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风波的背后:娃哈哈

发布时间:2020-04-0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建立和维护一个规则体系,以及在共同规则规范下的竞争和运作机制,而不是动辄上升到某种高度,简单地以民族感情的名义来解决商业问题。
  
  此次娃哈哈和达能的纠纷,颇具戏剧性,几乎所有该有的元素都有了:商业争端的诡谲,合资阴谋的陷阱,依法行事的理性,民族品牌的感情,以及家族企业的继承,国家经济的安全……
  让我们看看当事各方的有关信息:
  一向低调的宗庆后高调亮相,通过多种媒体疾言厉色地指责达能居心叵测,当初的合资协议是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现在再不亡羊补牢进行补救,将会有罪于企业和国家"!呼吁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品牌的高度上来与达能斗争;
  娃哈哈集团"全体职工代表"发表声明,揭露达能的作为,"强烈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反对外资恶意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启动对于达能集团这一明显的恶意并购行为的调查,维护我们民族品牌的利益,不让外资继续钻空子",称全体职工"将坚决捍卫娃哈哈,壮大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决不让"乐百氏"悲剧再度重演";
  达能集团也发表声明,指责宗庆后一方"组建非合资企业,未经授权使用合资企业拥有的娃哈哈品牌以及原产品配方,进行大量的生产销售活动",是"公然违背双方合作协议,违背公司法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达能集团作为大股东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杭州上城区政府、以及娃哈哈企业员工作为股东的利益"。达能表示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但同时也说已经做好了启动全面法律行动的准备。
  对此事件,国内媒体、各方人士广泛介入,多半"理所当然"地站在娃哈哈宗庆后一边,大有群情汹涌之势。在新浪财经所做的网上调查中,截至5月15日访问的121308人中,认为达能收购娃哈哈等知名品牌是为了垄断整个饮料行业的约近90%。事实究竟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笔者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相关人士商议。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
  
  纷乱之中,还是可以理出点头绪。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当初的合资协议。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个基本理念和原则我们已经认可了;我们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话我们也已经挂在嘴边多年了,所以到了这种难断是非的时候,就得把法律搬出来。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签订的合资协议,以及关于娃哈哈商标使用权的协议,是不是无效合同?虽然有法律专家说那协议"显失公平",可以请求行政协商解决,废除合同,但从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这种观点明显缺乏基本支撑,而有哗众取宠之嫌,起码是不那么"法律"。不能不令人怀疑,这样的法律专家,到底懂不懂法律?法律中的"显失公平"条款,是这么理解的吗?就连宗庆后先生自己,都一直没有说这些协议无效,自己是被迫签的协议,而是认为当年自己是"上了当",自己当初"对商标和品牌的实际意义认识不清",犯了错误。可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法律不相信眼泪,自己的失误或者错误,是宣布协议无效的理由吗?是不遵守合同的理由吗?
  如果我们可以以自己的错误为理由来废除一切对我们不利(或者以前有利现在不利)的合同,那这样的合同、这样的法律岂不成了儿戏?我们天天喊什么法律、规则,为什么一到了需要点法律、规则意识的时候,我们却是那么地淡薄,甚至干脆把法律、规则抛到一边呢?
  
  宗庆后的"高度"
  
  近年来炒得最热的几个涉外的商业或合资案例,无一不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的"高度",此次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也不能不从"高度"上谈谈---娃哈哈事件是否真的涉及到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品牌的生死存亡。
  若从国家竞争力的宽泛意义来说,自然每个企业、每个品牌都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利益,但单个企业、单个品牌的兴衰,却并不代表国家竞争力的上升或下降。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家的经济安全,国家的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维持哪个民族品牌、保护哪个民族企业上,而是要让整个经济体富有生机和活力。
  所谓的"百年老店",知名品牌,是在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是在众多企业、众多品牌的生生死死中存在下来的,而不是靠地方政府、也不是消费者的民族感情保护下来的。为此之计,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建立和维护一个规则体系,以及在共同规则规范下的竞争和运作机制,而不是动辄上升到某种高度,简单地以"民族感情"的名义来解决商业问题。
  宗庆后先生确实在"高度"上进行了思考,认为:"国家前几年引进外资,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几年外资大力收购我们国家的龙头企业,并且形成垄断,这有问题。如果我们所有的企业被人家垄断了,对老百姓的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国内家用电器行业几乎没有利润,而且几乎没有再发展的能力。只有几家家电企业垄断这个市场。如果外资把我们各行各业都垄断了,它抬高价格,那你要买这个东西,就付出更高的价钱。我们国家的愿望,包括娃哈哈的愿望,就是以市场换技术,换资金,换管理。
  "像娃哈哈也不是没有钱,国家也是外汇1万多亿美元,银行里有大量的存款。现在还是让人家瓜分你的财富,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我认为现在全球一体化,也不能闭关锁国,但是如果
  把所有的控制权都给外方了,同样也会挨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也应该认识清楚,现在我们国家强势的国际品牌。像服装,都是由我们国家生产,贴上一个外资品牌就会卖高价。一个国家没有强势的世界品牌,就不能算一个强大的国家。娃哈哈在中国也是一个品牌,也希望走向世界。另外,我们创造品牌最主要是靠企业,也要靠政府和全民族努力,靠我们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创建民族品牌的,所以希望大家保护中国的民族品牌。"
  这些话,粗看起来挺有高度,但笔者认为,其逻辑、概念混乱不堪,理论和事实也经不起推敲,且自相矛盾。如所谓"形成垄断",是从市场、法律角度谈的还是从不同经济成分角度谈的?宗先生是不是有意无意地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别,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家用电器行业没有利润原因是什么?是外资企业的垄断吗?那为什么外企产品比国内企业产品价格高?外资垄断了就要付高价,可哪个行业在让我们普通消费者付高价呢?是外资多的行业呢还是外资少的行业呢?
  我佩服宗先生的经营才能,但宗先生也会有点起码的经济常识吧。创造和维护民族品牌,当然不单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和民众也有责任,但难道为了维护一个企业的品牌就可以不要规则,就可以不要法律?难道只有政府站在宗先生一边,撤消原来的合资协议,才算是为民族品牌尽责?何况,即使达能并购非合资企业可能涉及垄断问题,政府也只能进行相关的反垄断调查,决定是否可以并购,却不能以此推翻以前的合资协议。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不知为何宗庆后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而很多人似乎也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外方获益是违约的理由?
  
