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伟:中国亟须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防卫战略应作出历史性大调整
发布时间:2020-05-2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需要作出历史性调整的国是不少,而军事战略是其中的一项。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军事战略直接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甚至关系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更为重要。历史、现实和地理环境发出的共同呼唤是:中国军事防卫战略应由重陆转向重海,中国亟须建立以海军为主的强大的海上攻防体系。
一、从世界历史看,海战和海陆两栖战争对国家兴亡和全球领土格局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这种影响愈来愈突出;
从中国历史看,古代水战和水陆两栖战争对国家格局发生过重要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侵略,绝大多数是来自海上的侵略,而由于海上军事力量薄弱导致的后遗症,直至今天仍然困扰着我们。纵观历史,最开放、最强大的国家往往是驰骋海洋、海陆兼重的国家;
而重陆轻海的传统发展战略和防卫战略却是导致中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古罗马对地中海的征服,就是首先击败了迦太基的海军,建立了海上霸权,才逐步控制了地中海周围的陆域,发展为罗马大帝国。近代英国通过数次海上战争先后击败西班牙和荷兰,成为海上霸王,又凭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四处征服,才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帝国。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方陆军连吃败仗,正是北方海军的胜利为战争转机创造了重要条件,海陆的配合作战成为北方制胜的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横扫欧洲大陆,希特勒发出准备占领英国的指令,但由于英国海军牢牢控制着英吉利海峡,并和皇家空军配合,重创德国空军和船舰,从而粉碎了德军占领“英伦三岛”的梦想,并为打败德国创造了重要的战略性转机(因为不控制英吉利海峡,也就没有1944年6月英美联军的诺曼底登陆,而诺曼底登陆才使德国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而太平洋战争始于日本航空母舰编队对美国珍珠港海空军基地的袭击,转折于中途岛海战中美国对日本主力海军的沉重打击,从此美英海军陆战队掌握了南太平洋群岛进攻的主动权,与中国战场形成了对日军的南北夹击之势,致使日本走上战争的不归路。二战后美国所以屡屡充当世界警察的作用,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机动、伸展能力最强的海军力量。可以说,美国称霸全球的前提就是海军称霸大洋。从中国历史看,三国时的赤壁大战是古代罕见的大水战。在这场大战中,孙刘联合发挥以水战为主、水陆两栖作战的长处,重创了兵力占绝对优势、但水战有明显弱点的曹操大军,奠定了吴蜀魏三分天下的格局。除赤壁大战外,古代中国还有王睿伐吴之战、忽必烈征日之战、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郑成功驱荷复台之战、施琅统一台湾之战等。这些战争对中国历史都有过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战争中,真正针对“外夷”的海战就是忽必烈的征日之战和郑成功的驱荷复台之战。忽必烈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敢于渡海远征之人,但两次远征(第三次未发)均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还是“不谙海战”,或者说不谙远海作战。而郑成功复台之战的成功,就在于郑氏起于沿海,长于海战,其渡海舰队不但装备精良,且官兵素习海陆两栖作战。清末以来中国遭受的列强侵略,绝大多数是来自海上的侵略,而这种侵略所以能够屡屡得手,又主要是因为中国海防力量落后所致。19世纪四十年代初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9世纪五十年代中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的中法之战(中法之战包括陆战海战,中方主要是海战失利,马尾海战中方的福建水师被歼灭)、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其间除中日甲午战争的情况比较复杂外,可以说其余战争中方主要或首先是败于海防力量的不济。及至20世纪五十年代初,解放军虽然统一了大陆,但终因为没有现代化的海上作战力量,加之美国的介入,使台湾与统一失之交臂。于是多少年来成为困扰中国大陆的一块心病,随着台独力量的发展,这块心病竟越来越严重。纵观世界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只有真正的海上强国才容易成为世界强国。纵观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以陆地内敛为轴心的发展战略和防卫战略是导致中国走向封闭同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在明代,中国的航海能力曾达到历史的高峰,才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拿郑和七下西洋和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比:前者不过是来自大陆天朝庞大船队巡海式的自我炫耀,而来自西洋小国的后者乘一叶扁舟(与郑和庞大先进的宝船船队相比)却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二、从中国海防的现实看,可以说是从东北向西南,海邻交逼。