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之所以几千年以来能够不断的传承发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突出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根”,她保持着民族集体记忆,所以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大力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将历史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整和、有效渗透,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促进 整合 沟通 拓展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了近五千年,其内涵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下面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理解:
  一、理清初中历史课与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历史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
  学习历史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缔造真我。“谦虚坚忍、忠孝仁爱、昂扬上进、开拓进取……”这些精神无一不是通过学习历史,又使历史知识内化成了人格的特质得来的。实际上历史教育的意义就是改造国民精神,养成国民的责任感和自信力,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的历史观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有效的历史教育是服务于现实的,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且混杂,崇尚个性却又极易从流,标榜自我却又偏执私意的时代,需要通过具有时代特性、生命价值观和个性的历史教育塑造人类的伦理精神,需要借助历史文化洗净我们的心灵,借助历史去创造、呵护、滋养一个人类未来美好而崭新的集体记忆。
  2.认清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在人才的选拔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无用论”。在历史教改存中也还存有种种误区。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仍然是人才,而首先不是“人”,分数和升学自然成为学校的首要目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如果不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历史教育的这种应试特点很难改变。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目前历史考试中的核心仍是学习甚至是研究历史的能力,应该按照未来国家公民的规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工作者。二是在历史教育目标中强调所谓“創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优质课强调形式化和课堂包装,存在幼稚倾向。出现此种问题实际上体现出教育理念的严重偏差,不知道这堂课的价值是什么,盲目追求互动。
  二、强化历史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整合
  1.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道德修养水平,具备优良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群,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质。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忌讲假、大、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
  2.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如:在学习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节气歌,辅以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又例如在学习大教育家的思想时,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的言论,让他们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3.进行有效拓展,点睛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材中并没有详细专门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髓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如学习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
  4.与学生一起分析传统文化作品
  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中国历史教材展现了为数众多的古往今来的国人的艺术作品,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显示了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继承已逝去的艺术家们的传统个性,是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辉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之,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几本中国历史教材所能涵盖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内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完成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教育 传统 历史 课堂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