  宗庆后及"全体职工代表"都特别指出并一再强调:达能在合资后并没有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而是处处掣肘,决策上与宗庆后不合拍,几乎所有的正确决策都是中方作出的,达能往往无理反对而最后又享受好处。达能从没有提供过什么核心技术和研发方面的支持,只是投入了15亿元资金,但却收回了38亿元利润。所以,中方"不少人士"对此极为愤慨,声讨达能更加理直气壮。
  客观地讲,达能即便获取了丰厚回报就是我们撕毁协议、可以不遵守协议规定的理由吗?达能是不是非法获利?或者,达能无功受禄,如合同规定达能必须提供核心技术、必须提供研发支持而却没有履约?如果是这样的话,宗庆后为何不据理力争,维护中方的合法权益,甚至以对方违约为由依法要求终止合资协议呢?这样的话,岂不是宗庆后占尽优势,用得着如此被动吗?假如根本就没有抓住达能的违约把柄,当初的协议中根本就没有规定达能要提供核心技术等等,达能已经根据协议规定履行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那它获得38亿元回报不也是正常的吗?是谁将这么个聚宝盆给了外国人呢?
  从某种角度看,即使是10年前,15亿元投资也并非惊人的数目,宗庆后从哪里弄不来15个亿呢?可当初宗庆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非得跟外国人合资去募集这笔钱呢?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相关的内地报道都没有说清楚宗庆后合资的真正动机。事实上,现在反悔了,我们也只能打掉了牙和血吞,所谓的"花钱买教训"。但看目前的情势,不管是宗庆后还是咱们关注此事的不少人,似乎都咽不下这口气,不愿要这个教训,而想以更大的错误来弥补这个错误,这或许才是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原因。
  值得深思的是,与以往此类事件一样,事情已经炒得热火朝天了,可"真相"依旧扑朔迷离,甚至连最基本的事实都不清楚!宗庆后多年前为什么合资?娃哈哈集团到底是个什么企业?宗庆后说的"民营企业、国有机制"是什么意思?宗庆后和达能为什么此时撕破脸皮,是因为达能要收购那些非合资企业吗?达不成协议,是因为达能出价太低,还是此举可能断了宗庆后女儿接班的路?如果将有关的协议条款摆出来,各方行为摆出来,谁违约、谁违法不就清楚了吗?我们与其义愤填膺地参与声讨,不如多调查了解一下事实,在此基础上再做思考、判断。(作者为商务部研究员)
  
  链接
  经销商代表:宗庆后是"定海神针"
  没有娃哈哈,没有宗庆后,就没有我们经销商的今天。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跟着宗总和他的娃哈哈团队继续奋斗。从十几年前骑着三轮车去推销娃哈哈产品,到今天上千万的资产,我们靠的都是娃哈哈,认的都是宗庆后。回想起以前跟着宗总吃着烤番薯,冒着严寒酷日去一家一家铺货;回想起宗总在关键的时候都会及时地出一份份通报来指导我们经销商如何经营,来理清我们的思路,使我们及时步入正确的轨道……你对这个企业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这一点是专家学者、达能的董事们体会不到的。……在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饮料市场,我们经营娃哈哈的日子始终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收益一年比一年高,可以说宗总就是我们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里赚钱的"定海神针"!抛开民族情感,抛开娃哈哈与达能公司合同关系上的"是非",从我们经商人实际利益出发,我们真诚希望娃哈哈集团不能步乐百氏的后尘,我们强烈要求达能公司董事、广大媒体朋友能关注我们的心声,我们的利益。
  李光斗:本土品牌危机时刻
  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卖了之后就束之高阁",中国本土品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世界是平的》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价值链中,中国和印度要甘于为发达国家的品牌做OEM(贴牌生产)。
  中国企业家千万不要上这种误导的当。
  事实是: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中,美国有51个,欧洲有42个,日本有6个,韩国有一个,而中国则一个也没有。
  发展本土品牌战略应该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若干年后,假如我们的著名本土品牌都被消灭殆尽,假如我们的国人不以使用本土的品牌而自豪。那时候我们一定追悔莫及。

相关热词搜索:娃哈哈 风波 娃哈哈风波的背后 碧桂园风波背后 新飞停产风波背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