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慧:世遗门票之争,薛涌怎么了?

发布时间:2020-05-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故宫博物馆、长城、颐和园等6个位于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门票酝酿涨价引起诸多质疑和反对。据我看,一件牵涉人们利益的事,有反对声音,再自然不过了;
人们的种种质疑,如听证会是否具备代表性、“世遗”门票大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等等,也都很值得重视,而且问题被提出来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事——如果考虑到我国习惯于出台各种各样的霸王条款,人们曾长期对遭遇的霸王条款忍气吞声、被动接受,世遗门票涨价引发的质疑和争论更有意义。

  然而,薛涌一篇《反对世遗门票涨价与集体无意识》一下子就把人们的质疑和反对认定为“中国相对富裕的阶层捍卫自己享受‘折价午餐’的特权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理由是已经去过或打算要去这些地方的人“不是一般老百姓”,多半是“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中产阶层’”。至于为何去过或打算要去就成了“中产阶层”(或“较富裕阶层”),理由是涨价前6个地方门票总共就要两三百块,占国人均月收入的大部分;
而且这些地方游客95%是外地人,来京一趟旅费和住宿就“数倍于门票价格”,加上门票“相当于普通中国人几个月的收入”,所以,过去就进不起故宫的农民涨价后更进不起,而且按薛涌说法,他们甚至根本没有游览这些地方的念头;
所以,进得起的人大多是“城镇居民和新兴的中产阶层”。再把这批人与“能上网的人”等同,于是网上高达95%的反对声就只不过是较富裕阶层想继续占便宜的自私心态的无意识表达。进而上纲了:涨价之争反映了中国新兴中产阶层心理病症。回到门票上,结论自然是:该涨!

  印象中,薛涌的文章是很重事实和讲道理的。可就人们质疑和反对世遗门票涨价发的这番宏论既不重事实,也不讲道理,充斥着诛心之论和想当然的判断;
虽然貌似很逻辑,但逻辑联系不是胡乱建立,就是以虚构的前提为依托。

  涨价前就价格不菲、游客中95%是外地人、农民在涨价前就进不起,这三点不仅是薛涌认定反对和质疑涨价的是“中产阶层”并指斥他们维护享受所谓“折价午餐”特权的论据,还成了支持涨价的直接论据。没错,薛涌指出的三点都是事实,可这些事实与其说支持他的一连串结论,毋宁说更适于引出相反结论:既然已经价格不菲,再涨缺乏合理性;
既然外地人是这些地方的主要游客,说明北京人大多去过,涨不涨价对他们影响不大,涨价听证会只让北京人参加未免有失公正,何况外地人进京一趟本来就花费高昂,以这一事实为依据加大“宰外地人”力度,更有失公正;
既然涨价前农民已经被排斥在“世遗”之外,考虑到文化遗产(无论是否列入“世遗”)乃所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考虑到接触文化遗产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对它们的开放和维持当属公益性事业,收门票不是不可以,但不能高昂到令大多数人不敢想的地步。在门票本来已经很高、已经产生严重排斥现象的情况下,应该降价而不是涨价。如果因为农民过去就被高昂门票所排斥,索性观念上就预先认定这些去处对农民“无关痛痒”而支持把门票涨得更高,让他们彻底不产生去接触接触的念头,这算哪门子逻辑?!

