个词气儿就不打一处来。   “刚才是哪个记者说我的电影商业气息太重的?”1月16日下午,他携收官之作《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亮相北京,发布会热闹得像一锅煮沸的八宝粥,记者提问时间将近两个小时,谈电影、讲成长、说情感,他什么问题都愿意回答,唯独当人问到“好莱坞”、“商业化”的时候,他脸一拉,花白的连鬓胡子根根直立。
  “我真的很气愤,为什么老把我跟好莱坞扯在一起,好莱坞有好莱坞的好电影,我呢,一直在拍我自己想拍的好电影,别再把我们扯在一块了行不行?”
  
  美国的还是欧洲的
  
  他很不客气地说,“好莱坞不是一面好镜子!很多导演被招募到好莱坞,他们的初衷就不是为了拍好电影,而是为了挣大钱、买大房子、买豪华轿车。”
  “这些人中间包括中国的一些导演,他们以前拍的片子很不错,不过到了好莱坞之后,”他一耸肩,“他们拍的东西可真不怎么样!”
  人不能太健忘,没有好莱坞的托举,又怎能成就他“欧洲斯皮尔伯格”的大名。
  19岁那年,这个巴黎青年第一次登陆美利坚,在好莱坞学习如何拍摄和制作电影,三年后他返回法国,在多部影片中担任助理导演。此间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
  1983年,24岁的吕克•贝松推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Le Dernier Combat)。这部没有对白,主人公连名字都没有的黑白片,先后获得了20项大奖。 此后,《地铁》和《碧海蓝天》为他在国际影坛上赢得了更大声誉。1990年拍摄的《妮基塔》(Nikita)获得1991年恺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吕克•贝松就此确立了自己“法国电影第一人”的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好莱坞开始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吴宇森和吕克•贝松先后受邀。1994年一部完全好莱坞出品的《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把吕克•贝松推举至创作巅峰,三年后《第五元素》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
  没有与好莱坞的共舞,吕克•贝松怕是难有今日的地位声誉。也正是因为他从艺术导演向半商业半艺术导演的转变,引发了法国电影人的争鸣,使得他成为当下法国影坛最受瞩目也最具争议的导演。
  去年来中国的时候,姜文同他有一次公开对话,他很不屑地说起法国电影界那些只会拍艺术片的书呆子们,嘲笑他们整天纠缠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分类和界定上。
  “在我看来所有电影都是商业电影,因为人们需要花钱才能看到。法国一些导演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很清高,但他们拍出来的电影还是需要观众去电影院看的。”
  可是如果别人一杆子把他跟好莱坞赶在一起,他又是异常愤怒的,死活要跟好莱坞,乃至美国趣味划清界限。
  他鄙视好莱坞的产业链条,觉得那里的电影制作更类似于一种商品生产,而在他自己的国度,“导演是艺术家,很少去想票房,去想观众的口味”。
  为了证明自己并没有从一个优雅品尝鹅肝酱的法国人,变成狂啃汉堡和三明治的老美,他孩子气地拿出一个例证,“都说我被好莱坞同化了,说我倾向美国趣味了,但是你们看看,我的新片《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在欧洲多个国家都是票房第一,唯独在美国反响一般,美国人肯定还没怎么看明白我的电影呢!他们哪儿那么容易看得懂一个法国人的电影?”
  人群里,他找出那个说他逐渐商业化的记者,带点挑衅地诘问人家,“你看007系列了吗?你看我拍的《杀手莱昂》了吗?还有我的《暴力街区》,你倒是说说看,究竟是好莱坞在学我,还是我在学好莱坞?!”
  他恨恨地说,自己才不是那种为了钱拍电影的人,“如果是为了钱,我早就去好莱坞啦,那样我的荷包会比今天鼓得多,可是我的灵魂会很空虚。”
  
  “中国导演不应该离开中国”
  