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中国海问题,只是交逼突出的焦点而已。说的厉害一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海防形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过。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问题、海域资源问题、海洋战略力量消长问题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但所有这些都将归结为一点:如果我们打不破这种严峻的形势,我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将会成为一个面向太平洋又无法走进太平洋的半封闭国家,那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日渐萎缩的前途。从东北向西南,中国的海邻国家和地区在海洋权益问题上可以说和中国大陆都有不同程度的矛盾,并以不同的方式且以共同的目标对中国大陆形成交逼之势。换句话说,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海权问题上也存在矛盾,但在针对中国大陆时却能惊人地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其实并不需要他们之间的刻意沟通,而是地缘形势使然。日本和中国大陆有钓鱼岛之争、有专属经济区之争、有东海资源开发之争,朝鲜、南韩和中国大陆也有专属经济区之争、有渔场和其他海域资源之争,菲律宾、印尼、越南和中国大陆有南中国海的资源及岛屿之争,台湾问题特殊,但在台独势力主导的情况下,不但台湾本岛和大陆在海洋权益方面存在矛盾,而且在钓鱼岛问题上,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也不会站在大陆一边。印度不是中国的海邻 ,和中国大陆不发生直接的海洋权益之争,但作为面向印度洋的海洋大国,其海洋扩张战略使它成为中国大陆的潜在竞争对手。交逼态势不仅指上述国家、地区在针对中国大陆的海洋权益之争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立场,而且指他们(针对中国大陆)大都能持主动进逼之态——不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而是逼迫中国从原先存在争议甚至原先不存在争议的海权领域中退出。这种逼迫的方式既有国家性的武力要挟,也有单边的经济开发和民事占领,还有对我渔民等的武装迫害。可以说,我国海上方向存在的涉及领土和海洋权益之争的威胁性问题几乎都没有解决。主动进逼后面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都加强了海上武装力量的建设:日本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海上自卫队已成为亚太地区除美国而外最强大的海事武装力量,其数量虽不及中国海军,但舰艇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和部队的立体攻击及机动反击能力,则对中国大陆海军保持着较大优势;
南韩海军的装备和战斗力也很强,和美国海军多次举行联合演习;
台湾海军在台独势力的主导下,多年来从美国和其他国家购进大量装备和武器,特别是近年来武装的速度更是加快,已成为一支颇具攻击和防卫能力的地区性海上武装力量;
菲律宾、印尼、越南都不同程度地强化了海军建设,并在南中国海多次举行单独或联合性的军事演习;
印度海军位居世界10强之一,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曾宣言:“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其以武力扩充海上势力范围的雄心可谓昭然。
在海邻交逼的形势下,钓鱼岛、台湾岛和南中国海群岛是焦点所在。这三大焦点不是单摆并列,而是共同构成中国海权完整链条的关节点。钓鱼岛面积虽小,但由于它处于台湾岛和日本列岛之间,具有北窥日本列岛、南衔台湾岛、西扼东海进入太平洋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拥有它就拥有周围大面积的海域开发权,而该岛附近海域蕴藏着被称为“第二个中东”的石油资源。台湾岛位居中国沿海中部,处于第一岛链的中央位置,又在钓鱼岛和南中国海群岛之间,自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中央基地,极富战略价值。由台湾向北,顺序排列着多个群岛,蜿蜒2000多海里,是亚太经济与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由台湾向南,是东南亚数千群岛,纵深有1800余海里,是世界上战略物资的主要产地之一;
由台湾向东,跨越1200海里,就可以进击第二岛链。雄居台湾,可连接两大基地,影响三大地区,驰聘于西太平洋辽阔海域。南中国海群岛周围的海域蕴藏有200亿吨石油及其他丰富的海洋资源,又是扼守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必经通道——马六甲海峡的要冲,其战略地位自不待言。由此可见,钓鱼岛、台湾岛和南中国海群岛是面向西太平洋发展、并通向印度洋的具有关联性的三大战略要地,而台湾又处于中枢位置。对中国大陆这样一个海岸线很长、诸海被紧紧包围在第一岛链之内、陆土资源即将开发殆尽、人口众多的国度,如果不能控制这三大战略要地,就无法冲破第一岛链、打破海邻交逼围困的形势,进入广阔的发展领域, 其前景必然暗淡。但要控制这三大战略要地,就必须有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作后盾。所以,钓鱼岛问题绝非一个小小海岛的归属问题,台湾问题也绝非仅是统一的问题,南中国海群岛问题更绝非仅仅是岛屿归属和资源开发的问题,而是关系着我国走向大洋还是龟缩大陆、走向强大还是走向衰落的大问题。