  这当然不会是薛涌的本意,他也表示关注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阶层的权益,所以笔锋一转,把门票涨价与教育经费缺口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很牵强。是的,受我国教育经费低投入影响最大的正是贫困阶层特别是农民。其中,农民孩子年复一年地大批失学、辍学使文盲的世袭和贫困的世袭异常严峻地摆在全社会面前。但正如教育投入过低事实上排斥的是穷人,“世遗”的高昂门票排斥的同样是他们。尽管薛涌意愿良好,以为“世遗”高价门票可以使国家省出古迹保护和维修的钱来支持教育投入,然而,第一,现有各处“世遗”门票收入已经相当高,在这些钱是否正当使用都大成问题时,鼓吹通过再涨价解决“保护和维修费用”是没道理的。第二,世遗保护和教育投入纵然有轻重缓急之分,但同属公益事业,在收取费用时都应考虑民众的普遍承受力,不宜把二者对立起来,非得以前者的高收费来满足后者。当然,如果参观“世遗”如薛涌所认为的,是与农民无关痛痒的富人“休闲活动”,则另当别论。不过这“无关痛痒”和“休闲”之说是可疑的。再说,这些去处对农民是不是“无关痛痒”,为什么不直接听听农民们自己的意见而要凭空臆想呢?即使这些去处现在真的对他们无关痛痒,不正说明他们在这方面的“无关痛痒”是由于承受种种社会排斥所导致的精神盲点吗?这不正常状况难道不该改变反倒还要强化吗?第三,教育投入不足并非如薛涌说的国家“连国民基本的教育、扶贫都顾不过来”。真实情况是,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总是投入不足,不该花钱之处出手惊人,浪费更是举世皆惊。薛涌的议论回避了投入颠倒浪费惊人的国情,以大可怀疑的“顾不过来”便在世遗保护和满足国民基本教育之间虚构了对立。据此开出的涨价药方无补于教育投入,但铁定使贫者跟“世遗”这样的去处彻底绝缘。处处受排斥势必导致与社会的疏离感,笔者过去论及贫者生存状态时写的一段话谈及于此,愿照录如下:“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在诘问:当我们因贫穷而被关闭在校门外时;
当我们在那些过去还可以让贫者踏进去汲取知识的图书馆、博物馆外望馆兴叹时,当我们掏不起买路钱,连国土上自然景物也被道道关卡阻隔而不能得见时,祖国在哪里?”

  现在该回到薛涌的核心观点了——反对质疑涨价的声浪是中产阶层维护自己享受“折价午餐”特权的集体无意识流露。

  这个结论至少以两个判断为要素:现行门票价格是“折价午餐”,反对涨价的主要是“中产阶层”。说现行门票是“折价午餐”,依据呢?没有!但为了能把参观者归入“中产阶层”,薛涌自己又承认了涨价前的门票已经很高,以至6个地方门票总共占去国人人均月收入的大部分。这事实与“折价午餐”说岂不矛盾?至于反对者主要为中产阶层这一判断,基本依据则是与“折价午餐”相矛盾的票价本来就不菲,哦,还有一个有趣的依据:反对声主要出现在网上,是“能上网的人”——薛涌的推断是,能上网意味着经济条件不错。所以尽管高达95%的网友反对,尽管在电脑已经相当普及的情况下上网已是远比邮寄和电话便宜的交流方式,更远比购书、比上图书馆便宜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但还是不妨碍薛涌把反对者划归“中产阶层”行列。而中国究竟有多少网民?据道琼斯调查,2003年1月中国网民增至5900万,到7月,已经达6800万,这半年增加将近1千万。世遗门票涨价之争发生时,又过去了一年半,按道琼斯调查显示的增长速度,此时中国网民人数应该已经在一亿上下。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中产阶级吗?假如中国中产阶级果真这么庞大,而且事关权益时敢于较真,这对中国的进步不是很好吗?所以,不用从别处找证据,薛涌自己的议论已经证明“折价午餐”和主要是中产阶层反对涨价乃不实判断。

  而所谓反对涨价是中产阶层“维护特权的集体无意识”既依托于不实判断,又是实际上针对着出自广泛社会阶层的反对涨价者的诛心之论——据我看,“95%的网友反对”,这一事实就证明了反对声浪来自广泛社会阶层而不是某一特定阶层。所以,文章中所谓“吃惯了折价午餐”,“现在还有买东西不给足钱的习惯”同样是对出自广泛社会阶层的反对者的诛心之论。在中国,吃惯“折价午餐”的是谁?是享受特供商品的人!他们不是中产阶层,更不是一般城镇居民。在中国,消费者在商家面前出奇的弱势,买东西不挨宰不上当就烧高香了,“不给足钱”走得了路?成得了习惯?

  一个核心结论竟集合了诛心、臆断和对事实的不尊重,令人遗憾。不过,虽说薛涌所谓“反对涨价是中产阶层维护享受折价午餐特权的集体无意识”站不住脚,但我认为他对我国中产阶层的某些酷评还是很中要害的,如:忘记自己是近年经济发展中受益的阶层;
不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像国外中产阶层那样成为社会中坚。如果凭借坚实可靠的事实和清明的理性专门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应该很有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之争 门票 世遗 肖雪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