  事实上,他的荷包已经鼓得要炸开了。发誓只拍十部电影的他,收官之前已成功完成了从导演向制作人和出品人的转型,法国媒体提到他时,常冠以“法国电影工业新大亨”或“影界法老”的头衔。
  2003年,他在巴黎圣-丹尼区建造“巴黎好莱坞”,投资1亿欧元建造了一个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的片场,以此为据点对抗好莱坞。
  对于媒体和公众对他痴迷大制作、一心想赚大钱的恶评,他很委屈。他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的专访时,用“残存”两个字来形容法国电影工业的现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商业化运作,为年轻的法国导演提供拍摄好电影的启动资金。事实上,获得他帮助的不仅仅是多名法国导演,包括陆川、宁浩在内的年轻中国导演,都在他的视野之内。
  “我看过陆川拍的《可可西里》,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片子。后来我见到了他,我告诉他,以后你要是拍新片的话,我会很高兴与你合作。”陆川已经将正在筹备的新片《南京南京》的剧本拿给他看过,“剧本写得非常好,具体的合作方式我们正在讨论,这个需要慢慢来。”
  他开心地说,“一周前我们买下了《疯狂的石头》在法国的发行权,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一部影片,我希望把它呈现给法国观众。当我能够用我的力量去帮助中国导演的时候,只要我有这个机会,我会非常荣幸地帮助他们。”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部电影,他的回答令在场的记者莞尔,“我们之前接触了很多中国的电影,都是历史题材的电影,实际上我们更希望看到更多反映中国人当下生活的电影。”
  他的欧罗巴电影公司乐意资助所有愿意留在自己本土拍电影的年轻人,“这一点与美国方面的资助是完全不同的,美国电影行业看中一个导演,他会让那个导演去美国拍所谓的‘美国大片’。在我看来,每个国家的电影都应该保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商业票房那些是次要的。”
  所以,他奉劝中国的年轻导演不要轻易离开中国,“我对陆川说,你一定要留在中国拍关于中国的影片。”
  
  “电影没有类别,只有‘诚实’与‘虚假’”
  
  吕克•贝松反对以票房和制作划分电影类别,“当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受到大众欢迎的电影的时候,就会有人说,哎呀,你看他商业化了如何如何,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他而言,好电影没有类别之分,只有“诚实”与“虚假”之别。“拍电影,最重要的是诚实,对自己诚实,对观众诚实,当你没有话需要通过电影说出来的时候,你就闭嘴好了。”
  而在他眼中,导演是不需要培养的,“导演就像蘑菇,需要的就是一点儿水和阳光,因为你所表达的其实就是你的经验和经历。这些是不需要训练的。”
   “我为什么说我此生只拍10部电影呢?我做了将近30年的电影导演,我已经很累了,没有再拍新电影的强烈冲动了。我不想为了拍而去拍,这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是否诚实的问题。”
  
  他笑嘻嘻地说,自己也说不定哪天会复出,“我不是政治家,我是一个艺术家,所以我有权利在一天之内多次改变主意,我甚至有权利信口开河。”
  复出的前提是,“有一天,我非常想再拍电影,非常非常想!”
  人物周刊:中国有很多导演和演员都希望拿到奥斯卡奖,你认为这是电影人的最高奖项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是电影人应该追求的?
  吕克•贝松:(嘿嘿)我可不这么认为。斯坦利•库布里克(《洛丽塔》、《全金属外壳》、《闪灵》等经典影片导演)、奥森•威尔逊(《公民凯恩》导演),他们都是了不起的大导演,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到奥斯卡奖。我还可以开出一个很长的名单,单子上面都是没有得过奥斯卡但却才华横溢的大导演。我很荣幸,自己能跟他们在一起。(哈哈)
  今天咱们在博物馆里欣赏的那些名作,当年创作他们的画家许多都是死后闻名的。也许等我去世多年之后,奥斯卡会找上我。
  如果哪个中国导演或者演员,心里总是想着要去美国拿奥斯卡奖,那他们可能弄错了方向。他们应该做的是真诚地表达,诚恳地展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人物周刊 :从24岁拍摄《最后的战斗》以来,你在片场感到最痛苦的是哪部电影,为什么?
  吕克•贝松:应该说是《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这部电影,之前的电影都是跟真人打交道的,这部影片有很大部分是需要在虚拟空间完成,这个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开机两年半的时候,钱已经砸了很多进去了,但是却完全看不到一点成效。那个时候,心里是特别着急的。
  人物周刊:二十多岁的时候你拍得天马行空,展现了自己在创作上极大的自由,现在你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电影产业链,哪一个阶段让你觉得更幸福?
  吕克•贝松:现在更幸福,现在的我其实更自由。2006年我完成了两部影片,一部是动画片《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还有一部《天使A》,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影片,一个是聚集了700多人制作团队完成的动画片,一部是黑白片。对很多导演来说,同时拍这样两部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却能够这样来做,自己感到非常愉快。我有自己的制片公司,我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电影,选择上的自由,让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人物周刊:你觉得人们为什么需要看电影?
  吕克•贝松:艺术家是敏感的,他的任务就是把自己敏锐的体察,通过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给表达出来。他讲的既是自己的故事,也是所有人的故事。对于一个导演来说,留下作品是最重要的,多少年过去之后,人们也许记不得是谁拍的那个影片,但是却能记住自己在大银幕前的片刻感动,这就足够了。

相关热词搜索:好莱坞 模仿 吕克 吕克?贝松:是好莱坞在模仿我 吕克贝松20年孵化 独家专访导演吕克贝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