三、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压力,中国的发展战略要由传统的重陆转向重海,中国的防卫战略要由陆上的被动防卫转向海上的主动防卫。不但要将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纳入防卫视野,而且要敢于直面大洋求发展。这就必须抓住钓鱼岛、台湾岛和南中国海群岛三大关节点,冲破第一岛链,打破海邻交逼的形势,打通进入大洋的通道,变大陆中国为海洋中国。这是中国避免萎缩、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也是历史和地缘政治赋予中国的神圣使命。而所有这些就指向一点:那就是中国必须跟上世界军事变革步伐,通过改革军事体制,尽快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强大的民族海军,并以海军为主导全面构筑海上攻防体系。放眼世界,一场国际性的新军事变革浪潮正在掀起。变革的主要标志有三: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深刻地影响了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
②不少传统军事大国走上精兵之路;
③主要军事大国的军种结构及其地位正面临深刻的变动:陆军面临转型的挑战,一些新军种和兵种出现,海空军特别是海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是新军事变革的领头羊,美国充分利用其科技优势和海湾战争以来的几次实战经验,加速推进军事变革。其变革的领域之广、变革的速度之快和变革的成效之显著,可以说无国能望其项背。当今美国军队的数量减少了36%,然而却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特别在海空军方面更是无可比拟。日本紧随其后,军队建设的步伐迈得很快,日本自卫队现有总兵力约30万人左右,但军费开支却高居世界第二位,其军费投向主要是用在先进的技术装备方面。日本的海上自卫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兵种齐全、装备先进、训练有素、攻击力强的远洋性海军。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军事变革步伐。
反观中国,军事建设和军事改革尽管在不断加快,并取得明显成绩,但从总体看还没有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步伐,难以担起应承担的任务和难以应对面临的挑战。从军队面貌看,数量偏多,规模偏大,武器偏老,冗兵、冗官、冗机构不少,陆军实力最强而用处不大,海空军特别是海军实力较弱,面临的挑战却越来越严峻。我国的海军与日本的海上自卫队比,其兵力是8:2,其舰艇数量大约也是8:2,其潜艇数量是7.5:2.5,但从兵员的技术水平、舰艇及潜艇的装备和攻击性看,日本就比我国具有较大的优势了。此外,日本和中国都没有航母,但日本却拥有类似航母的大型运输舰,而且日本早已具备制造航母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形势允许,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可制造出决不止一艘航母。中国的反潜能力和日本比也有较大差距。所以,中国必须加快推进军事变革,在改革军事体制、统一军政领导权、调整传统防卫战略的前提下,对中国军队要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由传统的陆军主导型转向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主导型,优化军队结构,提高军队质量,强化军队战斗力,发展军队进攻力。为此首先要从数量上缩减传统陆军,裁减冗官、冗兵、冗机构,推进陆军的转型和重组,发展高质量的海军,强化海军的作战水平、机动水平和攻击水平,打造一支战斗力强、攻守兼备、近海远洋皆能、现代化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并以海军为重点,建设具有极大机动能力、联合作战能力、立体攻防能力的海陆空三栖队伍。针对我国海军的装备和技术弱点,着眼于高科技海战的发展前景,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大力提高海军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改善和优化海军结构,积极发展攻击性能强的潜艇队伍,适度发展以航母或类似航母的大型船舰为核心,空间、空中、海上、水下、陆上相互配合的大集群、大立体作战舰队。发展深海核动力武器,组织强大的深海作战兵队,加快开发反潜武器,提高反潜作战能力,保持战略报复能力、二次打击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以提高实战水平为核心,加大对海空军的训练强度、难度和频度(据2002年的有关资料:中国普通空军驾驶员每年的飞行小时仅为日本航空自卫队驾驶员的16.7%)。将提高海(空)军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强化训练结合起来,加强海(空)军的攻击意志、攻击能力和攻击战术的训练,加强打大仗、打恶仗、打高难仗、打孤胆仗的意志训练,加强战役指挥方略、战术协同配合作战的训练(装备和技术在现代海战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胜败的唯一因素,在一定的装备和技术条件下,海战胜负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包括战斗意志、身体体能、攻击技能、牺牲精神、坚持精神、军事体制、指挥方略,协同作战能力等综合性的人的因素。以史为鉴,19世纪中日甲午海战中方所以失败,就不是败在武器装备上,恰恰是败在腐朽的军事领导体制、消极避战、指挥失误、战术编队失误、旗舰配合不力、官兵临阵怯战、首战失利后失去继续作战意志等多种人的因素上)。要以培养和建立强大的海军为主要目标,辅之以发展其他海上力量如海上警备部队、军民联防巡逻队等,全面构筑海上防卫体系。同时要将领海、专属经济区、众多无人岛屿纳入国土管理范围,置于主权视野之内,鼓励中国公民或机构开发利用,使海洋国土成为振兴中国的新基石,成为我国走向浩淼大洋的前沿基地。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